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会和焦虑相处?没事,就做个「紧人」也可以

B站影视 2025-01-12 01:03 3

摘要:但在鲜花和掌声背后,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辛酸和汗水。金牌加身,绝非一日之功,他承担的焦虑感和紧绷感我们无法想象。樊振东在采访中也表达了作为国家运动员,焦虑是无法避免的情绪。

在刚落幕不久的巴黎奥运会上,我们引以为傲的“国乒队”再次狠狠地吸了一波粉丝。

小胖樊振东是众多的“出圈”队员之一,他外表憨厚可爱,是本次男子单打的冠军。

但在鲜花和掌声背后,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辛酸和汗水。金牌加身,绝非一日之功,他承担的焦虑感和紧绷感我们无法想象。樊振东在采访中也表达了作为国家运动员,焦虑是无法避免的情绪。

比赛时,万众瞩目,运动员背负着全国人民的期待,面对着来自全世界竞争对手的“猛烈进攻”,这些来自外界的影响直接让比赛的压力呈指数级增长。但樊振东依靠着强大的实力与内心,过关斩将,力挽狂澜,赢得比赛。

面对焦虑与紧绷,樊振东展现出一种“佛系”:“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都不能完全地去消除这种感觉。更好的方式,我认为是尝试着去跟它相处,去接受自己有这样的情绪。“

这种“接纳”的心态的确是处理焦虑情绪的好方法。以往的生活中,很多人常选择与负面情绪对抗,当自己焦虑紧绷时会想办法消除这种情绪的存在,想快速摆脱焦虑,但越用力,焦虑情绪反而越严重。

焦虑和紧绷是现代社会特别流行的“症状”,有着繁重课业压力的中小学生,有着内卷“上岸”压力的大学生,有着工作绩效压力的上班族……每个人都似乎处于紧绷的状态,时刻准备战斗。因而学会和“紧绷”相处,是我们的“刚需”课题。

在紧绷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我们为什么会紧绷?面对紧绷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的生活平稳的进行呢?

糖丸儿们最近的状态还好吗?是否有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呢?

疫情政策变化的当口,“小阳人”越来越多,我们也许会比往常更频繁地陷入紧张、焦虑、害怕,像一根绷紧的弦一样,不安地生活着。疫情之外的压力也来自方方面面,工作、学习、消费、社交……

当紧绷感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主旋律,松弛感就更显得难得与珍贵。

可是松弛感究竟是什么呢?它真的是一种时时刻刻都云淡风轻的状态吗?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误解了松弛感——它并不是指无论发生什么都游刃有余、张弛有度、从容不迫。松弛的本质,其实是“紧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是接纳与允许的力量。

如果你也希望逃离紧绷,朝着松弛感多迈出一步,今天的推文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我们可能不太喜欢紧绷的状态,但一定别忘记——我们体内紧张的部分,一直在努力地保护我们。它像一个保卫战士,留心着周围的风吹草动,时刻准备着,迎接生活的挑战。

1 紧绷的状态,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① 本能的情绪反应

人类天然的状态就是对未来惴惴不安。

心理学家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nxiety)里面阐述道:“焦虑是人类最正常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我们遭遇危机时,正常的反应就应该是焦虑。”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情绪,让我们对危险始终保持警惕,正是有了它的保护,我们才得以安然无恙地走到今天。

2 难以松弛下来,这不是你的错

② 先天的遗传

神经质(neuroticism)是大五人格分类中的一个特质,它用以描述一个人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又称情绪稳定性。与大五人格系统中的其他人格特质一样,神经质通常被看做一个连续的维度,每个人在这个光谱纬度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分值。神经质人格特质可以很显著的影响个体生活的重要方面,比如工作表现、婚姻关系满意度、精神健康等等。

研究指出,神经质有41-58%的可能性是受到先天遗传影响的——我们是不是一个在生活中能轻松保持“松弛感”的人,很大程度上在我们出生时就打下了基础。普遍上,神经质水平低的人有与生俱来的“钝感力”,他们对未来的预测更乐观,更少地被强烈的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裹挟;神经质水平高的人则先天就具备更敏感的特质,他们对消极信息更加敏感,对压力反应更加强烈,受到刺激更容易产生强情绪波动,陷入反刍和担忧中。

如果你感到自己属于更容易紧张的那部分人群,请不要忘记,紧绷同样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它让我们对危险更警觉,对伤害更敏感。

③ 隐形的环境压力

一开始,焦虑的目的在于保护穴居人免受野兽的伤害。而时至今日,焦虑面临的情景发生了变化——在逐渐原子化的社会中,在非人化(de-humanization)的功利语境里,我们面对复杂的生活、残酷的竞争,开始害怕落败、害怕不被需要、害怕被排挤的孤独。

