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实践:进展、挑战与展望

B站影视 2025-01-15 00:02 3

摘要:初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英语)是一项兼顾初中生毕业与升学两种考试目的的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回顾近年中考英语命题实践取得的进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新课标理念逐步贯彻,试题与试卷设计总体符合考生特征,传统题型命题质量逐步提升。同时,中考英语命题中也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林敦来 高 淼

摘要:初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英语)是一项兼顾初中生毕业与升学两种考试目的的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回顾近年中考英语命题实践取得的进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新课标理念逐步贯彻,试题与试卷设计总体符合考生特征,传统题型命题质量逐步提升。同时,中考英语命题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中考英语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有待提高,试卷难度把握仍不够合理,命题技术与规范尚有提升空间等。未来应从深刻认识考试功能属性、基于原则进行测试设计、开发创新性题型、提升命题者评价素养以及加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等方面推进中考改革。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命题;考试内容改革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1],随后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两个文件为做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提供了政策指导。2018年起,在教育部指导下,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对中考命题情况开展评估工作。英语学科于2020年开展试评估,自2021年起持续进行年度评估,至今已完成三年正式评估,对命题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3]。《意见》明确规定取消考试大纲,要求各学科依据课程标准开展命题。

过去三年处于新旧课程标准交替过渡时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4]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5]是指导中考英语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义教新课标》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但新版教材自2024年9月才开始使用,因此过去两年的中考英语命题在贯彻《义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范围仍遵照《义教课标》的规定。笔者从事中考英语命题质量研究多年,拟结合语言测试学理论总结分析中考英语命题实践进展,指出当前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命题实践提出改进建议。

一、中考英语命题实践的总体进展

中考英语在一些省份实行全省统考,有的省份则由地市组织。纵观近几年命题进展,中考英语命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义教新课标》理念、开发符合考生认知特点的试题和提升传统题型命制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

(一) 考试内容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考试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发挥相应的社会功能,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6]。任何一项考试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例如,Chalhoub-Deville基于行动理论,提出在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中,测试系统占据中心位置,应将政策愿景、测试功能和测试利益相关者紧密联系起来[7];Fulcher等提出效果驱动的测试理念,认为测试设计取决于测试给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影响[8]。因此,课程的育人导向应贯彻在测试内容中。

《义教新课标》和《意见》均明确要求中考英语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尤其强调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2,5]。评估过去几年的中考英语命题质量发现,各命题单位均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突出考试内容在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方面的功能。

例如,2021年河南卷在德的引导中设置了老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一群顽皮的孩子进行富有人生哲理的教育的情境,在智的考查中选取小女孩励志成长的故事素材,在体的表现中设置就医和锻炼的对话场景,在美的表达中介绍从构图到用色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在劳的教育中创设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情境,实现五育并举。又如,2023年北京卷以解决食物浪费问题、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背景组织素材,以探讨pleasure和enjoyment的辩证关系体现思辨与智慧,以有趣的短期美术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以植树和去图书馆整理书籍倡导热爱劳动,以游泳、爬山等活动体现锤炼健康体魄,通过中考发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义教新课标》提倡的外语学习理念在测试中不断深化

《义教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中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新发展、科技新成果,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三大主题范畴;在教学组织方面,应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提倡体验式、应用型和创新性学习,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5]。中考英语命题落实课标相关要求,单句层面考查语言知识的试题逐步减少,不同类型的语篇更加合理地匹配在一起,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创设出较为真实的情境,体现语言的应用性。同时,融合两种及以上技能的试题在逐渐增多,体现试题的综合性。此外,为考生提供自由表达空间的试题稳步增加,体现试题的开放性。

《义教新课标》提倡多模态语篇的运用,因此多模态资料在各地中考英语试题中多有体现,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情境相契合,增强了测试的真实性。当前,外语学习者在日常生活、语言教育中均运用了各种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学界提出多元素养和多模态素养的概念[9-11],明确了21世纪培养多模态能力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将多模态融入语言测评中有诸多好处,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多模态交际能力[12-13]。例如,2023年贵阳中考人机对话的话题表达部分采用彩图及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形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连贯性口头表达能力。试题创设特定的交际情境,引出中国茶的话题,图片选取学生熟悉的研学基地茶山采茶的场景,激活并关联已知,再利用思维导图加以辅助,使学生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表达,与任务进行深入互动。同时,任务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

