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生殖医学领域五大进展 | 年度进展

B站影视 2025-01-13 18:43 3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生殖医学作为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的最前沿,在这一年里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持续通过学术交流、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生殖医学作为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的最前沿,在这一年里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持续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和科学普及等工作,推动新政策、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发展。

一、积极响应辅助生殖技术医保政策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加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自2023年7月1日北京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开展了相关工作。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0日,已有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分会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通过调研和论证等形式为政府制定辅助生殖技术医保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分会也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诊疗行为、加强质量控制等措施,强化行业自律,推动辅助生殖技术进一步规范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二、持续开展科普工作,全方位助力生育政策支持体系的推进

分会于2024年分别在贵州习水、新疆喀什和江西井冈山开展了“生殖健康边区行”系列公益活动3次。截至目前,分会“生殖健康边区行”大型公益项目足迹到达了19个革命老区,并与医疗机构、基层党组织建立了长期热线联系和对口志愿服务机制,有力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生殖健康和诊疗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民群众对生殖健康的认知。

自2022年起,分会携手人民日报社健康客户端,开展以生育健康、适龄生育、生育力评估为主题的系列科普直播,现已完成6期直播,全国总观看3000余万人次。2024年,与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联合推出“综合防治,共筑女性生育健康防线”“关注生殖健康,全程守护孕育新生”“健康孕育,构筑出生缺陷第一道防线”系列科普直播。

三、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助推我国生殖医学技术发展

按照中华医学会办好精品和品牌会议的要求,2024年5月,分会于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三次生殖护理技术暨第三次生殖伦理与管理学术会议”,重点补充了生殖护理以及伦理方面的弱点和短板。2024年9月,分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了“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五次指南共识学术会议”,通过对生殖医学领域的指南和共识进行解读和宣教规范了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2024年11月,分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共举行学术报告140余场。会议以“生殖医学新思维”为主题,内容既涵盖了生殖医学临床、实验室以及伦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分享,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生殖医学诊疗水平,促进了我国生殖医学诊疗规范化和同质化发展。

四、加强科研创新,促进转化应用,推动技术革新

2024年,国内生殖医学领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新成就,出现了很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

在早期胚胎发育方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黄国宁/李竞宇教授团队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揭示低水平氧化锌纳米颗粒(ZnONPs)暴露可通过增强H3K9me3修饰,抑制发育及多能性基因转录诱导早期胚胎发育毒性,从表观修饰的角度证实了ZnONPs的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及其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上。另外,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团队合作,发现了低浓度的氧化铜纳米颗粒(CuONPs)暴露即可导致植入前胚胎大量阻滞,CuONPs沉积于溶酶体导致自噬通量受阻,并损伤线粒体自噬,此项工作从线粒体自噬-代谢的角度证实了CuONPs对植入前胚胎发育毒性及其分子机制,相关结果发表于ACS Nano。以上两项工作为研究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暴露对人类生殖健康提供了新见解,揭示了金属氧化物ZnONPs、CuONPs纳米颗粒暴露对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

南方医科大学李琳/王腾教授团队,利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发现AURKA基因表达下调是人类着床前胚胎发育阻滞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和小鼠早期胚胎的合子基因组激活不依赖于有丝分裂,并鉴定出YY1是调控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的新型转录因子,该研究系统地解析了人类着床前发育阻滞胚胎中转录组、DNA甲基化组及染色质可及性的重编程障碍,剖析了人类着床前胚胎发育阻滞的重要原因,揭示了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的关键调控因子及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首次揭示人类和小鼠的着床前胚胎中合子基因组激活均不依赖于有丝分裂,而是依赖于发育时间。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林戈教授团队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商周春教授团队合作,共同绘制了人类正常和非整倍体囊胚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揭示了全染色体组非整倍体囊胚的剂量效应规律,发现上胚层是囊胚发育的调整中心,并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介导胚内及胚外谱系细胞的命运。这一重要成果已在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在全染色体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体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为理解相关遗传问题和改善辅助生殖胚胎质量提供了新方向。

浙江大学傅旭东研究员团队利用全能性体外研究模型二细胞样细胞(2CLCs),阐明了溶酶体代谢活性可以通过抑制全能性相关的内源逆转录病毒MERVL/MT2_Mm的转录,促进胚胎退出全能性的新功能。相关成果发表在Developmental Cell上。

在卵母细胞质量相关方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莹璞/杨庆岭教授团队人员通过构建相关动物模型,发现衰老、肥胖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均会导致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含量显著下降、诱发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降低胚胎发育潜能,甚至导致后代代谢功能异常,通过补充NAD+合成前体物质可以显著改善上述疾病卵母细胞质量,改善胚胎发育潜能,提高生育力。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Aging,Aging cell, 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上。山东大学陈子江/吴克良教授等团队发现人和小鼠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母源mRNA去腺苷酸化复合物关键因子Btg4和Cnot7的mRNA在体外成熟过程中不能正常通过多聚腺苷酸化翻译激活从而使蛋白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卵母细胞中母源mRNA的去腺苷酸化过程。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颉伟教授研究组与南京医科大学李晶教授研究组揭示了活跃增强子在哺乳动物卵子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转录调控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

在胚胎植入机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琼教授研究团队确定了Smad2/3通过依赖与非依赖Smad4的方式调控干细胞命运的不同发展阶段,阐明了TGFβ-Smad信号通路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协同调控小鼠胚胎植入的发育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此外,华西第二医院许文明教授团队联合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谭跃球教授团队,在2例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中发现了CEP112基因变异,构建的CEP11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表现为精子数量减少、活力下降和形态异常,证实了CEP112缺失导致雄性小鼠不育,并首次报道了CEP112通过液-液相分离介导RNA颗粒的组装,从而控制男性生育关键基因的转录后表达,相关结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桑庆/张治华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匡延平教授团队首次发现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COX15的隐性突变通过激活铁死亡通路导致人卵退化和女性不孕,研究进一步利用多个基因敲除及点突变鼠模型揭示了病理机制并探索了潜在干预策略。相关成果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PNAS上。

五、建立共识、规范、标准与指南,提高学科整体诊疗水准

分会根据我国生殖医学临床实际及国际生殖医学前沿动态,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及时组织全国同道,编撰多部生殖医学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分会还组织专家于2024年编写了《人工智能囊胚形态评估数据集构建与质控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

执笔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胡琳莉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 黄国宁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1期第5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