你发现了吗?焦虑感其实是与社会的“容错率”遥相呼应的。生存压力、容貌焦虑、成长焦虑(必须要变得更优秀)等等,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它来自于系统或者环境。比如,在“文凭社会”的大环境里,当我们感受到就业市场对学历信号价值的倚重,意识到分数在评价体系中难以替代的地位,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工作的期待,就转化成了我们压在自己身上的重担——“每一场试都要考好,每一场竞争都要赢“……于是,从小到大的“军备竞赛”中,我们“无须扬鞭自奋蹄”。

难以松弛下来,这是我们聪明的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不用因此而过多责备自己。

如果你愿意,可以和体内紧绷的部分说一声:“辛苦啦!”——我们并不是要赶它走,我们只是想和它商量,希望它多多休息,让我们渴望放松的部分也有机会说说话。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这本心理学书中,谈到了“两支箭”的攻击——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我们的,即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本身;第二支箭则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它是我们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我们与负面情绪的对抗。

如果说第一支箭是皮外伤,那么第二支箭则会深入我们的内心,我们越是挣扎,越急着想摆脱它的困扰,这支箭就会在我们的心中陷得越深。唯一的办法,只有坦然接纳它们的存在,允许各种情绪流经我们身体,和我们待一会儿,它们才不再具备伤害我们的能力。

所谓松弛,就是这种“允许”的力量——自洽,悦纳,不对抗。是让内在自我安静下来,允许各种情绪状态在自己身上存在,悦纳复杂多面的“我”,不对抗发生在我们生命中或好或坏的种种境遇。

1 如何慢慢靠近这样的状态呢?

① 抽离出来的觉察 (detached awareness)

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情绪不等于我们,它们只是我们的一部分。流经我们的念头同样不能代表我们,它们只是出现了,并不说明我们的任何真相、决定我们的任何价值。

被紧张情绪劫持的当下,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是的,我感受到了紧张的情绪”,这有助于我们与负面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质疑当下的焦虑是否合理客观。

我们甚至可以试着定位它在我们体内的哪个位置,如“我感到它在我胸口的位置,让我有种呼吸不上来的感觉”——我们的思维可以穿越时空,身体却只能存在于当下,将身心相连,身体的感受会牵着我们将思绪带回当下。

学会更深刻地省察自己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渐渐拥有了不被裹挟的定力,也有了把自己从情绪漩涡中拉出来的能量。

② 只活在此时此刻

在这里我想向你介绍“正念”中所蕴含的哲学观点:我们的“存在”实际上只在此时此刻。

你注意到了吗:我们关于过去的记忆,关于未来的想象,本质其实是虚幻的,它们是我们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出来的。然而我们大部分负面情绪却被困其中,无法接受过去,不断担忧未来。当我们从这个视角看待自己,就会感到,我们对未来的过度思考像是作茧自缚的尝试。

而我们其实另有选择呀,如果我们能把更多注意力只集中在此时此刻,充沛地感受当下:关照自己的一呼一吸,关注人们的一颦一笑,观察窗外的一花一草一木……我们的注意力会变得听话,情绪也会一点一点平缓下来。

③ 自主构建“松弛区”

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改变大环境,但我们还是有办法尽量地给自己营造一个相对比较舒适、松弛的小环境。

其一,我们可以谨慎选择信息源,不去过多关注提倡过度竞争的信息,屏蔽掉一部分杂音。

其二,我们可以创造自我安全空间。当觉察到自己陷入不安时,试着想象让自己感到安心的事物:柔软温暖的床,可爱的毛绒玩具,一桌丰盛的饭菜……如果可以,把它们带到现实中来,学着善待自己。

其三,我们也可以寻找情感支持系统。值得信任的亲友,专业心理咨询,都可以为我们构建安全的交流空间、轻松的相处氛围,成为我们晦暗时期的光源。

④ 把紧绷视作信号

也许你会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紧绷的人”,但真正观察自己的生活后,你一定会发现,你不可能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紧绷,不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紧绷。

于是,剖析自己容易紧绷的部分,成了很好的自我了解的契机——它告知着我们真正喜欢什么,在意什么,向往什么,害怕什么……

不如把真实的自我完全敞开,不加评判地看见自己,将这视为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吧。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松弛感固然美好,紧绷感却也同样值得赞扬。只要你喜欢自己的状态,保持紧绷也未为不可。

我想,紧绷感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不满足”的野心,一种“明知不必为而为之”的勇敢,一种面对庞大的命运“不愿臣服”的能动性。从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拎起公文包闯荡的“打工人”;到为了改变出身,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再到为了靠近人生理想,卯足了力气勇敢攀登的年轻人……也许我们都显得不那么松弛,有时过度执着,有时过分在意。

但是我们袒露出的真切的渴望、真挚的愿望,也是真实的人间里动人的一笔,不是吗?

紧绷感,我觉得也很好。

来源:安慰记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