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天水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聚焦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展资源、建强队伍、提升质量,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2024年,天水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聚焦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展资源、建强队伍、提升质量,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在2025年开年之际,特别推出“2024年天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系列报道”,回顾总结天水教育过去一年经历的蜕变、取得的成绩和凸显的亮点,集中展示基层一线学校、全市师生风采,全面提升引导力,为教育强国建设加油鼓劲。
今天推出第二期《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一起来看——
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024年天水市教育改革发展回眸之二
2024年,天水市教育系统利用丰厚的人文资源禀赋,把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空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色打底 滋养学生心灵
天水市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5个,教育系统和相关部门联手创建天水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9个,开辟红色研学线路15条,拉长了红色教育资源链。
2024年4月2日,天水市教育局和驻市牵头高校共同组织大中小学生,到秦州区娘娘坝镇“张辉烈士墓”开展2024年“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暨“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清明祭扫活动,驻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秦州区娘娘坝中小学师生代表230人参加活动。参与活动的师生到张辉烈士墓前敬献花篮,告慰先烈英灵,深切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为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的作用,各学校和红色教育基地建立密切联系,基地协同发力,不断挖掘特色育人元素,提升了教育效果。
2024年9月26日,武山红军小学组织学校师生身着红军服,高唱红色歌曲,步行10多公里到费家山毛泽东长征宿营地,参观红色基地、聆听革命故事、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少先队举行主题队会、参与模拟长征活动等,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用脚步丈量革命的来之不易,红色教育课堂从“字面观”走向“地面观”。该校还把红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2个少先中队用长征路线途中的12个历史事件和重要节点命名,大课间师生同跳自主编配的《红星闪闪放光彩》等红色校园集体操,每周背诵一首红色诗词,用红色教育点亮了少年儿童的信仰之灯。
据了解,年内各学校依托区域内红色研学基地,开展1—2次红色研学活动,每次红色研学活动做到有主题、有方案、有内容、有总结,让红色教育基地变成了学生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好的“活”教材,真正让红色资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学生内心。
为使青年学子铭记来时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激发爱国热情,9月中旬,甘谷县第三中学举办了2024年秋季赓续红色精神远足研学活动。
探索红色资源“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模式,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也是2024年天水市教育系统开展红色教育的特色之一。天水市博物馆和学校结合新课标,共同开发红色教育实践课程20多节,接待上万名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为市内中小学培训小小义务讲解员10人。
探索劳动实践机制
有效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天水市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浸润式体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讲活新时代社会实践教育故事。
武山县滩歌初级中学致力打造校内劳动基地,充分利用教学楼后院空地建设蔬菜园,开展蔬菜种植。学生全程参与翻地平整、铺膜、种植、浇水、除草等过程,每天课间在基地内都能看到学生的身影,蔬菜成熟后,各班采摘后在学校食堂厨师的指导下,学生亲手和面、切菜、包馅、炒菜,做出各色美食,办一次红红火火的“同学宴”。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与向往。
据悉,全市累计创建18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带头作用。
秦州区平南中学是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各班级管理一块“责任田”,从播种、栽培管理到收获均由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轮流记载植物生长的温、湿度等数据,实施浇水施肥喷药,学校开发了《平南中学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浆水菜的腌制》等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收获的蔬菜送给学校食堂,还举办校园丰收节,师生享受劳动果实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制定了《学生劳动评价手册》,对师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评选出“劳动之星”“劳动教育优秀班集体”“劳动教育优秀教师”进行表彰。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所获得不同的体验。
