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有颜,男友无数:论传奇,张爱玲比不过她母亲

B站影视 2025-01-10 21:10 3

摘要: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那间小公寓里悄然辞世,外界哀悼声四起,谁也没想到,差不多40年前,黄逸梵也一样死在了英伦那阴冷潮湿的地下室。母女俩的结局竟然那么相似,活得那么骄傲、那么冷漠,死得又那么孤单——一个远在他乡,一个死在阴冷地下,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那间小公寓里悄然辞世,外界哀悼声四起,谁也没想到,差不多40年前,黄逸梵也一样死在了英伦那阴冷潮湿的地下室。母女俩的结局竟然那么相似,活得那么骄傲、那么冷漠,死得又那么孤单——一个远在他乡,一个死在阴冷地下,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过一个叫蕊秋的角色,那个角色,怎么看怎么像黄逸梵。她出生高贵,妩媚动人,烟视媚行、风情万种。即便离婚后,她的前夫还依然不肯放手,始终念念不忘。美国那头也有个男友,死心塌地等她嫁人。周围的人都爱她,恨不得围着她转,那个时候的黄逸梵,简直像是个传说中的女神。

然而,张爱玲眼中的爱情却是不一样的,她需要那种低到尘埃里的“自我磨砺”。可黄逸梵的爱情,简直就像是伸手可得的消遣,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她生活中从不缺男人,但黄逸梵自己仿佛一点不在乎——反正爱来了,轻轻松松就能拥有。

黄逸梵爱不爱张爱玲?这个问题,还真得好好琢磨。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爱恨纠葛,都是一出戏,浓情蜜意时,他送给她一个手提箱,箱子里全是整整齐齐的钱币,看来就是他心意的象征。但没想到日军投降后,胡兰成开始逃命,急需用钱,张爱玲那会儿却“死活不提”那个手提箱,结果她把它变成了黄金,跑去找她的母亲——黄逸梵。

那会儿,张爱玲刚从胡兰成那里撂下了一段情,没想到她反而从黄逸梵这里找到了出口。在那本半自传性质的《小团圆》里,张爱玲把两根小金条放在母亲面前,淡淡地笑着说:“这么多年花了你的钱,真是过意不去。”这句话,笑里藏刀啊,感觉就像是对母亲的一次“示威”,她这一举动,简直像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决绝得不留情。

当她那样看母亲时,黄逸梵只掉下了两行泪:“就算我只是一个看着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这么对我,虎毒不食子啊。”确实,黄逸梵对张爱玲不好吗?不好是不好在,她给的爱,可没给得那么“传统”——完全不符合“母慈子孝”的套路。

大家都知道,张爱玲有着独到的审美,她的穿衣风格大胆前卫,甚至自己设计过服装。而她的审美,最初来自她那位一身贵气的母亲——黄逸梵。张爱玲永远记得,黄逸梵年轻时梳着那个时髦的爱司头,穿着绿短袄,胸前别着那颗翡翠胸针,那画面是她记忆中的“美”的最初定义。

后来,黄逸梵决定和前夫张志沂离婚,而张志沂也娶了新欢。张爱玲有段时间常住母亲那里,结果被父亲和继母毒打、软禁。她忍无可忍,跑去找母亲,想着这位久未露面的母亲会给她点安慰。然而,黄逸梵却一如既往地冷静,站在那里轻笑:“你自己想想,跟你父亲自然是有钱的;可跟了我,就啥也没有。你吃得了这苦,可不许后悔。”

她给了张爱玲两个选择:要么好好读书,要么精心打扮着嫁人。张爱玲眼睛一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读书。黄逸梵只笑了笑,似乎对女儿情感淡如外人。然而,接下来,她马上给了张爱玲一流的教育资源,毫不吝啬地请来了贵族老师,教她如何读书、如何举止得体,甚至细心地教她如何在镜子前微笑。

黄逸梵这个人,的确有些“妻性重”,喜欢将自己的情感生活置于第一位,把女儿当做潜在的竞争对手,时而露出冷漠的表情,时而又满是复杂的情感。她爱过张爱玲,但那种爱,并不轻易表露,她一边为女儿的才华骄傲,一边却从未真正将自己对她的爱表达出来。