《义教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相应地,在测试中也需要命制、采用素养立意的试题。从历年各命题单位的试卷来看,中考英语基本完成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素养立意初见端倪。素养立意是对能力立意的进一步升华,二者都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迁移创新,但又有所不同[14]。具体而言,能力是中性的,而素养是有方向性的;能力预示着可能性,素养体现着必要性;能力更强调能做什么,素养更强调愿做、该做和希望做什么。例如,某阅读理解题讲述了金钱的流动概念,询问如果考生购买了艺术品,等待将来可能的出售并获得盈利,这种现象诠释了文中的哪个概念?很明显该问题设置了新情境,考查考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能力立意的题目,若要体现素养立意的方向性,则可进一步询问考生的理财理念,由于需要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在考试中实现难度较大。

(三)试题和试卷设计总体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

考试是否符合考生认知特征是体现测试效度的一项重要证据[15]。中考英语试题和试卷构成应符合考生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指导语要对考生友好,做到信息可理解、全面、明确、简约。二是考生要被明确告知任务的要求或目的,这样才能保证他们采用最适切的作答策略,在理解性的问题中定位信息,在产出性的任务中激活相关知识来完成任务。这种任务驱动型设计有助于考生采用语言处理过程中相应的元认知策略。例如,文本阅读因不同的体裁而有不同的目的,阅读一份菜单时,快速寻找价格或菜名是合适的行为过程;此时如要求考生推测作者的意图,就违背了此类体裁的写作目的,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目的不相匹配,会降低分数解释的效度。

三是题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考生作答时所使用的认知过程,选择题往往侧重对信息识别的考查,但考生也可以通过猜测或排除部分选项来获得正确答案,命题时应尽量避免无效选项。四是考生应被清晰地告知他们的应答会如何被评价,如果书面表达中不涉及对标点符号的考查,那么考生就无需花费时间检查标点;如果阅读题考查的构念是理解,那么考生的作答如果在标点、拼写甚至语法方面有瑕疵,只要能被理解,理应不扣分。五是考生应被告知试卷各个部分的权重,试题顺序应该符合真实阅读活动中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过程,以便考生合理规划考试时间和处理考试内容。

在任务设计方面,语篇是构成语言类试题情境的重要载体,对其处理要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特征。首先要考虑语篇类型,探讨其是否符合测量目标技能。其次,信息输入类型也极其重要,多模态信息的输入要基于对现实世界中语言使用域的分析,决定何种类型和何种数量的非言语信息输入是比较适切的。最后,文本长度、文本中信息的性质(具体或抽象度)、内容背景知识、输入输出材料的特征(词汇、语法、功能等维度)以及口语考试中涉及的面试官因素都是情境的重要维度。

在施测方面,语言类考试尤其是包含听力测试的考试对施考环境要求较高,考试环境的物理条件要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挥,如听力录音清晰和播放环境无杂音。要确保试卷安全保密,且所有的考场都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施测。

纵观各地命题,基本都能做到考试指导语清晰,各部分任务要求明确,题型丰富,试卷结构和分数权重明确[3]。在任务设计方面,语篇类型较为多样,多模态语篇普遍存在,文本特征基本符合考生群体的能力水平,但不排除一些命题单位的语篇仍存在难词难句较多甚至超标的现象。

(四)传统题型命题质量持续提升

语言测试传统题型大体上分为两类,即选择应答型试题和建构应答型试题[16]。常见的选择应答型试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中考英语试题中,选择题含选择图片和选择文字两种类型,较以往单一文字的形式更加丰富。建构应答型试题分为填空题、简答题等有限回答的试题和较长应答题,其中较长应答题还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避免了仅有书面表达的单一形式。

在听力理解考查中,各地中考试卷最常见的题型包括选择题(选图片或选文字)和填空题,从单句、短对话、长对话、段落等多个层面入手,重点考查《义教课标》五级关于听的标准描述,如提取信息和观点、理解大意、理解说话者意图、理解故事的逻辑关系等关键微技能[4]。

在阅读理解考查中,各地试卷中均含有选择题,从语篇层面考查了《义教课标》五级关于读的标准描述,包括理解文章主题、理解主旨大意、理解故事情节、获取关键信息、推测生词含义、理解句间逻辑关系等,也包含了根据不同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的考查,如信息类文本中特定信息的识别与提取能力[4]。在完形填空考查方面,自Taylor将其作为一种测试方法正式提出,已经成为经典测试方法之一[17]。

