摘要:金平面这个品牌的产品,基本上有展会的时候我都会抓几个听一听,他们给我的感觉是技术储备很雄厚、硬实力很强,但是整体的品牌调性和调音审美都没有往更高的层级去走,有时候甚至给人一种土里土气的感觉,而且在外观设计、佩戴、重量上面一直没有达到我太满意的状态。而在调音层面
金平面这个品牌的产品,基本上有展会的时候我都会抓几个听一听,他们给我的感觉是技术储备很雄厚、硬实力很强,但是整体的品牌调性和调音审美都没有往更高的层级去走,有时候甚至给人一种土里土气的感觉,而且在外观设计、佩戴、重量上面一直没有达到我太满意的状态。而在调音层面,金平面家族的声音风格也确实相对多变,从暖糊厚也到干冷薄都有所涉猎,我能够感受到他们有着足够的调音储备,这个储备更多的是技术上的,但在品牌审美方面一直是在处于对市场的摸索状态,更多的是按照价位段的一个相对模糊的用户画像来做声音定调。GL3000的出现其实相比于GL1200铝带和GL850气动两款前旗舰来说在价格上有了跳跃,从7K档直接跳到了1.5W档,但从硬素质而言,我并不觉得GL3000卖多贵,即便一万多块买副耳机来说放在消费行为里当然算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事,但它可能是目前发烧友咬咬牙能买得起的耳机里最具备Hiend潜质的一款。
GL3000的外形、包括整体重量、以及佩戴的重量分配都做的比以往的产品好得多,或者说已经达到了一个正常HIFI品牌应有的水准,其实金平面也知道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设计有所缺陷,所以官方曾经对他们的一系列产品做过“轻量化”的升级。这次我很喜欢GL3000的耳罩,是那种又柔软、贴面度又好、而且可以久戴不闷的类型。整机虽然拿起来有点重量,但是佩戴起来以后在头梁压力、夹头程度、耳罩紧度方面的重量分配都非常好,可以满足长期佩戴时的舒适度。可能是为了迎合它标志性的镀金振膜,GL3000的正面部分反光情况下也是做了金色的处理,和红色的耳罩我觉得还算匹配,至少我觉得GL3000的外观已经没有什么土嗨感,算是一个相对雅观的东西。
GL3000的原配线是同轴结构的单晶铜镀银线材,耳机是常规的双边出线3.5mm母座,原生插头为4芯卡农并附赠了一根6.35转接线,如果有精力和预算来换线的话,GL3000是能够给到你很积极的反馈的,像近期更新的艺听归宿M4就是很好的搭配,但目前还在缺货状态,或许未来我会单独写一下这个组合。从接口配置上来看也知道,GL3000不是一个便携设备能推的东西,即便要推可能也得是便携设备里输出功率最大的那一批产品才能实现,83dB/mW的灵敏度还真不是闹着玩的,能不能推好是一码事,光是推响都有点难度。
其实“黄金振膜”这个东西我从很多做头戴的友商那边也听说过,其中很多人都表示过难推、难以驾驭,其中除了技术层面,也包含了对市场的不看好,尤其是对于缺乏品牌效应的小厂家来说,难推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就好比如果我们把Sus、1266套在别的牌子上,大概率是不会收获现在的口碑的,因为没有那么多人会愿意给它时间与机会,现在用户更希望一个产品去“主动取悦”自己,就好比我曾经在小某书上看到一个人买了浅烘焙的瑰夏SOE,然后质问品牌方为什么油脂没有星巴克的豆子好。当然,这里说的黄金振膜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在振膜表层镀金,纯金不算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声学基底材料,虽然新一代的双面磁路带来了更高的驱动效率,但灵敏度最终还是落在了83dB/mW上,和老版Sus相当,所以光是这一点可能就劝退了大部分追求易推、尤其是便携驱动的用户,甚至即便是放在绝大部分的高端耳机系统玩家里都不算是个好伺候的主儿,所以大家也别问我C92、EA4、熊胆、475啥的能不能推好它,我的答案只有三个字,能推响。