而到了最后,黄逸梵唯一一次露出脆弱,是在临终前写信给张爱玲,想见她一面,但张爱玲始终未曾前行,只是寄去了一百美元。1957年,黄逸梵孤单地在英国离世,身边连个陪伴的人都没有。她去世后,张爱玲收到了她留下的那个装满古董和钱币的大箱子。那箱子,成了张爱玲过日子的“救命稻草”,却也让她感受到母亲的冷漠与隔阂。

箱子里,除了珍贵的古董和杂乱的零钱,最值得注意的,是一张轻飘飘的照片。照片中的张爱玲,还是学生模样,眉眼清澈。而这张照片,陪伴了黄逸梵无数年,最后随着她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

革旧:通往自由之路

易卜生的经典戏剧《玩偶之家》讲述了娜拉,一个为了丈夫而走入虚伪婚姻的女性,在背负了沉重的秘密后,终于决定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故事。娜拉意识到,她在家中不过是丈夫的玩偶,毫无尊严可言。那一声门“啪嗒”关上,象征着她从此不再屈服,迈向了未知但充满希望的未来。

黄逸梵,这位民国时期第一个主动与丈夫离婚的女性,被誉为中国式的“出走的娜拉”。她的故事,带有浓厚的历史与时代印记,却又充满了个人的勇气与挣扎。

黄逸梵出生于湖南一个官僚家庭,她的父亲是广西盐法道,家族门第显赫。尽管出身显赫,但黄逸梵从小便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作为一名旧式贵族少女,她的每一步都被传统的规矩所限定,缠足、学规矩,尽管她的聪慧与美丽总是让她与常规的女性角色有所不同。二十二岁那年,家族为她安排了一门政治婚姻——与张志沂成婚,张志沂是李鸿章的外孙,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权贵代表。黄逸梵对此婚姻并不感兴趣,然而她的反抗并未能改变命运的安排。她曾试图通过周瘦鹃等人寻求帮助,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与传统女性的忍耐与妥协不同,黄逸梵对这段婚姻深感不满。她发现丈夫张志沂虽然身世显赫,却与她性格、思想南辕北辙。张志沂据说不仅生活奢靡、好赌好色,还沉迷于鸦片,而另一方面,他也接触过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但这些无法改变他在黄逸梵面前的软弱与无能。尽管如此,黄逸梵依旧不甘心于自己的命运,她不想做一个受制于男权的家庭主妇。

当家中大夫人去世,黄逸梵和同胞弟弟继承了家族的财产,并分了家中的古董,这笔财富为她带来了重新选择的机会。在她看来,钱财不仅是物质上的保障,更是她能够自由做决定的力量。婚姻中的痛苦与束缚,终于让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

她开始以“监护人”的身份,申请去英国留学。远离不幸的婚姻,黄逸梵为自己重新定义人生。这一离开,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她改名为“逸梵”,这个名字不仅蕴含着逃离与超脱的意味,也象征着她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在那个时代,一个女性能够如此果断地摆脱家庭束缚,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着实不易。

张爱玲在回忆母亲的离别时,写道:“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母亲的泪水既是对儿女的不舍,也是对过去生活的决裂。她的离开,既是对旧生活的解脱,也是她独立精神的觉醒。

黄逸梵的出走,并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一次寻找自我、追求自由的勇敢尝试。她的故事,如同易卜生笔下娜拉的觉醒一样,揭示了女性在压迫与束缚中的挣扎与解放,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传统婚姻与社会角色的视角。黄逸梵的名字与命运,成了那个时代女性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黄逸梵的故事宛如一出跨越时空的传奇戏剧,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却又丝毫不失优雅与坚定。她如同一朵盛放在风中却不为人所驯服的花朵,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坚守着属于自己的自由与选择。

她的照片流传至今,仿佛定格了她的一生——那张穿着修身洋装、倚在船栏上眺望远方的照片,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承载着她对自由与浪漫的无尽渴望。黄逸梵的一生,恰似那片飘渺的远景,既遥远又触手可及,她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符号,拥有极致的美丽与聪慧,却在世俗的枷锁下奋力挣扎,寻求解脱。

