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项习俗延续了10年。早在2015年,罗振宇和吴晓波开启了自己的跨年演讲,罗振宇将其取名为“时间的朋友”,吴晓波则定为“年终秀”。10年间,刘润、香帅、崔璀等“得到系”的名师们,都加入了年度演讲的阵营,开启动辄3个小时的演讲长跑。今年更卷,雷军、张朝阳等企业界
每到岁末年初,商业领域顶流的Speaker总会憋个大招——把过往一年的洞察与新一年的预判,浓缩成一次年度演讲,“瞻前顾后”地掂量着中国商业的发展趋势。
这项习俗延续了10年。早在2015年,罗振宇和吴晓波开启了自己的跨年演讲,罗振宇将其取名为“时间的朋友”,吴晓波则定为“年终秀”。10年间,刘润、香帅、崔璀等“得到系”的名师们,都加入了年度演讲的阵营,开启动辄3个小时的演讲长跑。今年更卷,雷军、张朝阳等企业界的Speaker也下场“用嘴跨年”。
以罗振宇为代表的跨年演讲,在门票收入与广告收入上分别突破了千万级、亿级,却也吃到了最多的争议:像《故事会》、花钱看广告、付费鸡汤……
骂归骂,跨年演讲却也是顶尖脑力筹备的年度大菜,把“跨年演讲”当成快消品才是最大的浪费。一财商学院从罗振宇、吴晓波、刘润、任泽平、香帅、崔璀、张朝阳、雷军等名嘴的年度演讲中,提取最不该忽视的几个共同话题——价格回归价值、全球化、AI人工智能。
本篇将从“中国Speaker对未来的集体破题”看「2024十大关键商业趋势」,要想看得更远,还得是站在罗振宇(等人)的肩膀上。
价格回归价值
价格是个老话题。从拼多多的“砍一刀”盛行以来,低价带来的真香效应逐步把价格带到沟里——以淘宝天猫、抖音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要求商家“不能比别的平台贵”“以价格换流量”,直播等销售方式更是以价格优势吸引着消费者的狂热。
“价格力”也逐步歪楼成“低价”“价格战”,同时,“以价换量”带来的内伤让商家逐渐陷入两难处境。于是,“救价”自然成为Speaker的公共议题。
针对此问题,几位Speaker指向了同一解决之道:兴趣消费,给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
刘润用了一句老话:不是消费者买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价比,他认为在消费者眼里,我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论点总结如下——
不卷功能价值,卷情绪价值:不仅仅在功能价值上与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战,而应该通过提升产品的兴趣价值来吸引消费者。
IP的作用:IP(知识产权)在兴趣消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IP可以为情绪价值定价。品牌可以为功能价值定价,而IP可以为情绪价值定价,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溢价空间。
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是实现情绪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较于刘润的方法论,罗振宇用了一个更极致的演讲体——企业要真正托举消费者。
重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诉求,开发出能够触动消费者内心的产品。
创新与个性化:不断创新和追求个性化,无论是产品设计、品牌营销还是服务体验,都要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元素。可以因此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
意思大同小异,甚至是老生常谈,听多了what和why的知识粉自然不买账,if not、how或许更被需要。
生而全球,但别裸泳
再不出海,真得出局(适用于年产值过亿的企业)。当产能过剩成为事实,在内需上卷价格已经不是选择,而是没得选。让品牌具备情绪价值只是“短线打法”,走到更大的需求中去才是长线战略(泡泡玛特是最好的例证)。
吴晓波从越南胡志明市的一张街景图说起——图中有小米、vivo、名创优品、三星、蜜雪冰城、苹果、AQUA,有美国公司、韩国公司、日本公司,又有来自奶茶、百货零售、手机、汽车等领域的中国公司。
他认为“生而全球”的浪潮是这一代中国创业者最为重要的“百年机遇”之一,并将此总结为四大现象:第一,我们主要去的是发展中国家;第二,中国企业出海是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不仅有制成品工厂出海,还有大量工业中间件企业出海;第三,我们参与了所在国的工业园区的建设;第四,中国企业对外输出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出海真正难的地方,不是“出海”,而是“登陆”,刘润认为,所谓的全球化就是在每个国家的本土化,他给出了三大思路——
了解当地市场: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文化习俗。
寻找本地化机会:看见不同,理解不同,接受不同,然后在不同里寻找企业可以解决的本地难题,提供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利用全球化资源:利用全球化的资源和优势,整合全球供应链、技术和人才等。
站在罗振宇的角度上,回到普通人,“一说到出海、全球化,我们眼里可能都是大神和大佬。”他认为好消息也可以是藏在水面下,普通人的成功出海也应当被看到。一位通过短视频拍摄,用最简单的英文沟通的大姐把太空舱卖到世界各地,罗振宇认为出海案例来自于一线的实践和探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和规划上。
如果聚焦在零售的议题下,一财商学院认为“2025将是一轮新的周期,上半场是以价格、托管为代表的跨境电商,现在开始的下半场是以高端化、本地化为代表的品牌出海。”海外市场的深度和难度,都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地抱团出手,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在出海中提供的价值不言而喻。
对于大多数人,AI带来的是伪焦虑
作为今年最火的话题之一,AI/人工智能在众Speaker的跨年演讲中出现了不下30次。在新的技术变革周期的起点上,人工智能的演进速度、参与角色的亮相层出不穷。这其中既带来了个体的焦虑,更有企业级的焦虑。
2022年谈AI的商业应用,2023年聊数字分身,2024年刘润提出了拥抱人工智能的十种姿势,而针对个人用户成为AI“票友级”玩家,他分享了三大方法:“看新闻”是大部分人拥抱“人工智能”的方式;“开始用”则是把观感转化为体感;“多探索”是在培养对AI强烈的好奇心。
罗振宇认为AI是最凶狠的对手。为了不被AI取代,“得到”内部成立了一支AI蓝军,有着三项具体工作:
第一,不按套路出牌,寻找公司业务的薄弱点,尝试用AI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
第二,开发出新的产品和功能,“Get笔记”,发掘AI在文本场景下的应用。
第三,推动业务创新,模拟AI的冲击,倒逼公司其他部门进行业务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但真正企业级的AI应用还得看实业(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用好AI工具即可),雷军在看似“闲聊”的围炉直播里,提到了小米在AI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和发展计划。
AI团队建设:2024年,小米以千万年薪挖角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引发行业震动。罗福莉的加入标志着小米AI团队开始进入大模型技术研发的核心环节。在此之前,小米11月成立了专门的AI平台部。
AI与生态系统的结合:与其他科技巨头相比,小米的优势在于其深耕多年的IoT生态系统。将AI技术融入智能家居、智能设备和汽车系统,小米有机会以“全场景覆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完整的智能化体验。这种生态化布局,或将成为小米在AI领域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筹码。在AI技术的加持下,小米汽车可以探索更多高价值场景。例如,通过语音助手实现更自然的车机交互,利用大模型技术优化自动驾驶体验,甚至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服务。
事实上,商业议题的聚焦,从来都不是以年为单位,以价格、出海、人工智能代表的商业议题甚至会是近5年、10年的通用热点。中国Speaker的集体跨年演讲还会继续,但“无新事”才是对它的正确期待,这场会后“无待办”大型脑爆,带来的是总结与启发,鸡汤和故事是它最好的外衣,毕竟流量型短视频惯坏了不少人。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