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育理念创新和方式变革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位副司长在2024年3月召开的“强国建设 外语何为——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说,要深化数字赋能外语教育改革,推动外语教育与人工智能双向互促,加快培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育理念创新和方式变革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位副司长在2024年3月召开的“强国建设 外语何为——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说,要深化数字赋能外语教育改革,推动外语教育与人工智能双向互促,加快培养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形成有部署、有推动、有落实、有成效的工作闭环。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提出开展“智能+”教育改革试点,变被动应变为主动求变,推动人工智能与新文科建设互促互融,发挥文科在价值判断、伦理约束、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反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
同时,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2020)中,翻译技术也被列为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无论是翻译专业、英语专业、小语种专业等语言专业方向的口笔译课程,还是大学英语课堂里的翻译教学模块,相关技术的学习途径及培养方式仍较为常规,仍局限于设备操作、通用型技术工具的应用、录播素材收集等基础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尤其口译课程,对于技术的运用甚少,如术语库、计算机辅助翻译、译后编辑等技术内容的教学均为笔译课程的配套内容,为笔译技能的学习服务,而口译课程大多为技能训练课程,鲜少涉及智能化工具使用教学以及信息化素养的培养,造成口译学习者与当今数字化的翻译需求脱节,陷入了认为口译无需过多新媒体技术介入的错误认知。这也导致学生沉浸在单一的口译技能学习思路中,对于借助人工智能来提升翻译实效这一前瞻性学习思维较为陌生。
为链接国家语言智能发展战略,培养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兼具的时代译员,高校翻译教育务必关注教学对象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通晓人工智能翻译工具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其与时俱进的工具使用和研究能力,促进人机协同翻译质量的提升。“智能+”教育试点项目的推动,俨然成为高校翻译教育的重大创新契机。
“智能+”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口译课堂实施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翻译专业的重要性被推向风口浪尖。在人才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学习者不断提出疑问,如人工智能能替代人工翻译吗?未来的口译行业是否还有坚持人工翻译的必要?职业翻译的未来是不是就是机器翻译的天下?随着问题不断提出,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日益加剧。口译课程思政与智能化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成为解决当下困境的重要途径。外语课程思政不仅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从而提升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首先,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口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使用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总结机器翻译的优缺点,感受机器翻译的迅捷,感知人工译员对情感、优雅与格调的把握,对每一个停顿、语气的准确捕捉,对文化和美学信息的鉴赏传递,可促使学生加深对人工译员创新力和语言再生力的认可。
其次,思政教育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口译是一项高度依赖人文素养和伦理意识的复杂工作,而课程思政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伦理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虽然机器翻译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效率较高,但它无法全面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情感细微变化。结合思政教育,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机器翻译和人工口译之间的本质区别,理解人类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还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情感传递。
再次,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习者正视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口译员作为文化与信息交流的桥梁,肩负着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新时代中国译员肩负着赓续红色基因,传播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立场、中国文化”的使命,课程思政可以强化学习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报国情怀、职业道德等。在思政教育中探索“课堂教学思政”“社群探究思政”和“社会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全链化思政模式,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和润心入脑的深度浸润,不仅可以升华学习者价值取向,还可以强化其职业理想,切实发挥译员文化信息传递的桥梁作用。
“智能+”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口译课堂中的人文关怀价值
口译课堂中外语课程思政的巧妙引入是举足轻重、意义深远的。在课程思政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习者懂得与时俱进,不畏难、不言弃,与时代特色并驾齐驱,既链接了社会对智能化翻译人才的需求,符合国家语言智能发展战略,也促使所有学习者提前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精心谋划。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心理支持,让每一位学习者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学习信念,接受挑战、攻坚克难,既探索了技术驱动的人机协同模式,也克服了技术恐惧、技术落伍的问题。教学者在这一环节中的不断协助,让学习者适应了社会对口译员的技术要求,学习兴趣被激发,职业焦虑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在课程思政中将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既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创新能力,也为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成长不断激励着学生的成长。伴随着一次次思政浸润,教师不再沉浸于单一的学习技能训练,而是更加注重技能与德育的双重培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需求,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产生和谐的师生互动,用人文关怀、价值引领、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培养国之栋梁。
在AI时代,课程思政是温情的。课程思政不是方法也不是举措,而是引领学习者提升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必备力量。它帮助学习者应对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专业不确定性,找回因技术发展而被打击的专业学习信念,建立与时俱进、契合时代发展的人机协同、共轭共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的社会功能、人文关怀、情感引领价值在课堂思政中被充分挖掘,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外语课程思政助力语言学科发展
外语课程思政培养了充满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学习者,他们是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的重要桥梁;外语课程思政培养了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习者,他们立志服务社会、发挥职业价值,力争上游、与时俱进;外语课程思政助力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使学习者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促进了高校师生品德技能的全面提升。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整体价值提升,使学习者深刻地认识到: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不丧失本我;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不缺乏自信;在社会要求递增的同时,迎难而上。这才是技术赋能背景下,人文素养和技术能力兼备的高素质语言人才。
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智能+”战略部署是高瞻远瞩,也是时代所需。信息化元素的硬实力应与课程思政的软实力齐头并进。口译学习者应在态度上积极拥抱新技术,而非消极回避;在认知上明确口译活动的运行规律,理性对待口译市场的技术变革;在策略上保持适应性和灵活性。高校口译教育也应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鲜明特点,构建产教融合的口译教育信息化体系、开发实践导向型口译技术课程、打造共享型口译教育信息化平台、探索人机协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来推动口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然而,在提升口译教学对象信息化素养的同时,应强化课程思政实效,鼓励当代口译学习者拥抱科技、热爱科技、审慎使用科技。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口译技术的需求,探索人机协同技能,建立专业学习自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学习观,激发出人工与机器翻译协同发展的潜力,这才是时代所求。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本文系202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AIGC背景下大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路径探索——以大学英语选修课《商务口译》为例公共英语项目”〈编号:HNJG-20230770〉、2023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一般项目〉“AIGC背景下高校翻译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3C0199〉)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