中考英语试题中常见的考查方式是意向删词,题型包括选择题或填空题,符合对测试构念的选择。因为完形填空如果测试阅读理解或语言水平,则不应该采用随机删词法,而应采用基于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的意向删词法,删去的词汇往往是实词[18]。从各地完形填空命题情况来看,试题质量较高。例如,2022年北京市中考英语完形填空题的语篇为圣诞鹅的故事,第一小段不设空,为考生提供了完整的情境;需要填写的8个空全为实义词,且脱离语境单纯来看这些句子无法推测答案,必须完整读完故事才能完成任务。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在阅读语篇时的词汇运用能力,考查构念清晰、科学。

二、中考英语命题中存在的问题

中考英语命题质量在取得一定提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引导教育教学上,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有待提升;在试题难度控制方面,仍缺乏有效措施,可能影响考试目标的实现;在命题技术方面,规范性仍有不足,可能会削弱分数解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一) 对教学产生的正向引导作用有待提升

中考英语属于高利害考试,对一线教学有很大影响和导向作用。试题开发设计将引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预期培养要求。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目前中考的导向作用尚有待优化,具体表现为:由于所考查的技能不全面,尚存在考查表面知识的现象,对一线教学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由于专业面试官等资源的匮乏,较少区域开展了中考的口语测试;部分地区采用间接形式考查口语,实际上考查学生对常见功能性话语资源的记忆,成绩并不足以解释实际口头表达能力。这种导向会引起一线教学对口语、会话等教学的不重视,减少对学生外语表达能力和互动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考英语中还存在着一些考查机械记忆的试题,如要求学生翻译教材中的单词或短语,或在单选题、填空题中基于单句无需语境考查词汇语法。为帮助学生备考,一些教师往往针对中考考查内容及题型进行碎片化教学甚至大量刷题,对教学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二) 中考英语试卷难度把握不够合理

根据中考英语的考试性质和考生整体水平,试卷难度区间在0.65~0.75较为合理。从参加命题评估的单位来看,2021—2023年命题预设难度和实测难度达标的比例较低[3],且主要趋势是难度过大。造成难度系数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预设难度和实测难度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以及命题技术把握存在一定问题。

经过几年的命题评估与培训,各命题单位均意识到应该将预设难度设置在0.65~0.75,但由于中考英语的高利害性质,试题几乎没有可能组织提前试测,从考生角度获得数据信息的机会极小。各地的普遍做法是采用命题者与审题者对试题难度进行预估的方法调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命题者与审题者对当地学情有深刻准确的认识,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难度预估效果。历年试题的难度分布情况是命题者和审题者可参考的重要素材,但即便是这样,专家们“看走眼”的情况也往往无法避免[19]。

难度不合理的问题还可能源于命题技术不够科学。在中考试题审阅中,不难发现个别试题的参考答案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考生选择了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为正确答案的干扰项,影响了试卷难度。另外,有的命题素材用汉语标注的生词过多,明显超出本学段课程目标规定的难度范围。虽然给出汉语意思不算超标,但是标注过多本身也说明素材的难度可能不符合考生整体水平。在建构应答题中,一些评分细则不明确也会对难度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有的试题标注“答案言之有理即给分”,对评分的指导性太弱,容易造成难度失真;一些评分细则未考虑考生在能力发展上的不完整性,对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但仍能体现考生能力的作答判为零分,而没有赋以适当分值,也影响了试卷难度。

(三) 命题技术与规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语言测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试题命制既要符合科学的技术规范,又要富有艺术性的雕琢[20]。不论是选择应答型试题还是建构应答型试题,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21]。然而,目前中考英语试题在命题技术与规范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部分选择题考查的构念不清晰,试题表述不当或不简洁,一些题干仍采用否定表述,个别单项选择题答案不唯一、选项设置不够科学、部分干扰项没有起到干扰作用等问题仍然存在[22]。