她的经历,充满了离经叛道的勇气。从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到法国的油画教室,从印度的社交场合到西方浪漫的文化,她都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游走在各国的上流社会之间,仿佛是一个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生来便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她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西方浪漫文化的追逐,是对自我表达的坚持。她的生活方式极尽奢华,但也充满了挑战与不安,尤其是在她的婚姻中。

黄逸梵与张志沂的婚姻,起初仿佛是一场华丽的浪漫,但很快就揭开了矛盾的面纱。张志沂的沉溺于鸦片和旧式的腐朽思想,与黄逸梵充满活力的现代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她的自由与激情无法与丈夫的依赖与堕落并存。最终,黄逸梵做出了决定,离开这段婚姻,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要求离婚的女性。

离婚后的黄逸梵似乎不再急于寻找另一个归宿。她的生活依然充实且精致,周围围绕着许多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的男人,但她似乎从未真正渴望过婚姻。她深知自己的价值,懂得自己就是自己的饭票。她的态度自信、独立,她不仅是社会的焦点,更是自己人生的主宰。

张爱玲的回忆中,黄逸梵的身影永远是那个最耀眼的存在,她是那段记忆中所有美好的一切的化身。她的坚强、优雅与自由,深深影响了张爱玲,成就了她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独立。而黄逸梵的选择,也让她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独立自主的象征,她的背后有一段时代的风云,也有一位女人的坚持与力量。

黄逸梵的后半生,无论她与哪个男人有所交往,她从未屈从于婚姻的束缚。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她的选择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自我拯救。她让我们看到,女人不仅可以活得如此精致与优雅,更可以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被任何外界的束缚所困扰。

黄逸梵的一生,像是注定要被命运捉弄的经典悲剧,却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从小衣食无忧,靠着家族的富贵和继承的遗产,过着别人眼中的“天上人间”。但正如命运喜欢开玩笑一样,她的年轻与繁华并没有为她的人生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反而让她在晚年体验到物质与情感的双重缺失。她对金钱的轻视,最终变成了她自己不可承受的沉重代价,令她在二战后的废墟中找不到可以依赖的安全感。年轻时的风光和富贵,在战争与命运的捉弄下,一夜之间化为泡影,留给她的,只有那个曾经闪亮的自己被埋在历史的尘土中。

然而,黄逸梵的坚韧与自尊心却让她活得从容,哪怕在极度贫困时,她依然维护着那份属于贵族的气质与体面。面对无情的生活困境,她选择了不妥协的活法。与儿女之间的情感疏离,好友的冷漠与消逝,这一切都没有击垮她。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那份高贵的气质,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总是尽力维持外在的风度与优雅。她的生活与其说是艰难,不如说是一场优雅的坚守——即便世界曾经捉弄她,她也从未让自己在外表上显得落魄,甚至在困境中,她依然追求自己对艺术与生活美的极致要求。

那些没有温暖的夜晚,她依旧固守着自己的尊严,宁可孤独终老,也不愿依赖任何人。她在最后的岁月里,选择了远离纷扰,自己独自一人去英国,生活环境虽然寒冷且艰苦,但她依旧无怨无悔。她的心灵也许已经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变得更加坚硬和自持。她对亲友的疏远,不是冷漠,而是她宁愿独自承担,也不愿将自己拖累给他人。她的选择,正如她晚年写信给朋友时所说的:“不要像我太自傲了,那时我是不愁经济的,绝没想到今天来做工。”黄逸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自由”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那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心灵的独立与自由,甚至在最困顿的时刻,也依然选择坚守自己的尊严与独立。

黄逸梵的结局看似孤独,甚至有些凄凉,但她活得极其恣意,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虽然陷入窘迫,却依然能够从容不迫地活出自己的方式。她的故事是一个警示,也是一种力量,告诉每个困顿中的女性:无论外界如何逼迫,始终要活得有尊严,不依赖,不妥协,活出最真实的自己。她的坚韧和独立,成了她最宝贵的财富。

黄逸梵的一生,也如同《玩偶之家》里的娜拉,她在困境中选择了“出走”,而这一次,她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立与自由。她的结局不再是堕落,也不是妥协,而是从命运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找到了自己的生命节奏。黄逸梵通过一生的坚韧与选择,证明了她拥有的自由远比金钱和名利更加珍贵。或许,她的故事远未结束,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一段精彩旅程——用力活着,活得不屈,活得有意义。

收梢:出走的娜拉能幸福吗?

