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南京农业大学马正强教授团队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题为“Mutagenesis and analysis of contrasting wheat lines do not support a role for PFTin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翔实的实验数据证明在抗赤霉病位点Fhb1,富组氨酸钙结合蛋白编码基因HisR基因决定了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而孔形成毒素蛋白基因PFT在其中不起作用。摘要:赤霉病(FHB)是全球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毁灭性病害。Fhb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抗赤霉病效应最强、表达最稳定,且应用最广泛的关键基因。2016年Rawat等人研究认为
此外,该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Fhb1近等基因系中创制了3个PFT提前终止,2个氨基酸缺失的突变体(图2a)。田间和温室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所有PFT突变体与Fhb1近等基因系、编辑阴性对照VW109的抗性水平一致,都表现为抗病(图2b,c),进一步证明PFT不能显著影响赤霉病抗性。此外,PFT突变对株高、开花和穗形态等农艺性状没有影响。虽然有报道认为赤霉病抗性程度与株高、开花期和穗部形态等农艺性状相关,但他们也未发现PFT对这些农艺性状的影响。
图2 MY背景Fhb1近等基因系R-7中的PFT编辑及其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
该研究不仅对解析Fhb1位点抗赤霉病的机制十分重要,也为在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育种中准确、高效利用Fhb1提供了重要的指导。PFT和His基因在物理位置上接近,但是由于许多携带PFT的小麦种质并不携带HisR,他们建议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应谨慎使用PFT功能标记,以避免误导。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3008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1200400)、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BE2021356)、江苏省种业振兴“JBGS”项目(JBGS2021013和JBGS2021046)以及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计划的部分支持。
来源:黑兔说科学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