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老家屋后的池塘一到芒种,荷叶开始伸出水面,青蛙也叫得比平常勤快。大人们忙着插秧,田里站着的不是人,是整片整片的希望。那时候不懂什么叫节气,但记得很清楚,芒种前后总是最忙也最热的日子。
“芒种一过,夏天就真来了。”
小时候,老家屋后的池塘一到芒种,荷叶开始伸出水面,青蛙也叫得比平常勤快。大人们忙着插秧,田里站着的不是人,是整片整片的希望。那时候不懂什么叫节气,但记得很清楚,芒种前后总是最忙也最热的日子。
现在才慢慢明白,这个节气藏着太多讲究,不是单纯的天气变化,更是一种中国人和土地的深层对话。
明天,也就是2025年6月5日,北京时间下午17点56分16秒,我们将迎来今年的芒种节气。古人讲,“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可不是随口一说,背后藏着的是农时的分秒必争。
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需要亲自插秧、锄草、扬麦,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还真不能丢。尤其是芒种这节气,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不只是个“过了就热”的时间节点,它其实关系着怎么平稳度夏、怎么顺着自然养生的一套活法。
为什么芒种特别重要?
节气这个东西,说玄也玄,说实也实。芒种,排在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它一来,仲夏正式开场。太阳到达黄经75度,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接近最长。人呢,也随之进入一种“身外躁热、内心烦乱”的状态。
古人是从天象看地上之事。他们说,“芒种忙忙种”,这是耕种的大节气,但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农事。
一是气候变化剧烈,闷热、高湿、昼长夜短,全身都跟着节气“翻腾”;二是各种细菌病菌进入活跃期,尤其对体质偏弱的中老年人来说,身体很容易出点毛病。
芒种,字面上有两个意思,一个“芒”是指麦子的芒刺,一个“种”是说播种的动作。这是最紧要的收种交接点,南北方分工明确:北方收麦子,南方插水稻。哪头都不能耽误,这就是老百姓口中那句“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由来。
你要是真错过了这几天,田地等不你,季节也不等你,风雨一来一去,整年的收成都悬了。
在过去,芒种是一年当中特别“有仪式感”的时候,尤其是在南方。南方人插秧插得早,讲究“安苗”。这事听上去有点神神叨叨的,其实不然。
安苗,是一个农家信仰的外显。人面对自然,不确定太多了。干旱、洪水、虫害……哪样不让人心惊胆战?所以人总想通过某种方式,求一个心安。
怎么安?用新麦粉蒸面点儿,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模样,蒸熟后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形状奇巧的“面塑”,孩子看了开心,大人看了安心。
这种习俗到了今天虽然少了,但那种“敬天惜地”的念头,其实仍然活在我们骨子里。安苗,不只是种下一颗秧苗,更像是在提醒我们:顺天时而动,敬自然而生,这才是生活最稳的底气。
今年“下午芒种”,藏着什么玄机?
别看日历上只写了一个“芒种”二字,真说起来,它是有精确时间点的。今年的芒种,是在6月5日下午5点56分16秒交节,这可不是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
老话说:“上午芒种满池塘,下午芒种旱断河。”
什么意思?这话是经验之谈。如果芒种时间在中午12点前,那预示着接下来的时间降雨多,池塘满,万物旺盛;反之,若是在12点之后,那说明降水偏少、天气偏旱。
所以,今年是“下午芒种”,意味着芒种后的一段时间里,多以晴朗天气为主。这对北方小麦的收割和晾晒是极有利的,田里不用担心连绵阴雨打乱节奏。
可同样的道理,也提醒我们:天气虽好,气温将高。热浪一来,尤其是高湿度高温度并行,中老年人最容易出问题。防暑、防菌、防疲劳,每一样都得上心。
芒种过后,不少人开始贪凉,冰西瓜、冷饮、隔夜菜一样不落。但真要劝一句,中老年人,尤其是肠胃偏弱的,一定要管住嘴。
最不能吃的,是隔夜饭菜,尤其是蔬菜汤和煮熟的茎叶类蔬菜。为啥?这些菜里硝酸盐含量高,过夜容易转化成亚硝酸盐。你以为热一热就行了?其实里面已经悄悄滋生了毒素,热也热不掉。
尤其是汤。有些人喜欢煲大锅汤,一喝三天,冰箱里一放,第二天再热来喝。可汤里不光有盐,有时还有金属锅材长期浸泡,搞不好就起化学反应,对身体特别不友好。
芒种之后的环境,是“细菌的天堂”。气温高、湿度大,一不小心就是一场肠胃战役。所以饭菜要现做现吃,真有剩余,也要分装密封好,别让细菌找到可乘之机。
现在是热了,尤其白天,温度说上去就上去了,可一到早晚,风一吹还是冷的。尤其是南方进入“梅雨季”,那种湿冷的感觉,可不是几度气温能解释的。
有人为了凉快,T恤短裤一套就出门,晚上被风一吹,回家就开始流鼻涕、咳嗽。中老年人阳气本就弱,稍不注意就被“寒邪”钻了空子。
俗话说得好,“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说哪怕到了端午、芒种这个时候,该注意保暖的还得保暖。
出门的时候带件薄外套,尤其早晚、雨天,不要只看温度计,要感受身体的“信号”。毕竟不是年少体健的时候了,一场小风寒,恢复起来得折腾好几天。
夏天一到,尤其是芒种前后,河边开始热闹起来了,尤其是孩子们,一听水声就兴奋。但大人们得记着,芒种前后,最不适合下河游泳。
原因很简单:一是水温没跟上,外头三十度,水里二十度都不到,冷热一冲,抽筋、感冒、寒气入体;二是暴雨频发,上游来水快,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
水是无情的。别说你会游泳,不熟悉水域的暗流和落差,一个不留神就有大问题。每年夏天的溺水事件,不都是这样来的?
尤其是中老年人,别看年轻时游得飞快,现在身体反应慢了、体力下降,真碰到突发状况根本来不及反应。别为了清凉一时,冒险一生。
《黄帝内经》早就说得明白,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这段话,今天听起来,像是劝我们懒觉别睡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夏季昼长夜短,我们的作息也该跟着变。不是叫你熬夜,而是指在阳光最盛的季节里,该顺势而为,精神、身体都要“动起来”。
中老年人往往有个误区:早上天亮得早,一醒就坐着不动,晚上又早早睡,结果反而气血不通、精神不济。芒种后,应该“晚睡早起”——注意,这个“晚睡”不是熬夜到一两点,而是比春季略晚点,22:30前上床,早上五六点起床,借天地阳气而养自身正气。
同时,别总窝在空调屋里。夏日的太阳虽然毒,但适当晒晒,对骨头、对心情、对免疫系统都有好处。怕热不是理由,怕病才是真。
说到底,芒种是个节气,更是一种提醒。
提醒我们抓住节气的节奏,不违天时、不逆自然,不被欲望和懒散拉着走。
中老年人这一生早已看尽风雨,知道日子不是冲出来的,是顺出来的。
别贪一口凉、别争一时快,芒种之后的这个夏天,要的是平稳、顺当。
“1不吃、2不穿、3不下、4要睡”,不是教条,是经验,是很多人用一生换来的生活智慧。
明日芒种,愿你顺时而养、随心而行,平安度夏。
来源:明姐新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