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要减少课程数量,加深课程深度

B站影视 2025-01-15 11:36 2

摘要:最近20年,在深度参与大学创新型教育实践、研究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年轻教师们为了达到学校的教学工作量要求,开设了很多1学分、2学分的“豆腐块”类课程。这类课程一方面由于数量多,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课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深度,不仅学生

最近20年,在深度参与大学创新型教育实践、研究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年轻教师们为了达到学校的教学工作量要求,开设了很多1学分、2学分的“豆腐块”类课程。这类课程一方面由于数量多,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课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深度,不仅学生难以通过课程实现深度学习、拓展创新思维,授课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也缺乏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充满乐趣的挑战性,由此导致了实质性的师生“双输”的局面。

在全球顶尖的几所大学里,本科生一个学期一般只需上四门课,但这四门课都是很“厚实”的课,基本没有小学分课。学生对课程的投入时间比大体是1(课内):3(课外),要求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创造性思维、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日趋重要。大学里,尤其是本科低年级的课程,最重要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创新思维和方式的传递与塑造。在我们看来,应该多鼓励资深教师、阅历丰富的教师负责本科生的大班授课,年轻教师尽量少为本科生上课,而主要承担研究生的小班授课,以及更多地参与对本科生的个性化指导。那么,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问题该如何解决?我们认为可同时采取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大幅增加本科生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年轻教师指导本科生做研究。真正的个性化培养不只是知识传授,而是需要像“教练—学徒”般手把手去教。这种方法在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和南昌大学本硕实验班有逾十年的成功实践。

第二,鼓励年轻教师担任资深教师本科教学的“助教”。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每年招收约400名新生,笔者之一(郑泉水)曾在该校听过一堂课。这堂课大概有300人的规模,上午由一名资深教师讲授,同时在场听课的还有20位年轻教师,下午由他们负责对学生的辅导答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主要是从年轻教师那里得到满足,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等,则主要从资深教师那里获得。这种方法正在深圳零一学院进行多轮试点,初显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配套政策包括:让年轻教师与本科生一起听课,同时辅导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算作教学工作量;将总教学工作量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参与本科生大班听课和辅导学生,另一部分是指导学生做研究。

总而言之,减少课程数量,加深课程深度,让资深教师负责本科生的大班授课,让年轻教师将重心放在课程学习辅导及指导学生个性化研究上。年轻教师另一教学重点是负责研究生的小班授课,讲授最前沿的知识。这一方法可一并解决本研两段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创新教育、提升年轻教师能力、更大限度发挥资深教师的价值等问题。不只是在大学,我们认为上述教改思想和方法论的底层逻辑,也同样适用于中学。

— END —
作者 | 郑泉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班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院长,李曼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