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小年龄的学员,一直活到1998年,孙女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B站影视 2025-01-15 06:05 2

摘要:他是黄埔军校一期小年龄的学员,14岁投身革命,东征战场屡建奇功,战火中失去家庭,终老台湾。

他是黄埔军校一期小年龄的学员,14岁投身革命,东征战场屡建奇功,战火中失去家庭,终老台湾。

晚年,孙女成了华语乐坛,家喻户晓的明星。

他的一生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孙女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情感羁绊?

说的正是1909年,出生在湖南醴陵的刘咏尧,五岁入私塾,八岁便能熟背《四书五经》。

父亲对他的期望是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刘咏尧从小,就对传统的功名仕途不感兴趣,正值清末,国家内忧外患,动荡不安,这一切让少年刘咏尧心里,生出了一种不平之气。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传到湖南后,年仅十岁的刘咏尧深受影响。

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救国的道理,他挤在人群里,听那些学生振臂高呼。

他不明白什么是“民族危机”,可听得出,那些话里有血、有泪,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去改变国家的命运。

父亲坚持让他继续读书,把他送进岳云中学读书,希望他将来考入北洋大学,做一名工程师。

刘咏尧却一直在寻找机会,想摆脱这条既定的道路。

1923年,家族的一次变故,成为了他的转折点。

那年家乡发生了,严重的土匪作乱,许多乡亲流离失所,他亲眼看到,曾经安静祥和的村庄,因为没有人保护,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终于做出了决定:去参军,用自己的力量保卫家园。

离开了学校,刘咏尧向父亲,谎称自己要去广州读书,实则一路奔赴刚刚成立的,广州陆军讲武学堂。

那年,他只有十四岁,学堂要求学生满十六岁,他当机立断,把自己的年龄报大了两岁。

因为个子矮小,招生官最初,并不相信他能应付军校的训练,刘咏尧的坚持和勇气,打动了考官,就这样,刘咏尧成了学堂年轻的学员。

1924年,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刘咏尧成为一批学员中的一员。

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军事素质更是拔尖,曾经在模拟演习中,用简陋的战术,带领小队打赢了更强大的“敌军”,让教官刮目相看。

队友都笑着叫他“小战神”,年纪小,却能用智慧和胆识赢得大家的尊敬。

黄埔军校的严格训练,让他蜕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当年年底,黄埔一期的学员,被派往前线参与东征战争,讨伐叛军陈炯明,这是刘咏尧初次真正走上战场。

他的队伍被称为“敢死队”,任务是突破敌人的前沿阵地。

在一场关键的战斗中,刘咏尧带着二十多名队员,穿过一片稻田,利用地形接近敌军的据点。

他用燃烧瓶,点燃了敌军的弹药库,为主力部队打开了突破口,这场战斗让他一战成名,成为了学校和部队的明星。

东征的胜利,让刘咏尧开始崭露头角,这只是军旅生涯的开始。

黄埔军校时期,刘咏尧在射击、战术、格斗等军事科目中成绩优异,还在战略课程上表现突出。

老师曾评价说:“别看他年纪小,思维比很多年长的学员更敏锐。”

在校期间,刘咏尧结识了许多,日后在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人物,比如蒋先云、陈赓等。

这些同学,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

陈赓曾经开玩笑说:“咏尧是我们黄埔的‘小弟’,这个小弟,迟早会比我们飞得更高。”

黄埔军校的学员,情谊十分深厚,这也成为刘咏尧日后,在军中晋升的重要基础。

1925年,黄埔一期学员再次被派往前线。

这次,他们参与了著名的第二次东征,目标是剿灭陈炯明的残余势力。

这场战争中,刘咏尧再次担任敢死队的队长。

这一仗更艰难,敌军人数多达上万,他们只有不到一千人,刘咏尧带着队伍,在敌军的包围圈中浴血奋战三天,最终完成了突围。

他的左臂在战斗中受伤,险些被截肢,始终没有退出战斗,对队员说:“我们能活着回去,就一定能站到最高的战场。”

