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料】蒙古名字的俄国城市,乌兰乌德(Улан-Уд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31 05:30 5

摘要:【布里亚特地区成为清俄势力的缓冲带,清廷通过库伦的驻防将军对布里亚特人实施“柔远政策”,而俄国则以色楞格斯克要塞(Селенгинск,建于1665年)为据点推行东正教改宗……】

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 И.И. Этнография Забайкалья: буряты в XVII-XIX веках. СПб.: Тип.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й АН, 1912. 402 с.

【布里亚特地区成为清俄势力的缓冲带,清廷通过库伦的驻防将军对布里亚特人实施“柔远政策”,而俄国则以色楞格斯克要塞(Селенгинск,建于1665年)为据点推行东正教改宗……】

乌兰乌德(Улан-Удэ)作为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府,其历史始终处于欧亚大陆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的互动前沿。

奥克拉德尼科夫在《贝加尔湖沿岸古代史》中指出,乌兰乌德河谷地带存在匈奴时期的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与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存在明显关联。到了蒙古帝国时期,这里成为通往金帐汗国的重要驿站,俄国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保存的《蒙古行纪》抄本记载,此地曾有中原工匠参与修建佛教建筑。

匈奴至蒙古时期的“色楞格河走廊”

考古学家А. В. Харинский(哈林斯基)在《古代外贝加尔》中指出,乌兰乌德所在的色楞格河谷地(Селенгинская долина)早在匈奴时代(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便是“草原丝绸之路”北支的重要节点。中国史籍中“丁零”“高车”等部族的活动范围,与当地出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如兽首短剑)存在文化关联。

至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将此地划入“林木中百姓”(ойраты)管辖范围,俄罗斯学者Е. В. Дёмин(焦明)认为,乌兰乌德东郊的伊沃尔加遗址(Иволгинское городище)可能为汉代“匈奴城”与蒙古驿站“帖列津”(Тэлэгэн)的叠压遗存。

17世纪清俄竞争中的布里亚特人

随着《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布里亚特地区成为清俄势力的缓冲带。И. И. 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谢列布里尼科夫)在《外贝加尔民族志》中分析,清廷通过库伦(今乌兰巴托)的驻防将军对布里亚特人实施“柔远政策”,而俄国则以色楞格斯克要塞(Селенгинск,建于1665年)为据点推行东正教改宗。

乌兰乌德的前身——乌金斯克冬营地(Удинский острог,1666年建)的选址,正是为了截断布里亚特部落向喀尔喀蒙古的朝贡路线,这一战略被莫斯科档案中的《戈洛文报告》(1690年)明确记载。

帝国的整合,从军事要塞到殖民城市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显示,1730年代乌兰乌德(时称“上乌金斯克”)成为东西伯利亚毛皮贸易的中转站,中国商人通过恰克图口岸输入茶叶、丝绸,换取俄国的貂皮与金属器。布里亚特学者Д. Д. Нимаев(尼马耶夫)指出,当地藏传佛教寺院(如1741年建的Ацагатский дацан)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式歇山顶与俄式砖木结构,反映了清俄文化竞争的“在地化妥协”。

西伯利亚大铁路与现代化转型

1899年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后,乌兰乌德作为外贝加尔铁路枢纽迅速工业化。1900-1917年间该城人口增长300%,中国劳工占筑路工人的23%,他们带来的农耕技术(如垄作栽培)被写入《外贝加尔农业统计报告》。不过,俄罗斯史学界也强调,这一时期布里亚特知识精英(如民族志学家Ц. Жамцарано)开始以“佛教复兴”对抗殖民同化,其思想资源部分源自汉文佛典的俄译。

来源:Hershela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