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微短剧|都想去“有风的地方”,但风究竟向哪个方向吹

B站影视 2025-01-14 20:00 3

摘要:微短剧数据研究机构DataEye研究院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就用户数量来看,微短剧的用户比点外卖的人还要多。

这几年,微短剧的发展可以用狂飙来概括。

微短剧数据研究机构DataEye研究院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就用户数量来看,微短剧的用户比点外卖的人还要多。

发展越快,变化也越多。迈入2025年,可以预见的是,微短剧行业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变化。

红星新闻特推出解码微短剧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剖析微短剧在过去一年的变化和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经过2024年的发展,微短剧已经从最初跑马圈地、野蛮生长的状态,迈进了精品化的赛道。近日在成都东郊记忆举办的首届“繁星闪耀·微短剧年度盛典”系列活动上,文旅微短剧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在新的一年,这条赛道会有怎样的变化?

一年前,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旨在引导各地结合当地文旅资源,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出圈”,营造跟着微短剧去“打卡”的新风尚。

影视作品对文旅的带动能力不容小觑。去年年初热播剧《繁花》,吸引不少游客前往上海黄河路打卡,剧中出现的泡饭、黄鱼面、排骨年糕等传统本帮菜也成为当地美食顶流。《去有风的地方》让网友们向往云南风光,《我的阿勒泰》让阿勒泰地区搜索热度增长超5倍。

相比《繁花》等长剧,微短剧仿若文旅赛道上的“轻骑兵”,成为“性价比”极高的切入口:相比长视频,从短视频到短剧赛道的转换门槛和成本消耗都更低,短平快的方式也更适应现代人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消费习惯。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合力促进下,各地文旅微短剧数量、质量、流量都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的情况下。

聚焦四川乐山美食文化的《我的归途有风》,将翘脚牛肉、金钱蛋等融进剧情中,展现了美食背后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播出后的五一期间,乐山43家国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同比增长45.5%。

《你的岛屿已抵达》热播后,常德桃花源迅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据数据显示,当地文化旅游节开幕后的短短四日内,景区日均游客量突破2万人,综合收入日均高达450万元,创下近年来同期新高。

在“繁星盛典”上入选“入选年度品牌故事微短剧案例”的《面若桃花》,该剧的总监制、苏州广电总台更广文化总经理程炯表示,2020年《面若桃花》第一季播出后,“面若桃花”也落地成线下的真实面馆,目前在江苏已经有4家门店,不少看了剧的观众打卡品尝剧中的爆款产品——碧螺春茶油鲜虾拌面,“这在苏州三万多家面馆中,始终霸居前三。”2024年,《面若桃花》第二季播出,继续深化这一本土IP,主创携手当地的优秀服装品牌,打卡江南网红地,通过短剧展现了江南独有的人文生活美学。

在出品方看来,观众跟随剧情发展和人物视角,穿行于苏州的弄堂街巷中,听雨看花,品茶听曲,沉浸式感受了一番优雅慢生活对都市人日常焦虑情绪的抚平和治愈。观众因此对“苏式生活”产生强烈向往,将苏州视为愿意奔赴的诗意远方,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而去年的“成都显像计划——‘东郊记忆’原创(微短剧)剧本大赛”则从微短剧的源头——剧本创作上,再次为文旅微短剧市场“添了把火”。

成都东郊记忆从1958年动工建设的红光电子管厂,转型至集音乐、文化、时尚、艺术、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这里丰富的业态和鲜明的文化氛围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灵感源泉。而参赛者们创作的剧本,有呈现东郊记忆独有的历史感与人文感的微短剧剧本,也有脑洞大开、融合科幻风格的剧本,让这座昔日的工业厂房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

此次大赛的评委熊焱认为,东郊记忆是上世纪工业遗址的活化利用,将过去的工业和当下城市的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是一次新的文旅融合,通过微短剧赋能东郊记忆,是非常好的尝试。

