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唯一一位当过知青的乒乓球世界冠军,丈夫的姐姐是杨春霞

B站影视 2025-01-15 21:54 3

摘要:在乒乓球的历史长河中,张德英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她不仅是一位乒乓球世界冠军,更是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传奇。她是唯一一位从知青队伍中走出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而她丈夫的姐姐,便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张德英与丈

在乒乓球的历史长河中,张德英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她不仅是一位乒乓球世界冠军,更是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传奇。她是唯一一位从知青队伍中走出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而她丈夫的姐姐,便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张德英与丈夫杨善霖曾跨国分居多年,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德英的人生。

1953 年,张德英出生在繁华的上海。1961 年,第 26 届世乒赛在北京盛大举行,彼时正在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小学读书的张德英,被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等世界冠军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深深震撼,从此,一颗热爱乒乓球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种下,并且迅速生根发芽,她疯狂地迷上了这项运动。

1964 年,上海市少体校招生,怀揣着对乒乓球的炽热梦想,张德英穿着凉鞋就匆匆赶到了位于黄埔体育馆的测试地点。然而,体育馆的地板有些打滑,这给测试带来了不便。但张德英没有丝毫犹豫,她果断地脱下鞋子,赤脚上场挥拍。她那专注的神情、灵动的身姿以及击球时的那股狠劲,让招生教练眼前一亮,当即决定录取她。此后,在池惠芳教练的悉心培养下,张德英的乒乓球技术水平犹如芝麻开花 —— 节节高。

1966 年,张德英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她随队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与邵培珍、徐剑琴组成混合组,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全国团体冠军。当敬爱的周总理亲自为她们颁奖时,张德英心中满是激动与自豪,那股热血在她的胸膛中沸腾。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变数。特殊年代的到来,让少体校被迫关闭。曾经充满活力的训练馆,如今院子里杂草丛生,灯泡也被卸去,一片荒芜。但对于张德英来说,一天不练球,就仿佛生活缺失了最重要的部分。于是,她和队友们趁着无人注意,偷偷从窗户翻进训练馆,自己带着灯泡装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尽情挥洒汗水,练完球后又小心翼翼地将灯泡卸下带回家,只为守护心中那不灭的乒乓球梦想。

1969 年,中学毕业的张德英,受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毅然选择前往遥远的黑龙江建设兵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生产建设兵团招人的领导提到的一句话 —— 去那里可以打乒乓球。就这样,1969 年 4 月,张德英踏上了那列承载着未知的火车,经过三天三夜的漫长旅程,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她瞬间傻眼。驻地没有想象中的房屋,只有几顶孤零零的帐篷。夜晚,张德英和知青们背靠背,在帐篷里坐了整整一夜。随后,知青点陆陆续续搭建了一些帐篷,还勉强弄出了简易的厕所和厨房。但所谓的厨房,连个像样的木板台都没有,更别提乒乓球台了。张德英心中的乒乓球梦想,如同泡沫一般,瞬间破灭。那几个夜晚,她只能用被子蒙着头,无声地哭泣。

在生产建设兵团,张德英和知青们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要去火车站装卸木头、煤和面粉,50 斤一袋的面粉,张德英咬咬牙扛起来就走。他们还要用铁锹将煤铲到筐子里,再抬到煤场。当地淡水十分珍贵,每天刷牙只能用一杯水,洗脸洗脚则用融化的冰水,里面还夹杂着杂质。日子久了,大家的毛巾、指甲缝里,甚至床单上,都黑乎乎的。知青点的伙食更是差得让人难以忍受,天天都是水煮大白菜。

1970 年,张德英的生活再次遭遇沉重打击。父亲病危的消息传来,心急如焚的她,想尽办法扒火车到哈尔滨,又扒火车到大连,最后花 9 块钱买了 5 等舱的船票,才匆匆赶回上海。然而,到家仅仅第 4 天,父亲便永远地离开了她,年仅 40 出头。父亲的早逝,让张德英和母亲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祸不单行,张德英因回上海处理父亲的后事,逾期返回黑龙江建设兵团。领导为此组织了 200 多人开会批斗她,还逼迫她写检查,随后安排她去烧锅炉。张德英一个人负责 7 个炉子,每天忙完,脸颊都是黑乎乎的,哪还有半点姑娘的模样。她就这样烧了整整一年锅炉,之后又和知青们一起下地干活。

梦想的重燃与坚持

1971 年,第 31 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队在缺席两届世乒赛后再次组队参赛,这一消息在全国掀起了乒乓球热潮。张德英在师部看露天电影时,看到了一部讲述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等世界冠军夺冠故事的纪录片。那一刻,她心中沉睡已久的乒乓球梦再次被点燃。