任务型阅读题的命题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对任务的概念理解有偏差,设计的任务并不包含以意义为导向和聚焦信息传达的问题,有的试题考查某些可以脱离语境作答的功能词,有的则考查阅读段落中的句子翻译,存在构念不清晰的问题。二是对任务型阅读到底是考查阅读还是写作没有清晰的界定,主要体现在对作答的控制和评分标准的设定中。如果偏向于考查阅读理解,应该清晰地规定作答的词数,并在评分中关注信息是否得以传达,忽略关键词的大小写或拼写瑕疵,而对于未能在有限词数内完成信息传递则应给予相应的扣分处理;如果考查的是写作,则应该对分步计分中的各个步骤进行严格规定。此外,在任务型阅读中,不宜采用完全开放式问题,因为完全开放式问题容易导致作答的内容与阅读文本之间联系变弱甚至没有联系,致使考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性缺失,有违测试的交互性原则[23]。

三、中考英语命题改革路径及展望

(一)加深对考试功能的认识,提高试题难度把握能力

中考兼顾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呈现出两考合一的特点,即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并存[2]。评价功能关注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后,英语水平应该达到的课程标准相应级别的最低要求;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后,英语水平能够达到的课程标准相应级别的最高要求。评价功能体现标准参照考试的分数意义解释,选拔功能则体现常模参照考试的分数意义解释,前者是绝对标准,后者是相对标准。但从根本上考虑,中考仍是基于标准的测试,在选拔时关注学生在统一标准下能达到的最高表现水平,这对考试的设计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考试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九年级的要求进行设计,不得超标;其次,要有相应比例的试题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体现一定的基础性;最后,要有相应比例的试题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较高要求,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

在试题难度的调控方面,首先,命题者要充分认识考试的目的,明确中考英语两考合一的性质,考虑考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有学者建议将中考英语试题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占比分别设置为4/7、3/7和0/7,或者3/7、3/7和1/7[21]。尤其在命题实践中应特别关注难度值在0.7以上的容易题的设置。如果此类试题比例低,则会直接影响整卷难度。其次,试题质量本身要得到保障,从素材选择到题干和选项的撰写均要达到高质量标准,在评分方面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语言学习理论,并基于学生真实作答样本设置严格的评分细则,保证其在评分过程中得以落实。最后,还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命题教师队伍,深入了解学情,提高专家判断的准确度。

(二) 采用证据中心的测试设计模型,提高测试效度

认知科学的发展引起了学习范式的转化,测试任务也逐渐综合化和多模态化,所考查的能力更加多元,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促使测试开发人员考虑更多的考查维度。在这一背景下,Mislevy等学者提出以证据为中心的评价设计(evidence-centered design,ECD),系统性地进行测试开发和设计[24]。ECD强调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力图构建真实的任务情境,获取多类型的过程性数据,适用于结构复杂的高阶思维能力评价,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新型教育评价范式[25],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中考命题理念相吻合,可用于指导中考设计,从而使测试开发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中考英语命题设计规制中,第一步是进行域分析,测试开发者研读与中考英语相关的政策文件及课程标准,确定《义教新课标》三级内容为考试目标等级,提取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中的具体规定,并遵循评价建议。第二步是进行域建模,即基于域分析结果建构评价论证,从理论层面确定中考英语所考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测试任务特征。第三步是构建概念性评价框架,为中考英语命题设计提供可操作性的蓝图。这一工作通常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在学生模型中确定意欲考查的能力和素养,开发具体的指标体系以明确影响学生表现的变量;二是在证据模型中研制评分量表,明确评分原则和数据统计方法;三是在任务模型中探究构建真实的或复杂的任务情境,获得学生在评价指标上的行为反应;四是在组合模型中协同学生模型、证据模型和任务模型,使其有机连接,并基于此完成中考英语多维细目表的编制[26];五是在呈现模型中确定任务以何种形式呈现给考生,如纸笔考试、机考等;六是以发布模型整合上述五个层面的内容,确定以何种方式为学生实施测试,包含考试时长和保密性等。至此方能完成中考英语命题设计规制,进入具体命题流程。

(三) 开发创新性题型,优化核心素养考查

创新性题型的开发应体现对核心素养的深入考查,因此必然要设计融合听说读写看多种技能的综合性测试任务,并融合多模态语篇,设置真实、新颖的任务情境,考查学生使用语言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文所述,这样的测试任务也会为一线教学带来积极影响,增强中考英语的正面导向作用。