微短剧从最初的“大乱斗”到专业机构纷纷入局,如今“精品化趋势”已是行业共识。

西影传媒高级制片人张琦晶子就表示,过去微短剧讲究情绪的表达,但观众逐渐会审美疲劳,在创作上讲究快节奏、高密度的同时,应该汲取生活灵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动人故事,融入真情感、书写当代篇章,“观众也希望在内容中获取一些思考,通过作品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而OST传媒总经理助理、公关总监苟明则感觉到,微短剧市场重心从面向C端的“小程序短剧”到更加注重调性的“品牌微短剧”。“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发布后,影视“正规军”正式下场做短剧,使得许多个人影视机构也在提高调性。今年,苟明所在的团队将盖碗茶、老茶馆、川剧等巴蜀文化融入其中,打造了《永丰茶社》《曲终人不散》《心愿照相馆》等6部文旅微短剧。

对此,映宇宙集团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黄琴也深有感触,她表示,如今的微短剧市场也在不断升级,“去年我们拍摄了《桃花漫漫始盛开》,接下来我们计划建立精品短剧团队,做更多文化相关和品牌定制相关的内容。”

老茶馆

目前,“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已发布了第五批推荐剧目,共162部优秀微短剧出现在观众面前。包含乡村振兴、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城市文明、景区与生态文明等多个方向,也涵盖了都市职场、田园生活、地方美食、非遗文化、反诈、青春励志、返乡创业、穿越奇幻等关键词,打破了微短剧最初只有男频、女频、霸总等同质题材的局面。在制作上,不少团队甚至大胆尝试AI等新技术助力创作,增加微短剧的质感与厚度。

入围第四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的《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就是通过穿越手法将成都武侯祠与微短剧联合的成功试水。该剧由成都谈资创意传媒携手爱奇艺共同打造,上线后不到一周,播放量便突破1000万,成为“小爆款”。

这部微短剧用爱情故事引出一代雄才诸葛亮作出的一系列杰出贡献,同时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相关的历史文物作为“解密宝盒”的关键信息,展现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魅力。而这部剧的亮点之一即是应用了AI技术,利用AI动态、场景重建等,将实景和AI结合起来,丰富内容形态。

《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剧照

该剧主创表示,“这种古今结合的表达,能够展示出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也能促进城市文化宣传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我们希望这部短剧是一次理想的示范和探索。”

作为文旅赛道的新形式、新产物,目前的文旅微短剧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微短剧从业者在采访中提到,相对于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商业型微短剧,文旅微短剧带来的流量和曝光度相对较弱,较难出现掀起网络热潮的真正“爆款”。

此外,各地纷纷响应文旅微短剧时,由于部分创作者欠缺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对市场的真正考察和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了解,只考虑如何将文旅元素“硬塞”到微短剧的框架形式中,导致本应兼顾“叫好”与“叫座”的文旅微短剧,变成填充当地人文景点的“任务剧”。

这些均是在新的一年,“文旅微短剧”的风将会向哪边吹的主要矛盾。

2025年,广电总局发出的第一个通知中,再次提到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通知要求:继续围绕乡村振兴、名城名镇名村、产业园区、传统文化、国家文化公园、城市景点、自然景观等八大创作方向,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2025年,创作推出100部左右重点作品,探索更多“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新模式,更好将微短剧流量优势引导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探索,实际上也是在要求微短剧继续创新。

编剧李大头就认为,文旅微短剧,像是定制剧、命题剧,有很多要求,“(像是)兼具宣传因素的正剧,不能过分地撒狗血。就是你可以俗,但不能低俗;可以雅,但不能曲高和寡。”

当下,广电总局对微短剧发展的监管力度正在一步步扩大。“这种约束不是坏事,会让这个行业更为健康地走下去。”在李大头看来,行业体量越大,市场越广,内容越多,在内容、价值、社会导向等方面所受到的约束也就越多。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可能会经历一些阵痛,但这种阵痛其实是好事,“行业规范化、数据透明化、作品精致化,会让创作者的方向更明确,最终推动微短剧健康有序发展下去。”

对于2025年,苟明认为,如果互联网上没有出现新的内容形态来覆盖微短剧这种形式的话,微短剧市场会进入到稳定发展期:“大型机构的机会会更多,小型机构入场的门槛会更高。微短剧内容也会持续升级。”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苏静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