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孤山腊梅幽幽香

B站影视 2025-01-14 17:05 3

摘要:孤山赏梅的历史很悠久,至少在唐朝时就已经有名了。一千多年前,担任了三年杭州刺史的白居易,离开杭州后写过“伍公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的诗句。让老市长念念不忘的是杭州的梅花,有没有将腊梅包括在内呢?就不得而知了。古人喜梅花,也常将腊梅一同种植,我猜想,那时的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孤山赏梅的历史很悠久,至少在唐朝时就已经有名了。一千多年前,担任了三年杭州刺史的白居易,离开杭州后写过“伍公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的诗句。让老市长念念不忘的是杭州的梅花,有没有将腊梅包括在内呢?就不得而知了。古人喜梅花,也常将腊梅一同种植,我猜想,那时的孤山园里应该也有腊梅的影子的。只是,孤山的梅花因有北宋林逋“梅妻鹤子”的传说,更容易被人围观热望,相对来说,早于梅花的腊梅,就显得籍籍无名了。

我从这几年开始,关注上孤山的腊梅。作为隆冬里的一件大事,总是不厌其烦地去看看那里的腊梅,见证了腊梅从蓓蕾初绽到繁花盛放的过程。为这么一朵外表弱弱怯怯的淡黄色小花,能有这么大的耐心,这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元旦后没几天我就来到了孤山探梅,虽然内心并不抱着太大的希望,知道时间早了点,但还是忍不住想来探个究竟。中山公园,在清朝,曾经作为康乾两代皇帝南巡杭州的行宫。唐熙和乾隆一共11次南巡杭州,其中住在孤山行宫里就有10次之多。

中山公园是原孤山行宫的主体部分,里面栽种了好几株的腊梅。在宋人丹书的“孤山”石级旁,就是一文一武的石凉亭,东边的是文亭,西边的是武亭也叫武塔,这两个亭子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并不是孤山行宫里的老建筑,是民国时期纪念华洋义赈会捐款赈救浙江水灾义举而建的。

东边石亭边,这一株是最早开花的。它可能也是杭城开得最早的腊梅。一副醉眼朦胧的样子,枝头只有几十朵开了,以混沌初开之态怯生生地看着我。淡雅的黄,略略透着丝丝清淡的幽香。

晨曦疏疏朗朗地抖落在蜡梅枝丫间,几片腊梅的叶片,明明暗暗,泛着光亮,衬着岩壁上的爬山藤蔓,绿中镶黄,黄中揉翠。腊梅刚开时,大多枝头还留着许多枯黄的叶子,随着花朵一朵朵绽开,叶子也随之愈来愈稀疏,直到它们凋落贻尽。

一二只蜜蜂开始在已开的梅蕊中忙碌地打探了。它们并不急于着枝,而是东张西望,反复比较,物色,要拍到它们的全神贯注的“工作照”,并不容易。这些已开的花骨朵,长的都比较高,我得稍微踮起脚尖才能清晰地拍到它们。

早上的孤山老行宫里游人很少,大多数的人即使已走过了晨光中的白堤,来到了中山公园前的光华复旦石坊下,也没有进园的意思。谁也不会来看看寒风里的几枝孤独的腊梅。难怪古人称腊梅为寒客呀,宋代《西溪丛语》就称腊梅为寒客,李商隐曾写过“知访寒梅过野塘,久留金勒为回肠”的诗句。长于隆冬的稀客,悄悄地来,常常不那么惹人关注!

过了几天,我又来到了老行宫。这时候,文武亭两侧的腊梅都悄然开放了,并且开了很多。嫩黄色的腊梅花,点点斑斑,缀于绿树之间,犹似金粉洒树,很有率性涂抹的油画之感。

寂静的古院,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黄花瓣,冰冷的石亭仿佛平添了许多的生气。我对着石亭周边的腊梅反复拍摄,无论是亭檐翘角还是尖尖的武塔之顶,无论是白墙黛瓦还是亭框一瞥,都感觉非常惊艳。

树上几乎不剩枯黄的叶片了,瘦骨如柴的枝头满满都是黄花,在墙边的绿植帮衬下显得格外的醒目。娇弱的腊梅花秀气而明媚,它们寂静地开放着,尽管没有游人的喝彩,依然枝繁叶茂,光彩照人。

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经历了严霜风寒,仿佛全是拼足心气为此刻的尽情畅怀!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是它们的浅吟低唱,隆冬里的至色至香,只有腊梅与清寒相伴的孤寂舞影!