当晚,张德英含着泪给徐寅生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对乒乓球的热爱以及渴望重返赛场的心情。然而,信件寄出后,却如石沉大海,一直没有收到回复。但张德英没有放弃,她又给黑龙江省乒乓球队写了一封信,详细介绍了自己曾夺得全国女子少年乒乓球团体冠军,如今却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当知青的情况。

这次,张德英终于收到了回信,可信中的内容却让她失望不已,省队并没有让她去打球。不久后,母亲病重,张德英请假回上海。在回上海的途中,她特意去了哈尔滨,找到了黑龙江省乒乓球队的训练馆。她鼓足勇气,找到省队教练,恳请对方给自己一次测试的机会。教练被她的执着打动,安排她与两位专业队员进行对打。令人惊讶的是,穿着大皮靴的张德英,在球场上丝毫不落下风。教练见状,当即决定录取她。

张德英满心欢喜地从上海返回建设兵团,满心期待着能去省队打球。然而,领导却不放人。对乒乓球的极度渴望,让张德英鼓起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她从未见过师长,却毅然前往师长家中,准备请求师长放行。不巧的是,师长不在家,张德英扑通一声跪在师长爱人面前,一边声泪俱下地陈述自己对乒乓球的痴迷,一边苦苦哀求师长爱人帮忙说服师长。师长爱人被张德英的真诚所打动,当着她的面给丈夫打电话。

第二天上午,师长派了一部吉普车,将张德英送到了黑龙江省乒乓球队。此时的张德英已经 18 岁,相较于其他队员,年龄偏大。但她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倍加珍惜,训练也格外刻苦。

为了训练步伐,张德英在自己的两条小腿上绑上沙袋,每天坚持做蛙跳。冬天的早晨,天还未亮,她就早早起床,在寒风中跑步练体能。等训练结束,她的眉毛、头发上全是冰渣。星期天,别的队员休息,张德英却主动加班练球,还请男队员给自己当陪练。作为回报,她帮男队员洗衣服、刷运动鞋。队友韩玉珍的推挡技术是强项,张德英为了提高自己,每天凌晨 4 点就起床,恳请韩玉珍陪自己练球。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张德英的球技突飞猛进。很快,她便在全省乒乓球比赛中脱颖而出,夺得女单冠军。1972 年,张德英随省队去北京参加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在赛场上,她发挥出色,竟然战胜了世界冠军梁丽珍,最终获得女单第三名。而在女单前八名中,只有张德英一人来自省队,其余 7 人皆为国家队队员。

1974 年,张德英随队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她以 1 号主力的身份,带领黑龙江省乒乓球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女团冠军。张德英如此突出的表现,本应顺理成章地进入国乒队,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国乒队的领导和教练们意见不一,部分人认为张德英年龄偏大,培养前途有限,这让张德英感到无比伤心。

就在张德英感到失落与迷茫时,转机突然出现。1975 年,国乒队给黑龙江省乒乓球队发来借调函,借张德英去欧洲参加斯堪的纳维亚锦标赛。张德英心里明白,这是国乒队给她的一次宝贵机会。同年 10 月,张德英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去国家队集训。别人去集训只背着个包,而她却将个人物品全部装进两个行李箱,带到了国乒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争取留在国乒队,否则就回上海。

半个月后,张德英随国乒队抵达南斯拉夫,参加斯堪的纳维亚锦标赛。可到达的第二天,意外发生了。张德英穿着高跟鞋过马路时,左脚不小心被石头绊倒,脚背瞬间又红又肿。然而,坚强的她并没有因此退缩。第二天,她强忍着疼痛上场比赛,硬是咬牙将比赛打完,并取得了胜利。

在这次锦标赛中,张德英仿佛战神附体,一共打了 28 场球,并且保持全胜。她的实力有目共睹,比赛结束后,张德英顺利被留在了国乒队。此时的她已经 22 岁,许多队友在这个年纪早已成为世界冠军,而张德英才刚刚踏入国乒队的大门。正式住进国乒队宿舍的那天晚上,张德英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泪水里,有多年来的艰辛,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终于得偿所愿的复杂心情。

1976 年,张德英迎来了在国乒队的首次重要赛事 —— 在朝鲜举行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在这次比赛中,张德英表现出色,获得女单、女双亚军(与张立合作),混双季军(与李振恃合作)。亚锦赛结束后,进队不到一年的张德英,凭借自己的实力,成功跻身国乒队主力层。