展会上,品牌方把GL3000带过来参展的时候也是把世纪格雷的旗舰全套叠叠乐都给带来了,按理说耳机品牌其实绝对不会喜欢在展会期间搭多么复杂的系统(除非机器也是自己家的、或者是经销商自己主力推的搭售型号),毕竟光是这体积重量带来的布展精力就够让人喝一壶,所以我这里基本上需要劝退绝大部分追求同价位一体机去直接驱动GL3000的用户们,除非你只追求音色、或者听听非大动态的曲子,那GL3000的驱动难度和它标出来的灵敏度是完全匹配的,但至于如果你是奔着“凑合听”去买,以及推不开的时候的GL3000又是什么特性,下文慢慢来说。
你手头如果本身已经有了顶级输出能力的音源解码耳放系统,GL3000的完全对得起你这方面的投入的,换言之,它的驱动上限之高,完全可以随着你系统能力的提升而提升,这也是我给标题起名为“平民Hiend”的核心原因——GL3000在信息量、密度、大动态、空间感方面的声音上限是和现阶段任何顶尖耳机型号完全能够看齐的程度,尤其是信息量输出能力(是不是这个结论似曾相识?对,他家那个仅售一万元不到的AMT也有挑战各种Hiend入耳的能力),在你有好的模拟转盘或者数播的时候会愈发明显,而且它即便是在推不开的前提下,听感也比Sus、1266等型号更容易出好声,中低频的部分可以推出一个常态化的细腻、温润,甚至也比相对好推的ZMF家族都要呈现出更好的声音状态。举个例子,如果你手头的机器本身也许不够有劲儿、但是高频控制力尚可,比如高登的序曲Pro、钰龙的DA1、TEAC的701、包括作为纯耳放的达音科Model53和乾龙盛QH1,它除了大动态稍疲软、声场边界有点太清晰以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泛流行向头戴,声音纯净度高、但又有一股微暖且圆润的劲儿,声音非常的平滑、润泽,低频强调中心聚焦感但结像又不会过于干瘪,在基音的部分有足够好的弹性,不会在听一些合成器类的低频元素时显得过于生硬。
说来惭愧,我手头并不存在一个能够把GL3000“推满”的耳放设备,虽然我有两台功放可以转接,但显然这对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们没有什么参考意义。我手头驱动能力相对较强的纯耳放分别是高登的GA-10、钰龙的PA1唱放耳放一体机、Allnic的HPA-5000XL,两胆一石,解码包括歌诗德的X30与享声的DAM1,以PC HIFI和Technics 1500C作为音源,数字界面是HIBIKI的Unit,连接线则是Vovox的Link Direct SD AES线和AQ的Coffee USB,唱臂线和信号线分别是Sommer的Classique和万隆NEGT3000。其中我日常听的比较多的还是基于PC HIFI下的歌诗德X30+钰龙PA1,声音的框架凝实度、力量感、动态、规模感都是我比较满意的状态,但也得亏我周边配置的电源线信号线也都比较到位,如果只是配机线+国标接墙的话,PA1驱动下的GL3000在密度和两端延展上依然略显疲软,而搭配后的这个组合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大动态控场能力、以及古典交响乐表达的权威感,低频依然是比较强调聚焦感、细节分析力的路子,但是打击感、极低频的深度也都能出得来,对于追求肉感、动次打次氛围的用户来说GL3000显然还是差了点意思,它在低频部分的能量释放是纯靠动态与下潜来表达的,没有明显的残响增益与声浪的绵延感,属于不寡淡也不浓郁的路子。而代理商在展会上使用的那套世纪格雷,则在低频的厚度层面会有更好的表达,所以如果你手里的东西在“力道”上够不着,那搭配一下温暖醇厚的机器我认为是正确的方向。
GL3000在搭配的时候最大的变量是高频的部分,也是它所有的声音特性里我唯一可能需要劝退的点,我在拿我家里的一些小推力设备做测试的时候,GL3000在很多时候是属于把音量拧起来以后依然有很强的可听性,尤其是中频部分适度的润泽、绵密感,这个其实和一些其他使用了黄金振膜的头戴有近似之处(比如HE6),有适合我们会形容一个耳机的中高频有光泽度、乃至是有“镶金边”的感觉,但是即便是镶金边,这个金也有明有暗,GL3000的这种光泽感就像是晨光映在湖面上的那种金色,微暖但不刺眼——但是对古典乐有较高要求的用户们,尤其是铜管、弦乐的部分,GL3000的高频部分会出现发冲的感觉,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GL3000的中频音色,我反而觉得偏HUFI的设备是可以扬长避短的。目前试下来的一体机里,老版的TEAC 701、高登序曲Pro、德森瑞M1我都是觉得可以推的还不错的程度,M1甚至后面官方还推出了GL3000的针对性固件来进一步强化音色适配性以及高频的控制力表现,而近期新上市的TEAC 701则强化了透明度、高频线条感等素质表现,驱动GL3000的表现和高登的GA-10倒是比较近似,硬朗、中性、甚至带点监听风,用才子老哥的话说就有点像是“包办婚姻的勉强”,但如果你就好这一口,我当然也是滋瓷的。