东征结束后,刘咏尧因战功卓著,被国民政府授予“革命军中尉”军衔,刘咏尧的军旅生涯走上了快车道。

他的聪明才智,和战场上的突出表现,让蒋介石对他格外青睐,被国民党选派至,莫斯科中山大学继续深造。

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这所学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更是国共两党初期合作的重要象征。

在莫斯科的日子,刘咏尧认识了许多,日后成为中国历史关键人物的人,这些人日后分属不同阵营,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们曾为共同的目标一起学习、讨论。

刘咏尧的思维,在这段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对国家命运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在莫斯科,刘咏尧学到了苏联先进的军事理论,也结识了一位才女韦碧辉。

韦碧辉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是当时中山大学的一颗“明星”。

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理想走到了一起,婚后更是成为那个时代,令人羡慕的一对伴侣。

回国后,刘咏尧和妻子,双双投身革命事业,他主攻军事,韦碧辉则在妇女教育领域有所建树。

刘咏尧的学成归国,蒋介石对他的倚重日益增加。

被调到国民党军事机关任职,参与多所军事学校的创建工作,担任教官和校长,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在黄埔军校的分校、陆军军官学校中,刘咏尧传授他所学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他常说:“一个人能赢得一场战斗,只有教育,才能赢得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军校的学员,逐渐成长为,未来国民党的中坚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咏尧没有直接参与指挥一线战斗,他的贡献却不可忽视,受命负责童子军的培训和组织工作,通过这一平台,向全国传播抗战的思想和意志。

1938年,组织了有史以来规模很大的童子军大检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众同仇敌忾的决心。

童子军的活动,提高了青少年的士气,也为后续的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战争对刘咏尧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和妻子韦碧辉的婚姻,在抗战后期渐渐出现裂痕,作为军人,他长期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韦碧辉因身体原因,淡出公共视野,二人最终分道扬镳。

刘咏尧的次子刘纬武,因特殊的历史原因,留在了大陆,这成为他一生中的遗憾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刘咏尧作为国民党的重要将领,先后担任国防部次长,和军校校长等职务。

他的工作重心,已经从战场转向行政和教育,军事判断,依然被蒋介石所倚重。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刘咏尧随军撤往岛内,继续担任要职,并没有选择站在政治的前台,将重心转移到了,教育和学术领域。

在台湾,刘咏尧担任蒋介石的战略顾问,他的直言不讳,常常让蒋介石感到不悦。

在1950年代初,因替吴石求情,而遭到蒋介石的猜忌。

吴石曾是刘咏尧在黄埔军校的同窗,被怀疑为中共地下党员,刘咏尧认为吴石是“忠于国家的革命军人”,为此多次向蒋介石陈情,最终无果。

这件事让蒋对他产生了一定的不满,导致刘咏尧被边缘化,自此,淡出军界,开始专注于写作和教学。

远离权力核心,刘咏尧在台湾军界的威望仍然很高。

笔耕不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军事经验,和战略理论整理成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还继续关心两岸关系的发展,始终盼望着祖国能够早日实现统一。

晚年的刘咏尧,生活极为低调,与世无争,很少提起过往的功绩,更没有利用自己的名气,为自己谋取任何利益。

对于外界,刘咏尧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偶尔会提到家乡和大陆的亲人。

让他晚年感到一丝慰藉的是他的孙女——刘若英。

这位知名的影视演员和歌手,以才华横溢的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刘咏尧非常喜欢这个孙女,他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两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刘若英曾在采访中提到,祖父是一个“沉默的英雄”,他的故事是家族的荣耀。

1998年,刘咏尧在台湾安然辞世,享年89岁。

从黄埔军校年轻的学员,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刘咏尧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金一南. (2007).《苦难辉煌》.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刘建忠. (2012).《黄埔军校与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起点》. 《军事史林》, 第7期, 页码: 34-39.

来源:小喵侃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