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年,你最爱和他们互动”“这些歌,陪你走过2024年的春夏秋冬”“你常在深夜搜索的词条有……”岁末年初,各大App(手机应用程序)平台陆续推出用户年度报告。一份份的专属记忆,打捞起保存在大数据中的生活碎片。一整年的网络足迹,拼凑出每个用户的“数字画像”。
“这一年,你最爱和他们互动”“这些歌,陪你走过2024年的春夏秋冬”“你常在深夜搜索的词条有……”岁末年初,各大App(手机应用程序)平台陆续推出用户年度报告。一份份的专属记忆,打捞起保存在大数据中的生活碎片。一整年的网络足迹,拼凑出每个用户的“数字画像”。
从跑步痕迹到电商消费记录、从社交活动到外卖账单,这些年度账单几乎覆盖了用户一年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为了吸引用户,各大平台都铆足了劲,在创意和玩法上“卷”出新花样。甚至有平台用AI生成视频,把用户数据一键转换成AI短剧……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和前几年市民争相在朋友圈晒年度报告的场景相比,2024年的年度报告显得“低调”很多。全面细致的数据、五花八门的创意,为什么越来越难打动人?被量化的个体记忆中,藏着哪些问题?这些大数据真的懂你吗?
AI生成视频
年度报告变短剧
“你在2024年点了32次咖啡,拿铁是你的本命咖啡,共消费782元。”这是一家点餐平台为市民李明浩推送的年度报告中的一句话。酷爱喝咖啡的他,感觉找到了懂他的App。
一家银行的年度报告,则给李明浩带来一份小财运。他开启年度报告并分享给朋友,被助力后抽中了一个16.8元的红包。
元旦以来,李明浩像拆盲盒一般,打开一个又一个App的年度报告,美团、支付宝、百度地图、滴滴出行、顺丰快递、爱奇艺、王者荣耀、抖音、小红书、B站……10多个App推送的年度报告中,有的精准描述出李明浩的生活点滴,有的在创意上玩出新花样。也有的描述并不准确,让他忍不住吐槽。
“美团太会整活儿了。这年度报告太癫了,特别有趣,特别上头!”李明浩对美团的年度报告称赞不已。他告诉记者,美团踩中“短剧”和“AI”两大风口,赢得网友几乎一边倒的好评,成为2024年度报告的创意黑马。
“美团用AI生成视频,把用户数据一键转换成一个AI短剧。每位用户都能化身热门短剧的主角,在职场、豪门、甜宠、商战、逆袭、玄幻六大剧本中,体验‘请总裁过目’‘恭迎少主归位’‘凡人修成仙尊’的爽剧场景。千人千面的AI表演与用户账单数据巧妙嫁接,极具沉浸感和交互感。”李明浩说,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作为一个草根打工人竟然也能过把总裁瘾。
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大平台在年度报告玩法上“卷”出很多新花样。小红书把年度报告变成“颁奖现场”,为用户颁发在线天数365天的“全勤年终奖”、持续关注某个兴趣领域的“年度值得奖”、围观头条大事的“哪都有你奖”……钉钉推出“职场MBTI”,给打工人一面映照工作日常和职场性格的镜子。语言学习App多邻国走出“黑化段子手”路线,用极强的对话感和“造梗”能力给足用户惊喜,强化报告的社交属性。B站一改往年的简约风格,用视频化页面呈现数据的同时,实现用户和Up主的双向互动……
拼凑出用户的
“数字画像”
影音娱乐、美食外卖、社交通信、支付理财、交通出行……记者粗略估算,常用的App中推出2024年度报告的有四五十个。这些全面细致的数据,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凑出每名用户的“数字画像”,成为每个人的专属记忆。
“90后”新手宝妈王静查看自己的年度报告后,最大的感受是:从爱好娱乐到专注母婴,自己的转变App都记得。
“小红书颁给我的是‘吞金兽饲养员奖’。支付宝给我的信里说:‘这让我想起你小时候抱着洋娃娃的模样,而现在,你终于拥有了真实的小天使。’”王静回忆道,宝宝生病的时候,她在社交平台上翻了无数条求助帖;晚上宝宝睡着了,自己听得最多的歌是《宝贝》……这些“数字印记”,记录着她成为妈妈后的喜怒哀乐。
事实上,App推出年度报告不是新鲜事。2022年12月以来,年度报告、年度关键词在朋友圈刷屏,很多人习惯从中回溯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年度报告也因此成为岁末年初互联网应用的热门话题。
李明浩告诉记者,这几年,每年他都用大数据总结告别上一年。“不过,点餐平台年度报告中提到,我比去年多了192%的餐饮美食消费记录,说明我点外卖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个习惯可不太好。”
记者打开一个短视频平台,马上解锁了属于自己的年度报告。这份报告中,包含了第一位好友、分享较多的TOP3好友,以及聊天最多的朋友等信息。在另一个电商App推送的年度报告中,记录了一年来打开该App的次数、总计消费多少金额。每月消费金额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让用户了解起来更加直观。这份报告细化到消费分类、最晚下单时间等。而在一个音乐类App推送的个人年度听歌报告中,用户这一年里共听了多少歌、某首歌共播放了多少次、习惯在什么时间段听歌、听的歌是什么类型等,都被清清楚楚地罗列,甚至连最常听歌的手机型号都显示出来。
“被记录”的同时
警惕隐私泄露
所谓App年度报告,是指各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用户过去一年的平台使用情况,总结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偏好所生成的综合性报告。
从音乐平台的年度听歌报告,到社交媒体的年度总结,再到支付软件的消费账单,一份份基于个人使用数据生成的报告,让人们在翻阅时唤醒对过去一年的记忆,在回顾中感受到温暖。同时,部分App年度报告的深层次解析也迎合了用户的心理需求,让分享年度报告成为一种仪式。
各种各样看似个性化的年度报告,让一些“被记录”的用户感觉这些软件甚至比本人更了解自己,但那是真正的自己吗?这些报告真的懂你吗?
尽管各大App使出浑身解数,部分用户还是对2024年度报告整体表现不买账。甚至有音乐平台推出年度听歌报告后,被用户吐槽“信息不准”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质疑:“这些平台是不是用虚假数据欺骗用户感情?”
“我记得前几年,大家跟打擂台似的,比着晒自己一年来的各种报告。今年怎么突然冷清了?感觉晒的人少了很多。”李明浩说。
“往年很期待这个环节,今年都懒得转发到朋友圈了。”市民赵子瑞表示,如今人们越来越期待拥有“足够懂我”的年度报告,期待算法挖掘出独一无二的“真实自我”。
“App就像我们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每分每秒的心情和记忆都在被它们记录。当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App给出了一个不够懂我的报告,就像被最信任的人背叛了。”赵子瑞说,有的平台为用户推送的年度报告中,甚至将毫无交流的好友列为最关心的人,将乘火车经过的城市列为去过的地方。
有市民表示:“平台生成的‘画像’和我本人相差很多,还不如不看。”还有市民说:“大数据堆砌的年度报告只能整合记忆碎片,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能完全展现我们的多元化生活。”
接受采访时,有市民表示,大数据已经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大家在浏览年度报告时,还应维持对生活的全面体验和感知,而不能落入数据陷阱。和前几年用户争相在朋友圈晒年度报告的场景相比,今年的朋友圈格外安静,大部分人对此只是一看了之,有的甚至不愿打开看。
值得注意的是,年度报告的生成前提是获取大数据,平台获取的数据越多,用户“画像”就越清晰。因此,很多人担心会泄露隐私。正是因为有这方面的担心,选择生成年度报告和公开展示的用户越来越少。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