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科学课程(活动)一等奖项目展示(二)| 声音迷踪之“驻”丝马迹

B站影视 2025-01-16 18:56 1

摘要:课程《声音迷踪之驻丝马迹》是依托经典展品声驻波策划开展的。开发该课程的初衷是希望可以让孩子们在科技馆了解没有出现在课本中,但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声学现象,将知识和生活真正联系起来。选择声驻波这件展品,是因为我们发现其原型是科学家昆特在进行声学研究时制作的一个实验工

在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总决赛中,涌现出众多优质科学课程(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一等奖获奖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参赛感悟吧!

视频详情 课程设计思路展示

(绍兴科技馆获奖项目)

课程《声音迷踪之驻丝马迹》是依托经典展品声驻波策划开展的。开发该课程的初衷是希望可以让孩子们在科技馆了解没有出现在课本中,但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声学现象,将知识和生活真正联系起来。选择声驻波这件展品,是因为我们发现其原型是科学家昆特在进行声学研究时制作的一个实验工具,来帮助他完成研究,所以这件展品不仅包含了科学原理,也记录了科学家通过实物运用的科学方法,展现科学思想的过程。

当我们把这个过程设计到了课程中,孩子们也会自己制作昆特管。我们希望通过此课程不仅能让他们学到知识,同时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在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是与科学家形成契合的,使其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利用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的欲望。

课程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起初我们有些担心,声音传播过程的概念较为抽象,怕学生们不易理解,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日常接触网络媒体,或有科普场馆的游览经历,所以接触的信息很广泛,理解能力较强,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在做学情分析时,或许不能仅仅以课标作为标准,还需要进行综合考量。

课程采用了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法,以房间中发生的驻波现象引出问题。起初,我们采用的是让孩子们观看视频的形式,但过程中我们发现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学生没什么体验感,也并不会真的想要了解其中的原因,于是我们制造了一个驻波房间,让他们真正的去体验感受,并发现问题。这个改进对于课程效果有了很好的提升,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几乎把所有教师演示、故事讲述的部分都改成了学生体验感参与度更好的形式,最大程度放手让他们来主导课程,这也带给了我们团队很大的感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激发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

今后,我们将会继续探索创新课程开发理念,设计出更多优质科普课程。

参赛单位:绍兴科技馆

研发团队:施寒雪、陈俊、徐津津、张晶晶、沈沪燕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