张爱玲的二婚丈夫赖雅曾在日记中写,黄逸梵和她妈张爱玲一个模样——硬骨头,啥都不要,只要爱情,不差钱。嗯,听着是不是有点二百五的浪漫?要是张爱玲小时候不那么“缺钱”,或许黄逸梵也不会在晚年给钱这回事这么潇洒。她从小锦衣玉食,吃喝不愁,继承大笔遗产,甚至带着箱子出门换古董,却还嫌弃钱。“钱啊,那东西好像空气,我不稀罕。”不稀罕的背后,藏的是那份“从来不缺”给她带来的轻视,轻视得有点过头。结果呢,便宜没占到,最后只能吃点亏。

二战打乱了她的计划。财产炸成了渣渣,巴黎的奢华生活像梦一样消失。虽然还有些古董在,但也没办法出手。甚至她和香港的邵氏老板打交道时,老板出价太低,黄逸梵一怒之下——“这宝贝我死都不卖!”在财务紧张的困境下,她一度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境地。

这可不是什么街头巷尾的无聊故事——这是真正的生活。她住在一间不起眼的小平房里,地毯和油画样样不缺,依旧保持着贵族气息。其实也就是不管多穷,咋地也得“撩皮”一下——那种得体的优雅,不丢气场的样子。就算快饿肚子了,也不能让人看出来她有个“水裆尿裤”的问题。

有个小姑娘曾被她领养过,可是饭桌上,小姑娘不按规矩来,抓耳挠腮,她立马炸毛了:“这吃饭的姿势,咋那么不懂规矩!”于是把人又送回去,真是个过分认真到极致的“小气鬼”。和儿女隔阂,老友们早已是高官大贾,黄逸梵这位“生而优雅”的大姐,却丝毫不觉得羞愧,她反而觉得“你们都挺好,但我可不去给你们找麻烦”。至于爱人嘛,要么她嫌对方年纪大,要么男人一时兴起,她根本不想将就。就算是巴厘岛的浪漫情人也因为战火消失,黄逸梵不再去找他:“我写信呢,可能他死了,我心里会难过;不写呢,他还活在我心里。”这是啥理?呵呵,标准的东北“丢不丢人”式反思。

有人看她太瘦,劝她去投奔成名的女儿,黄逸梵却直摆手:“别给我添乱,若是想让我依赖她,别说现在没能力,就是以后我也不要。”依然收拾行李,背井离乡。她独自前往英国,租了个阴冷潮湿的地下室。生活艰难,然而她的尊严倒是一直挂在脸上。就算出去打工,如果工作不合适,立马找下家,“我凭啥忍?”

看似结局满满都是“狗血”,黄逸梵最后还是死在异国他乡,孤独终老,没亲朋,没爱人。可她的生活状态,恰恰是她给世界的最完美示范——即便跌入谷底,依然要保持身段,优雅不丢。其实,这才是她的生命力,身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她没有“沉默”地去忍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用一个女人特有的决心,走出了一条不归路。

黄逸梵这一路走来,给所有的女人上了一课:生活不如意,你可以活得更自我。就像她晚年给朋友写信那样:“不要像我那么傲慢,那时我不愁吃穿,没想到最后竟然得为生计奔波。”她从不后悔,“这就是我自己选的路!”

而《玩偶之家》里,娜拉走了,结局却悬而未决。鲁迅说得好:娜拉的未来,要么堕落,要么妥协。但黄逸梵早早就把这两个答案给摁下了。她过得了傲气,也吃得了苦头,只要有一口气,她就能活得精彩。

来源:前朝野生格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