1977 年,第 34 届世乒赛在英国伯明翰拉开帷幕。张德英以女单 3 号主力的身份参加团体赛。在对阵日本队、南朝鲜队、朝鲜队的比赛中,她表现神勇,打了 4 场单打、3 场双打,并且全部以 2 比 0 获胜,助力国乒女队成功获得团体冠军。张德英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从知青队伍里走出来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这届世乒赛,她还一举夺得女单季军。

1979 年,第 35 届世乒赛在朝鲜平壤举行,张德英再次以主力队员的身份,为团队贡献力量,帮助国乒女队成功卫冕团体冠军。她与张立合作,在女双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同时,张德英还在女单比赛中获得季军。

1981 年,第 36 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的诺维萨德举行,张德英第三次以主力队员的身份,助力国乒女队获得团体冠军。她与曹燕华合作,在女双比赛中默契配合,再次斩获冠军。这一年,张德英已经 28 岁,世乒赛结束后,她正式退役,回到上海乒乓球队担任教练。

爱情与家庭的旅程

张德英在知青岁月和乒乓球事业上一路拼搏,人生经历漂泊不定,再加上她一心扑在打球上,感情生活一直空白。退役回到上海后,在同事的热心介绍下,张德英与杨善霖相识相知,并逐渐坠入爱河。

杨善霖比张德英大两岁,是地道的上海人,也是上海京剧院的老生演员。他主演的《武家坡》《龙凤呈祥》等经典京剧剧目,凭借精湛的演技,深受戏迷喜爱。而杨善霖的姐姐,便是红极一时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她因在京剧电影《杜鹃山》里饰演 “柯香” 而家喻户晓。

1983 年,张德英与杨善霖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在中国京剧院工作的杨春霞,特意赶到上海,参加弟弟弟媳的婚礼。张德英作为乒乓球世界冠军,杨春霞是名满全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善霖也是小有名气的京剧演员,三位公众人物齐聚一堂,让这场婚礼备受瞩目,上海多家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张德英是杨春霞弟媳的消息,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

婚后,张德英与丈夫迎来了爱情的结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家庭的温暖,让张德英感受到了与乒乓球赛场截然不同的幸福。

1986 年,在朋友的热情邀请下,张德英毅然决定远赴美国洛杉矶发展。她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乒协俱乐部担任教练,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乒乓球人才。同时,她还担任全美体育专才精英联谊会的会长,积极推动中美体育文化交流。

然而,独自在美国打拼的日子并不轻松。张德英为了节省开支,很少打越洋电话,回国的次数也屈指可数。她与丈夫杨善霖分隔两地,一年只能见一次面。杨善霖既要在京剧院上班,又要独自照顾年幼的女儿,生活负担十分沉重。

两年后,为了让家庭团聚,杨善霖毅然离开上海京剧院,带着女儿前往美国投奔妻子。到美国后,夫妻俩贷款买了房子。杨善霖虽然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演出,但收入微薄,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靠张德英。张德英性格泼辣能干,在家庭中里里外外一把手。而杨善霖则非常尊重、疼爱妻子,主动包揽了全部家务。

在美国的 8 年时间里,张德英承受着亲情的煎熬。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年事已高,格外思念女儿,每次通电话,老人都会忍不住落泪。1994 年,张德英决定独自回到上海,而杨善霖则留在美国,照顾女儿上学。

回到上海后,张德英凭借着自己在乒乓球领域的影响力和专业能力,分别在卢湾体育馆、浦东源深体育场开办了张德英乒乓球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乒乓球中心的规模逐渐扩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为推广乒乓球运动、培养乒乓球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张德英与丈夫跨国分居长达 10 多年,直到女儿上大学后,杨善霖才回国与妻子团聚。多年的分离,并没有冲淡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让这份感情更加深厚。

2020 年,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这个特殊时期,张德英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在小区当志愿者。她每天忙碌地穿梭在小区中,为邻居们送菜送药,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温暖与力量。她热心开朗,没有丝毫架子,邻居们都对她赞不绝口,十分喜欢她。

平日里,张德英与邻居们相处得十分融洽,还经常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杨春霞的丈夫去世后,与儿子一家也住在上海,张德英与大姑姐杨春霞关系十分融洽,两家来往频繁。张德英和杨春霞都为人低调,平时接受采访时很少提及这层关系,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张德英是杨春霞的弟媳。

2024 年 1 月,张德英已经迈入 71 岁的门槛,与丈夫在上海安享晚年。回顾她的大半生,从插队知青到国乒队主力,再到远赴海外发展,最后回国创业,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精彩。她经历了别人几辈子才经历的人生,每一段经历都如同珍珠般,串联起她丰富多彩、充满质感的人生画卷。

来源:极燃新闻vide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