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皆披重甲才属于重骑兵吗?别再被小说误导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31 18:00 4

摘要: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作为王者兵种,往往比始终相伴的步兵更能吸引当代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而在骑兵里,重骑兵无疑最受瞩目。然而,对于什么样的骑兵可被称作重骑兵,人们的看法一直存在分歧。传统看法觉得,人和马都披挂重甲的骑兵才能叫重骑兵,即便降低标准,至少也是人披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作为王者兵种,往往比始终相伴的步兵更能吸引当代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而在骑兵里,重骑兵无疑最受瞩目。然而,对于什么样的骑兵可被称作重骑兵,人们的看法一直存在分歧。传统看法觉得,人和马都披挂重甲的骑兵才能叫重骑兵,即便降低标准,至少也是人披重甲、马披轻甲。还有人提出,重和轻实际上并无严格界限,一支骑兵是轻是重,应依据其作战任务以及装备与其他兵种相比是否能算“重装”来判定。

那么,该如何对轻重骑兵加以区分呢?未给战马披挂铠甲的骑兵就一定不是重骑兵吗?

法兰克重骑兵相关图片

古典小说的误导

实际上,人们对重骑兵“人马都披甲”这一概念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东西方古典小说的影响。以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为例,其习惯把人马都披挂铠甲的骑兵称作“甲骑”或“铁骑”,也就是重骑兵,其他的骑兵则统一叫做“轻骑”。像大家都熟悉的《说岳》里对铁浮屠的描绘、《水浒传》中对铁索连环马的刻画。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当编年史作家们描写重骑兵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往往是中世纪骑士人和马都被板甲紧紧包裹的形象——这就让重骑兵“人马俱甲”的刻板印象在阅读史书的人脑海中难以磨灭。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古典文学小说的作者大多出身史官、学者或知识分子。尽管其中有通晓军事学说之人(例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还亲身投身元末农民战争),但他们并非专业军事家或职业军官。所以,他们对轻重骑兵的描述和界定,不能当作判断骑兵轻重的参考依据。就拿众人皆知的《三国演义》来说,其对汉末军队及武器配置的描述存在诸多差错。而《三国演义》还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军事研究价值最高的,其他作品的情况就更不必说了。

《三国演义》的剧照图片

重骑兵的“重”,关键在于骑手而非马匹

一旦我们摆脱小说创作带来的误导,就会发觉,实际上所谓的重骑兵并非都呈现“人马皆披甲”的状态。只要骑手自身具备良好的防护能力,且能够当作主力机动部队开展突击或者冲阵行动,便能够称作重骑兵。

就像《亚历山大远征记》里有这样的记载:“为了应对亚历山大的重骑兵,大流士三世把斯基泰的具装骑兵召集了起来。”众所周知,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属于典型的人穿铠甲、马不披甲的骑兵类型,不过他们在军队里可是冲锋陷阵的先锋,凭借强大的冲击力声名远扬,所以依旧被视作“重骑兵”。古罗马军团里的帝国重骑兵,同样是士兵身着重型环甲,而战马不披甲。马镫出现之后,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两类骑兵——法兰克骑兵和诺曼骑兵,依旧保持着人披铠甲、马不披甲的传统,然而也被公认为是当时顶尖的重骑兵队伍。

尽管马其顿伙伴骑兵所乘战马未披铠甲,然而在当时,他们仍属于标准的重骑兵 _图

被称作对西欧骑兵冲锋模式进行革新的诺曼重骑兵,其战马同样是没有铠甲的 _图

把目光转回中国。最早大规模运用骑兵开展运动战的汉王朝,不管是卫青、霍去病带领下创造“封狼居胥”功绩的西汉骑兵,还是窦固、窦宪取得“燕然勒功”成就的东汉骑兵,均为防护出色的重骑兵(汉代骑兵所穿的札甲对全身防护效果良好,对脖子、肩部等关键部位的保护作用尤为显著),他们使用长度在1.8米至2.5米之间的戟矛以及刃长1米、适合劈砍的环首刀进行冲阵进攻。不过,他们的战马很少披挂铠甲,这和马其顿“伙伴骑兵”颇为相似。

汉代骑兵 _图

唐王朝与汉朝一样,以武力强盛而著称。尽管它直接承袭了南北朝及隋代颇为流行的“人马皆披甲”的甲骑具装式重骑兵。然而,依据英国学者格拉夫对唐代军事制度的研究,唐军骑兵虽配备了极为完善的盔甲护具,“但多数人不愿给马匹披挂装甲,目的是确保重骑兵的灵活性与速度。唐军中当然也存在马匹披挂铠甲的重骑兵,不过其占比不高”。由此可见,即便马匹不披甲,由于这些骑兵依旧运用马槊和长戟进行突击,并且骑手们因装备了明光铠等高品质唐代札甲而具备较高防护能力,所以仍被视作一种侧重速度的“快速重骑兵”。

因此,对中外冷兵器时期几种有代表性的重骑兵加以比较后,我们能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骑兵是否为重骑兵,和战马是否披挂铠甲并无必然联系,只要骑手能获得较好的防护,且骑兵在战术运用上以机动突破和冲击敌阵为主要方式,那么都可归为重骑兵范畴。

