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期|中秋识中清

B站影视 2025-01-20 10:43 3

摘要:2024年9月中旬,金风送爽,京城溽暑方退,人们沐浴在久违的秋光中,享受中秋的清凉。其时,暑假结束后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内读书研究的氛围也浓烈起来,神态各异的师生行走在教室和图书馆间,给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跨文化留学史——全球知识的流动”学术研讨会也在此时此

2024年9月中旬,金风送爽,京城溽暑方退,人们沐浴在久违的秋光中,享受中秋的清凉。其时,暑假结束后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内读书研究的氛围也浓烈起来,神态各异的师生行走在教室和图书馆间,给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跨文化留学史——全球知识的流动”学术研讨会也在此时此地悄然召开。就在此次会议上,我结识了香港科技大学言爱基金社会科学讲席教授李中清(James Z. Lee)先生。

作者(右)与李中清教授

此前和很多人的感受一样,李中清教授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大名于我早已如雷贯耳。然而,对李中清教授本人的了解却明显不够。其实,作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李中清,在比较人口学、人口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蜚声国内外,是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倡导者,也是将社会科学的计量方法应用于历史数据分析的先行者。他发表了80多篇论文,出版著作9部,获得2000年美国社会学协会“最佳人口学著作奖”、2000年美国社会科学史学会“最佳社会科学史著作奖”和2005年美国社会学协会“最佳亚洲研究著作奖”等。在父亲光环笼罩下的李中清,也有属于自己的风采和特色。

会场初识:微笑中洋溢着和善、谦虚和真诚

会议于9月13日13:30开始,我提前10分钟来到会场。此时到会的人还很少,而会议长桌后已坐着一位目光炯炯、体态丰盈的老者。其面相正如大家熟悉的李政道先生,一脸和善亲切,正以自然的浅笑看着走进会场的人们。我走到自己的座席卡前,向左一瞥,发现与我隔着会议主席座位而坐的那位老者,座席卡上是“李中清”三个字,于是趁着主席未到、会议开始前的几分钟,与他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李先生您好,见到您非常高兴,也很意外。等一会儿我们听您的主旨报告,向您学习。”我们都伸出了各自的手,握到一起。

“你客气了,互相学习。”

我们坐下交谈起来,我发现李中清的普通话虽然并不十分标准,但是比我想象中一个生在异邦长在异邦的华人讲的中文要好懂得多,于是,我自然地表达了这一印象。李中清连忙说:“不怎么样,不怎么样。”和善的微笑中露出了真诚。

从李中清以往的照片和在会议期间的印象看,他一直都保持着面带微笑的和善、谦虚和真诚,他和蔼地对待每一个与他交流的人,不时提及他人的研究。“你是研究留学史的,你出了3本书。”我有点意外,不知他是如何知晓的。我想,无论他是否真的深入了解过,以他的背景和学识,肯定、鼓励同行的研究,关心后来者的成长,是一种美德,符合李政道先生为其命名为“中清”的本意,洁身自好,没有世俗偏见。特别是在与年轻人交流时,他更是虚怀若谷,总是给予热情鼓励。对于想与他合影的年轻人,他也表示理解和配合,德高望重的长者之风处处可见。

会上印象:渊博学识中蕴藏中国情结

会议期间,李中清教授作主旨报告,还主持其中的一个论坛。这为我们了解“学者李中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主旨报告《中国的两次教育革命(1890-2023)》为听者了解这个时期中国著名大学及科研人员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高质量的决策依据。

李中清在会上作主旨报告

由此,我联想到他以往的相关研究多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有不同于一般外国学者的中国情结。例如,他十分重视对中国留学生的研究,在知晓新发现的20世纪前期中国留日学生中科技人员超出文科学生的数据后,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认为这一现象对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在讨论中他提出,新形势下,中国的对外交往可以向西部发展。在交流中,常能从他嘴里听到“我们中国”“我们中国人”这样的字眼,可见其深深的中国情结。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其父李政道先生的中国心对他的影响。血,浓于水。李中清教授无疑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并在其研究和言行中表现了出来。

会后交流:开阔胸怀体现民族自豪

在学术会议期间,晚餐时间是可以轻松交流的最佳时机。会上未竟的探讨可以继续,即兴而来的话题也随时可以开启。不知不觉,我们聊到了诺贝尔奖,“令尊获得诺贝尔奖,真的了不起,那么年轻,真正是全世界华人的荣誉。”我还强调,那时李政道先生持的是中国护照,身份并没有改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李中清教授认真地听着,边点头边说:“是,杨振宁先生那时也是这样。”语气既肯定又轻松自然,而我心中却泛起阵阵感动。李中清此语不仅表达了他对父辈作为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自豪,也彰显出一种浓烈的民族情怀。我想,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应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陪同李中清教授走在北外的校园,星汉灿烂。天空的明月并没有因为京城的万家灯火而隐没无痕,反而比平时更亮更圆。(作者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安思源学院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周棉

来源:神州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