花了那么多篇幅谈搭配其实可能看着有些本末倒置,但有心的用户应该已经能够从上文里大概提炼出GL3000的大概声音,但本质上写这类难驱动的耳机就是有很大难度的,Sus我前后玩了两年也没有敢着笔去写,其实怎么写都可能让一部分用户觉得我的判断是错的。如果没有get到的话,这一段我来试图写写GL3000的一些宏观表现。GL3000作为一个开放式耳机来说,首先还是具备几乎所有开放式耳机的优点,比如声场是常态化的大、各种搭配下都是如此,但因为它的结像形体感还挺丰满、而且部分搭配下的人声距离也足够近,所以它不会像HD800或者Dianna系列那样一耳朵就让你觉得开阔,但仔细听下来空间是延伸的很远的,不仅是实际规模够大、那种混响自然扩散开的感觉也可以带来非常舒展的听感。相比于醇厚度极佳的中频来说,GL3000的低频是比较保守的,用更大功率的前端去推也只是会增加它的动态和深度、而不会能够让它的低频变多、声音变厚,对于国产品牌的旗舰型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求稳做法,就像HIFIMAN的Unveiled系列,从Arya到HEK再到Sus,低频量感也是由少变多,但这并不代表GL3000的低频听感不好,它的低频细节揭示力和应有的弹性与下潜都是丝毫不含糊的,只是我没有听出太多打磨修饰的痕迹,或者说金平面的打磨方式就是让它的低频尽可能听不出调音痕迹。
一个优秀的顶级耳机,有很多我非常在意的细节,比如声场的纵向高度、深度,人声头中效应的控制,这些方面GL3000都做的非常完善,许多的声音信息闭上眼睛后能够感知到是在人脸的前部,声场的立体感和自然的混响能够极好地演绎各种现场录音,包括爵士、交响,但它人声本身的质感只是微暖、蓬松,还没有到达那种气息凸出强化、HUFI粘稠的地步,如果想要这类味道的话还是需要靠一些周边的调味。此外,高频素质的表达和听感柔顺度的权衡也一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在于低阻低敏的耳机里,GL3000的高频穿透力很强,也具备强大的信息里和密度,但能量表达是相对直白的、没有太多柔润度的修饰,但比起那种直冲云霄的失控,软化的高频我更容易接受,但这个也看在座的口味是如何,像阿修罗驱动时那种更明快、更有金属感的高频,也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泛流行曲目中获得合适的听感。我能够从GL3000的调音中听出金平面对市场口味的捕捉与自身风格的结合是非常保守的,虽然中频的部分有轻微的染色,但两端的部分还是本着参考级、素质向的路线在走。
也许,耳闻过GL3000 的用户们会觉得“平民Hiend”这个词和它难推的属性是冲突的,但看完上述的内容应该会让你打消一些疑虑,而金平面官方也推出了功放的转接套件,各位无源玩家也可以不用额外添置耳机类的放大设备来驱动这一款万元价位、但是硬素质上限也很难摸到边的准Hiend级产品。像如果换做是我的话,如果有人告诉我两三万块就想听到世界上素质最顶级的一套耳机系统,也许一台Technics G700M2功放一体机+GL3000就可以让他玩到入土,而且GL3000本身中频部分的那种轻度韵味,对于有一定烧龄的用户来说,能听出来它非常符合我们中国人对传统模拟味的理解(只是不算浓罢了),我觉得从金平面对佩戴的改善、对高难度材料的运用、到硬素质与调音、再到最后的厚道的定价,GL3000可能是近年国产高端耳机领域里最富诚意的一个作品、而且很有常青树的潜质。
来源:李凌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