国家博物馆藏图显示,于陕西省西安市出土了北魏具装骑兵俑。

“人马皆披甲”并非实用之选,恰当组合才是关键所在

甲骑具装型重骑兵实现了人和马都配备铠甲,相较于仅人披铠甲、马不披甲的快速重骑兵,其防御能力更为周全和完备,在战场上的优势也不言而喻。就像前面提到的高加米拉之战,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与大流士三世的斯基泰骑兵交手时,由于斯基泰骑兵的骑手和马匹都有性能良好的护身甲,战斗刚打响,伙伴骑兵就损失惨重。

同样的道理,由小克拉苏带领的马匹不披铠甲的罗马重骑兵,在近身搏斗中根本无法与帕提亚那些“人马都披甲”的重骑兵相抗衡。当冲击步兵方阵时,由于人和马都有优质的防护,甲骑具装类型的重骑兵基本可以不把敌军的兵器攻击当回事,进而肆意践踏敌阵。关于这一点,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在描述与萨拉森人的战斗时,曾这样记载:“敌军排成阵列的重步兵的长矛,被我们的铁甲重骑兵的冲锋冲垮,而且因为我们铁甲重骑兵有装甲防护,他们射来的箭矢、投出的标枪都起不到作用。”(《论军事》)

公元六到七世纪的罗马边区骑兵 (图)

不过,世上不存在绝对无敌的武器,同样,“人马俱甲”的重骑兵也并非毫无瑕疵。由于人和马都身披铠甲(特别是很多时候这种铠甲还是厚重的甲胄),这使得人和马承受的负担过重,不仅容易感到疲惫,还对骑兵作战的持久能力造成了影响。

斯基泰骑兵尽管在与伙伴骑兵的对抗中暂时占了上风,但最后在对手的接连冲击下,由于率先体力耗尽而溃败。并且包裹得密不透风的马匹,在散热和肌肉舒适度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所以也无法支撑骑兵长时间进行快速移动。故而在追击、迂回等战斗行动以及部队撤退时,“人马俱甲”非但不是优势,反而成了极大的负担。

唐朝时候的重装骑兵 _图

另外,在农耕时期,维持一支“人马皆披甲”类型的重骑兵,所需的费用极为高昂。依据中唐时期的经济水准来核算,打造一套甲骑具装的装备(涵盖 1 套盔甲、1 双马靴、1 副马铠甲、1 支马槊、1 把佩刀),再配备一匹优良战马(包含马鞍、马镫、马蹄铁),这笔开销大致等同于 120 - 160 亩土地的总收入(1 唐亩 = 522 平方米 = 0.78 市亩);关于战马、铠甲以及武器装备的保养,马匹的饲料,骑手的食物和薪资,还有骑兵日常训练、调配的费用,一名“人马皆披甲”型重骑兵每年的花销大约相当于 300 亩土地的总收入。

唐朝耕地面积在最为繁盛之时大约有5.03亿亩,倘若组建一支一万人规模的甲骑具装部队,其所需花费便已占据财政收入的1%(古代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这仅仅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期的开销,并且还得期盼每年都风调雨顺,不会出现饥荒才行。

唐朝版图 _图

由于“人马俱甲”类型的重骑兵本身存在着特定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任何政权的军队里,他们的占比都不会很高。在战场上,他们更多地扮演着“战场救急者”或者起到“决定性一击”的角色。

无论多么强悍的重骑兵,都需与其他兵种实现有效协作,凭借合理的战术发挥体系的优势,才能够赢得胜利。例如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运用骑枪、狼牙棒开展密集冲锋的重骑兵占比大约为37%,并且在这些重骑兵里,超过半数是仅人披甲而马不披甲的情况。剩余超过60%的骑兵,要么人马都不披甲,要么人只披轻甲,属于骑射型轻骑兵。从现今出土的文物能够看出,唐军对轻重骑兵的比例,特别是重骑兵中甲骑具装和快速重骑兵的搭配比例,把握得极为精准。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出生,649年7月10日离世),是陇西成纪(如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_图

就像在虎牢关之战里,李世民所带领的玄甲军里,既有人和马都被铠甲严密包裹的甲骑具装,也有人员披甲但马匹不披甲的高速重骑兵。在争夺虎牢关时,李世民充分利用了高速重骑兵的灵活优势,比窦建德更早到达虎牢关,从而掌握了战场的关键位置,使得窦建德只能正面应战(我们能够发现,在闻名的“昭陵六骏”中,李世民的六匹战马都没有披甲)。在接下来的野外战斗中,李世民又把精锐的甲骑具装当作冲破敌阵的先锋,直接从中间穿透了窦建德大军的军阵,就此一战获胜。依据《资治通鉴》的记录,在这场战斗中“(李道玄)身上像刺猬一样插满了飞箭,可勇气丝毫不减”。

设想一下,倘若人和马缺乏良好的防护,还能够在“箭像刺猬毛般射满身体”的状况下“勇气丝毫不减”,那便不是人而是神了。

创作者:林森 编者:莉莉丝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由张明扬创作。

《中国军事史·卷三·兵制》(第二版)由《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撰而成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 - 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这部作品是由李硕创作的,它在书目中编号为3 。

4《西方战争艺术》,作者为阿彻•琼斯

5《希腊罗马名人传》,由普鲁塔克撰写

来源:蚂蚁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