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星被成功解救的新闻,这两天一直在刷屏。王星是谁?中国一个不出名的男演员,被人以拍戏为由骗出国,本计划以泰国为中转点前往第三国参加拍摄工作,谁知却于北京时间1月3日中午12时许在泰缅边境失联。其女友不抛弃不放弃,第一时间报警并在网上求助,获得很大关注,最终在中
据央视新闻最新消息,王星将于今日(10日)晚间乘机返回中国。
王星被成功解救的新闻,这两天一直在刷屏。王星是谁?中国一个不出名的男演员,被人以拍戏为由骗出国,本计划以泰国为中转点前往第三国参加拍摄工作,谁知却于北京时间1月3日中午12时许在泰缅边境失联。其女友不抛弃不放弃,第一时间报警并在网上求助,获得很大关注,最终在中泰两国政府的施压下,终于被缅甸边防部队送回了泰国。
据王星自述,其进入缅甸后,被迫接受了2到3天的诈骗培训。也就是说,他确实被骗进了电诈厂区。而根据泰国方面的公开照片,消失了几天的王星面容憔悴,头发已经被剃。
1月8日,王星女友发布最新消息,称已于当日上午在位于曼谷的泰国官方机构与男友见面。并开心配文:love can fight everthing.(爱能打败一切)。失联同胞成功被救,本来是个极大的好消息,但各方媒体欢天喜地连番唱颂,热搜安排的密不透风,仿佛获得了天大的胜利,却总有些不适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第一,被救的王星只是个例,无法脱身的无名之人,才是电诈园区的大多数。媒体们都在报道王星迅速被救,却极少细说他的营救规格有多高。在国内舆论和各种报道大规模发酵后,总领馆介入了,泰国政府将该事件上升到最高级别处理。
中泰两国执法部门启动联合调查,泰总理佩通坦指示国家警察总长直接负责此事,通过追踪线索锁定了王星的位置。
因为情况比较凶险,执法人员选择与缅甸一些当地人密切合作,在他们的中间协调沟通下,最终帮王星成功脱险,泰国警察总长还亲自飞到当地接人,将其救援到泰国。
而据媒体后续报道,救援团队当时锁定了两处关押场所,并于第一处发现10名中国公民,于第二处发现50名中国公民。王星正是在第二处被解救。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王星的成功被救,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演员身份曝光后形成舆论压力,泰国需要维护自身旅游国形象而出现的结果。
来源:王星剃光头前后对比照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据王星同事@演员邓友 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星星其实不是个没有防范意识的人。”他表示,王星平时做事非常谨慎。这次之所以会去,是因为骗子的手段实在太专业。他们不仅能让人查到公司的拍摄作品备案,还能查到正在拍摄的影视剧。所有资料,从故事梗概到导演名称,从制片团队到人物小传,都做得完美无缺。“他们对剧组生态太熟悉了,”邓友说,“连说话用词都是业内人士的方式。你根本分不清真假。”
当骗子开始研究专业领域,他们对你的行业的了解可能比你更专业。全面升级的缅甸电诈团队,早就不是你想象中的草台班子了。
网友们表示:
“其实不是你有多谨慎,只是没遇到适合你的骗局。”
“骗子有的是耐心来做私人订制,他们研究你的行业比你还专业。”
“当骗子开始研究你的专业领域,防不胜防。”
“到泰国当男主”
来源:演员范虎向红星新闻提供的组讯就业陷阱的“专业化”
去新加坡当翻译:应届生的“老乡”套路:来源:CCTV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截图当骗子研究透了你的处境和弱点,任何人都可能落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网络诈骗的“工业化”
感情骗局的“工业化”在感情骗局中,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先是营造好人设,除了基本的事业、兴趣爱好,还需要讲好一个悲情故事,离异、丧偶,或被欺骗。剩下的,则需要大量的细节去铺设。
来源:公安部刑侦局披露的“感情剧本”起初要态度冷淡以试探,再用悲情故事博同情,甚至P图制作结婚证在朋友圈营造氛围。这种精密的社会工程学操作,让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
他们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话务组到供料组,从技术组到洗钱组,分工明确。他们甚至有详细的《杀猪攻略》,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大龄单身女性、同性恋者等特定人群。
来源:公安部刑侦局披露的“感情剧本”医科大博主@小小医学研究僧 作为一作,刚刚收到海外期刊的录用通知,要求缴纳925美元的稿件处理费。就在她准备考试暂缓处理时,一个自称是杂志“中国代理商”的邮件突然到来。
邮件声称文章已在线发表,要求当天缴纳3295美元的版面费。最令人心惊的是,对方不仅知道准确的作者信息和稿件信息,连文章发表时间都了如指掌。直到接到反诈中心的电话,她才恍然大悟。
来源:医科大博主@小小医学研究僧 视频截图对于在新加坡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小王而言,骗子们精心设计了一个长达40多天的“专业级监控”骗局。骗子伪装成电信公司工作人员,称发现小王的手机号对外发送了1600多条诈骗短信,已有16人报案。
这个说法既专业又具体,让人难辨真伪。
来源:CCTV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截图当今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中,90后已占据63.7%。针对年轻人的电信诈骗比比皆是,他们都不是那种“看起来会被骗”的人。
2021年4月,中国新闻网发了这样一篇稿件,中新网一位平时负责撰写电信诈骗报道的编辑,在一通电话中被骗走5万元。这位90后媒体人,自2015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对于过去六年里各种涉及电信诈骗的新闻早已司空见惯,却仍然行动快于思考,轻信了一出“冒充公检法”的“剧本杀”。
面对这个讽刺的结果,她选择用幽默来面对,写了一篇自己被骗的文章,自嘲是“化悲痛为稿费”。
面对量身定制的骗局,我们只能坐以待毙?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被骗,不代表永远不会被骗。
在个人信息大量泄露的当下,每个人都像在数字世界中赤身裸体。骗子都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用一个量身定制的骗局将我们套牢。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坐以待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基本习惯来降低风险:
不要在社交媒体上晒各类证件,即使是局部也不行。网购时尽量选择菜鸟驿站这样的中转地,而不是直接填写家庭地址。对于各类APP,坚持“不必要不授权”的原则,定期清理不用的应用。我们需要培养对“异常”的敏感度,真正的危险往往不会让你立刻感到害怕,而是会让你觉得“这事挺合理”:
如果突然接到自称是公检法的电话,不要急着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是要先挂断电话,通过114查询官方号码再确认。如果收到“快递理赔”或“账户异常”的通知,也不要立即按对方的要求操作,而是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在技术层面,我们也要筑起防火墙:
重要账号要开启双重认证,不同平台使用不同的密码,避免“一码走天下”的情况。在公共场所要谨慎使用WiFi,特别是涉及支付和银行业务时。国家反诈中心APP能提供基本的预警功能,值得安装。如果不幸遇到诈骗。要记住“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的原则,不要因为对方的步步紧逼而慌乱行事,如果对方威胁说“不马上处理会有严重后果”,那就更要提高警惕了,因为这往往是骗子的惯用伎俩。现实往往比电影更魔幻,提高反诈意识刻不容缓。
来源:MBA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