当前各命题单位在题型创新方面的探索还比较少,且在探索中仍存在考查目标不明确、构念界定不清晰、任务设计不合理、情境创设不科学等问题。创新性题型的开发及应用应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和充分论证,上文所探讨的ECD可以从宏观层面指导测试设计;而针对新题型或创新性测试任务的研发,可尝试采用范型题(proto­typing tasks)设计思路,提高试题开发的科学性和效率。在工业领域,prototype(原型)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创建的一个初步版本或样品,用于测试和验证设计概念、功能和性能,Fulcher等学者将其引入至语言测试领域[8,27]。

中考英语创新性题型采用范型题思路进行开发和论证,应遵循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alpha测试,也称专家判定,邀请未参与测试设计的外部专家来判定创新性题型是否能够有效测试欲测构念;结合专家意见修改之后,进入第二阶段beta测试,对试题进行小规模试测,找5~6名学生试做,通过对学生作答过程、作答结果的数据分析,验证这些试题与构念和测试指标的匹配程度,并基于测试结果改进试题设计,在必要情况下优化和调整测试指标。经过严格的范型题研究之后,创新性测试任务可以作为中考英语试题的样例供命题者借鉴参考,以开发类似的任务。

(四) 科学磨炼命题技术,提升命题者评价素养

目前多数中考命题单位的命题流程为命题员单独备题,完成各自命题任务后集体入闱,审核试题、打磨试题,最终确定试题。这种方式有自身优势,如充分发挥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并有一定的机动性,但也会出现诸如试题已命制完成而在集体审磨阶段被放弃的情况,因此不妨使用集体找题点(textmapping)的操作方案[28]。Textmapping在大约3~6人的小组内进行,首先审核素材,确定素材后,根据所要考查的构念,依据一系列固定的textmapping流程,集体达成所应考查的题点。这里以获取主旨大意这一微技能的中考英语听力命题为例简单说明其操作。

首先,由提供待命题听力材料的小组成员作为主持人,播放听力音频一次,期间所有小组成员忘却自己的命题员身份,像考生一样,没有脚本,仅听音频,并且不做笔记。在真实生活中获取主旨大意的听力行为是泛听,命题人员只有进行这样真实的听的体验,才可确保获取的是真实的听者所可能关注的大意。听完一遍后,小组成员各自写下一句话,总结所听材料的主旨,之后进入讨论环节,在textmap表格中,记下每位命题人员所写的主旨大意,之后将相同的实词高亮标出。由不少于N-1(N为小组成员人数)的成员所写的大意中均包含的单词或短语作为达成一致的意义载体,通过添加助词等,将这些词组成一句话,即为听力材料的主旨大意。下一步进入命题环节,如果使用单选题,则这句话为正确答案,干扰项的设计可以参考命题成员编写的主旨大意,确保其与题干相关(如What does the speaker mainly talk about?)并起到干扰作用。

通过textmapping的方式获取的题点,与考生在真实的听或读的过程中关注的信息点更为一致,并且能够防止因个人偏好等而命制的偏题怪题,进而使测试任务更有效地考查目标构念。

(五) 以AI技术赋能中考英语命题

随着AI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试题素材开发和情境创设方面,AI技术能为中考英语命题提供帮助。好的素材是命题的关键,但目前获取高质量的语篇素材是中考命题过程中命题人员遇到的重要挑战。基于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命题人员可以借助AI来编辑文本甚至初步生成符合命题要求的文本。在情境创设方面,AI也可以大大延展命题人员的思路,根据指令帮助命题人员进行头脑风暴,提供多种情境,最终由命题人员选择和确定。

此外,针对诸如中考等终结性测试,刘建达指出AI技术为试题库管理、试卷组卷、在线考试、自动评分和成绩统计等都带来便利[29]。然而,借助人工智能的语言测评也面临语言理解和处理能力不足、文本生成不精确、测评结果不一致、数据偏见、隐私和安全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等方面存在的伦理风险等[29-30]。未来,研究者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语言测评中的应用研究,人机协同,在命题中谨慎应用智能技术,以确保测评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四、结束语

中考英语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高利害考试,对英语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梳理了中考英语在命题实践方面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当前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考查是中考英语命题应着力探究的重要方向;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测试的开发和实施带来诸多挑战。正如文秋芳所呼吁的,我们要热情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积极实践,了解其优劣势,深刻思考[31],将新技术有机融入中考英语测评,在中考英语命题研究及实践领域中产出人工智能赋能的优质成果,切实提升命题质量,体现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推动中考评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国考试》2024年第12期)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