大棚蔬菜、大樱桃、蜜桃、苹果、辣椒、花椒等是天水市的支柱产业,为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劳动需求,发挥区域内的产业优势,各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与本地支柱产业契合度高的 “劳动+”的“一校一品”等课程,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在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乡土人才、陇原工匠的现场指导下,学生动手实践中体验多样化的样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
麦积区龙园小学把劳动实践基地分为种植园、美术创意园、塑料大棚智慧园三个部分,学生自主试种粮食作物、花卉、蔬菜,开展农产品创意美术作品、石磨做豆腐等项目,劳动实践基地的“智慧农场”——温室大棚里种植黄瓜、辣椒、茄子和西红柿等蔬菜,学生利用手机管理操作,通过环境监测、灌溉浇水、视频监控等远程终端管理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感知、智能控制、智慧管理,在追求生产资源利用高效率、劳动生产高效率的同时,收获了满满的从业体验感和成就感。
提升研学旅行品质
塑造学生人文素养
2024年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先后组织学生赴天水市公安局秦州分局、麦积区人民检察院、天水大革命纪念馆、伏羲庙景区、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春风纺织研学实践基地等地开展了10次研学活动。
7月中旬,组织6名学生香港九龙钻石山香港国际交流学院参加甘肃省“同心筑梦”青少年港澳行活动,和各地的同学进行了广泛交流。
9月15日,甘谷县第三中学组织700余名师生开启往返15.8公里的远足旅程,在大石镇武屲村红色文化广场,由思政课教师上微党课,师生进行文艺表演、参观脱贫纪念馆,通过系列活动,师生沉浸其中深刻领悟革命先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精神,也亲身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卓越成就。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行走的课堂。通过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家乡,走进历史,在行走中体会革命先烈的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甘谷县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陈勋表示。
2024年,天水市教育局按照“去哪里,怎么走、学什么?”的思路,紧紧围绕传承弘扬“五大文化”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五大文化+红色文化+科普成果+自然生态”的全要素、新成果、高品位,不断强化场域的匹配度,打磨课程的精准度、追求体验的适切度、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度,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品质。
2024年全市中小学开展研学92场覆盖学校121所,总人数达到41124人。
天水市博物馆根据学校教学时间和时令,专门为学校量身设计了寒暑假课程、学期内周末馆内研学课程、学期内进校园课程、传统节日专题课程等类型,打造的《巧手拼装心向党,南湖红船颂党恩》《我在天博修文物》《竹木春秋》《墨拓传情》等32节研学旅行精品课深受师生喜爱。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学校积极探索“研学+思政课”“研学+智慧农业”“研学+文化”“研学+拉练”“研学+探究”“研学+体验”等灵活多样的研学旅行模式,拓展学生探究、体验、创新的空间,在探究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滋养品格,追求研学旅行的最大“附加值”。
天水市一中探索创新 “研学+文化”“研学+探究”“研学+体验”等模式,《天水古巷道考实调查报告》学生在对天水市城区的近百条巷道调查的基础上,不仅对古巷道的命名从历史、名人、公用名称、姓氏、物产、大小、方位等维度进行了分类梳理,其中澄源巷、士言巷、育生巷、飞将巷、旗杆巷、织锦台巷等是天水城市的名片,学生进一步挖掘古巷道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诠释古巷道的前世今生,并提出了对重点古巷道保护的建议,留住历史文脉。
“这种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探索精神,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天水市一中副校长赵旺龙认为研学旅行活动对学生成长大有益处。
大地湾遗址主要涵盖了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以及常山下层文化,创造旱作农业标本、彩陶、文字雏形、宫殿式建筑、“混凝土”地面和绘画等中国六大“之最”。
秦安县西川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到大地湾遗址开展“研学+探究”活动,把“彩陶”作为探究的重点,学生除了走进博物馆听、看、摸、思、悟外,还到河道、田间地头捡拾彩陶碎片,到陶艺馆观摩陶器制作,还衍生出诸如“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的人物性别、面部表情、所处的历史方位、艺术造型,以及更深层次与旱作农业标本、火种等保存、墓葬、建筑等物种关联度高的问题,由此生成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等知识相互融通问题的新链条,使临时性研学活动变成学生中长期探究创新的载体,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从文献史料、学科知识、生活实践、传统民俗等各个渠道找依据、寻结果、求答案,领略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来源:新天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