石亭边的梅香,今早好似独属于我,除了几个匆匆从这里拍完“孤山”两字上台阶的几个游人,就再也没有别的赏花人了。孤独的我与冷艳的寒客好似成为了一对知友,我坐在石凳上稍息边喝热水边仰望,或者登上台阶从高处俯瞰这几株梅树,变换着法子与它们作着无声的交流。

我嗅着一阵阵淡淡的磬香,袅袅婷婷,若浓若轻,时断时续。闻香而识花,历来是一件风雅之事。但所处的环境却大有讲究。如果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非常窘迫地抢位,仰着脖子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窄小的天地,即使是同样的香气,也大打了折扣。

这几株腊梅树,其实树龄都不长,谈不上干枝虬曲苍劲,大概都是近十几年种下的,树形都瘦瘦弱弱,好像随时会枯死。平时春夏季节来这里时,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没想到盛花时节,却好像从岁月的长河里跋涉而来,相映着历史沧凉的背影。

乾隆皇帝曾对孤山行宫非常喜爱,亲自命名为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鹫香庭、领要阁、玉兰馆等“行宫八景”,并一一写了诗。我猜想那时就种有玉兰和桂花的,如果还种有腊梅,就会有相应的腊梅御诗的。

西湖天下景亭前这一口小池,是老八景中的“贮月泉”,秋冬的时候水落石出,池水枯竭,并不怎么好看。池边有两株蜡梅,一高一矮长在岩石缝上,这个时候也开得纷纷扬扬,点点金纷点缀在这座古亭前,煞有味道。

乾隆曾看图写诗赞美过腊梅:“腊月江乡兴不孤,偶将蜡瓣写成图。花前试问高闲客,也忆金门献岁无”。他老人家是出了名的题词题诗控,如果驻跸于此的他看到今天的腊梅盛景,定会又赋诗一首点赞。

冬日赏西湖天下亭,不能或缺的是腊梅飞亭图。我走在岩石缝间,看这两株腊梅,一朵朵细碎金黄的腊梅花,像蝴蝶飞舞在古亭前,别有一番风味。许多次都没有如愿拍到腊梅繁花正茂时候的西湖天下景,总算如愿以偿了。

西湖天下景亭,大名鼎鼎。 亭子的名字取自苏轼诗句:“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意思是西湖是天下的美景,来这里的游玩的人是不分愚昧与贤明的;西湖各种深浅的美随处可见,谁又能全部看完全和透彻呢?

我围着西湖天下景亭,小心翼翼地站在嶙峋的石丛间,拉暗背景,或者亭角飞扬,或者奇联盈花,或者簇拥亭名,晴晴雨雨的西湖,多了时时好好奇奇的味道和意趣,小小的腊梅增添了属于这个隆冬的节令之美。

在西湖天下景我没有太细的停留,又拍了几张照,想拾级上山。这时,身边传来一个老同志的声音,他说请教一下,眼下这个时候孤山有什么好赏的呢?与他交谈了几句我才知道,他是家住百里以外的退休老同志,早上起了个大早,坐高铁转地铁再打的到孤山,一看梅花还早着呢,没有什么可看可拍,心里十分的失落。

想起“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的诗句,我说你没有看到腊梅朵朵开吗,这是腊月西湖的好主题之一啊!不知那里来了好为人师的兴致,我就主动当起他的向导来。我先手把手教他拍了中山公园三亭一梅的“经典机位”,然后开始登山,边走边讲解孤山的一些历史。老同志平时关心西湖景点历史不多,听得津津有味。

穿过“行宫八景”,来到了“敬一书院”。敬一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时任浙江巡抚的赵士麟创建和担任主持。赵士麟为杭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创建的书院每月集会两次,与其他儒师一起,亲自为士子授课,清风明月,道德文章,传为佳话。后人将书院当作了“赵公祠”,浙江布政使、赵士麟的云南同乡朱嶟题写了“孤山一片云”五个字,希望为人都像赵巡抚那样白云明月,多做好事。

简略说了书院的由来故事,我在书院边的白墙边找到了几株腊梅,与同行的老同志一起欣赏。这里我曾在深秋来看过几回银杏,长在山腰里的腊梅,犹如长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心里自然欢喜。虽然这几株腊梅树很高大,花开在高高的上半部,姿态没有老行宫里的美。

来到了放鹤亭边。我说了林逋梅妻鹤子的老故事。亭前的腊梅有些向上斜向古亭,有些向下斜向北里湖,风情各有不同,几只鸳鸯在寒水里栖息。老同志非常欣喜,兴致勃勃地拍个不停。

在林社门前,近水的腊梅也迎风而开了。老同志将拍到的腊梅花即时分享给百里以外的老同伴们,并无师自通地说自己正站在梅妻鹤子的林逋纪念馆前。我赶忙纠正说,这林社是为纪念清代杭州太守林启而建的,许多人常把林社当作纪念隐居孤山的林逋。林启这位杭州的老市长是教育事业的先贤,做了不少善事,深爱杭城人的敬重。

说话间,来了一个外国游人,大概是在西湖边晨跑的,也想来林社赏梅。点点红蕊缀满枝头,还在等待春风来唤。老同志非常热情好客地冲上前去,现学现卖地向他推介早上一路上拍到的腊梅花,并与刚见面的外国游人合影留念。他胸前那条红围巾格外靓丽。

花了近一个小时,赏梅之旅就将结束了。我与素昧平生却一同游赏的老同志依依惜别。今天不光补上了行宫外的腊梅,还临时捡了个赏花的旅友。

回过头来想想,几次来孤山欣赏寒客,各有不同的风景。看着一株株腊梅随风飘逸,闻多了也会沾上一身的花香。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枝枝缀于枝头的腊梅,人来人往,默默无闻。待有赏花人近前,也会似静谧的腊梅飘出幽幽的心香!

(蜡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别名腊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