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保障既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也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南夏墅街道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紧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针对性地推出多项有力举措,以实际行动织密民生保障网。
暖心服务提质增效权益保障筑牢屏障
——南夏墅街道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社会保障既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也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南夏墅街道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紧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针对性地推出多项有力举措,以实际行动织密民生保障网。
暖心举措提升民生温度
南夏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模式,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民生服务窗口。通过优化流程、增设导服专员,居民办理就业登记、社保业务等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群众满意率达100%。服务大厅配备休息区、饮水机、老花镜等便民设施,自助服务区提供电脑、打印机等设备,营造温馨便捷的办事环境。“改造过后整体环境更人性化,为已婚妇女设置了母婴室,创新推出24小时服务,像我们白天要上班,下了班也可以过来机器上办理自助业务。”市民毛荷燕说。
针对重点群体,街道推出就业帮扶“一对一”服务,为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推荐、简历指导及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支持。同时,创新设立“筑梦空间”就业创业服务站,将就业服务延伸至社区,助力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社保服务则聚焦“全覆盖”,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认证,协助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守护居民“幸福底线”。面对辖区内2万余家企业,街道通过“清单化服务、走上门问需”模式,零距离解决企业难题,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宣传下沉
政策普及入脑入心
“定期开展‘政策宣讲进企业’活动,对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南夏墅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周志诚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前往辖区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现场解答劳动者疑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此外,街道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让政策走进千家万户。线下通过社区宣传栏、专题讲座、政策大走访等形式,发放通俗易懂的手册,面对面解答社保、就业疑问;线上借助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扩大覆盖面。区人社局业务骨干定期下沉解读新政,确保企业、居民及时掌握最新动态。
劳动法规宣传注重“以案说法”,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劳动合同、工伤认定等热点问题并一一解答,帮助劳动者树立维权意识。这些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政策不再是“纸上条文”,而是成为居民手中的“实用指南”。
维权护航
筑牢劳动者权益防线
“非常感谢工作人员的帮忙,让我顺利拿到了工伤赔偿款。”外包保洁员王某十分激动。2024年10月份,王某在一外资企业工作中不慎摔倒发生事故,身体多处受伤。因超法定退休年龄人员身份,维权之路一波三折,于是她找到南夏墅街道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咨询。调解员邱立群、吴云波等人得知情况后,通过实地走访,调取监控录像、询问现场证人,对事故原因及责任进行全面调查,与用工单位、外包单位多次调解后最终达成一致协议,赔偿王某各项工伤补偿待遇及医药费61600元整。据了解,“邱立群调解工作室”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基层维权金字招牌。从业22年的老邱带领团队,以“走进群众心里”的工作理念,成功调解纠纷1万余件,调解结案率达98%,更化解多起群体性事件。从职工个体矛盾到群体欠薪案件,老邱团队通过实地调查、多方协调,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工作室还注重“传帮带”,培养新一代调解骨干,为维权服务注入持久活力。
同时,街道构建“监察+调解+仲裁”维权体系,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劳动监察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检查,联合多部门打击欠薪、非法用工,实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调解仲裁开通农民工案件“绿色通道”,联合法律援助机构提供免费咨询,高效化解纠纷。
今年以来,南夏墅街道已受理工伤认定申请355件;通过调解、仲裁处理工伤案件88件;12345平台已受理(处理)1039件。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机制,让民生保障更精准、更暖心,切实当好群众的“守护人”“贴心人”。
潘曙东 记者:钱志益
编辑:吴钰芊
审核:陈伟强 鞠燎原
转载请注明来源:今日武进
来源:今日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