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出生在云南中部的乡村,家乡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长寿之乡,有两座政府钦赐的长寿牌坊:一座位于禄丰市碧城镇上罗旺营村,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旌表当地寿星王李氏,时李氏一百零九岁;一座位于禄丰市碧城镇下北厂村,是1921年民国政府为表彰当地百岁孺人寸刘氏而
记忆中那些无疾而终的长寿老人
君荷
一、平凡乡村里,福寿老人多
我出生在云南中部的乡村,家乡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长寿之乡,有两座政府钦赐的长寿牌坊:一座位于禄丰市碧城镇上罗旺营村,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旌表当地寿星王李氏,时李氏一百零九岁;一座位于禄丰市碧城镇下北厂村,是1921年民国政府为表彰当地百岁孺人寸刘氏而批准建设,上有大总统黎元洪亲题的“天姥峰高”。据禄丰市政府网站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人口约三十六万,八十岁以上老人约九千五百人,百岁以上老人二十二人。现在民生政策好,政府每个月都给长寿老人发放津贴。
记得小时候,村里长寿老人特别多,而且很多都是无疾而终,有的还是预知时至。在此,我就列举几桩儿时目睹过的真人真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长寿老人们的故事。
乡下人住四合院,几乎每个院子里都有老人在家带小孩,年轻人则外出劳作。我的幼年也受恩于我们院子里的老人,是他们把我带大的。在我四五岁时,记忆中院子里有一位眼盲的爷爷,每个星期赶街的日子,他都会骑着毛驴去上街,回来就分零食给孩子们吃,带给了我们很多童年的快乐。老爷爷九十五岁辞世后,最年长的是一位裹小脚的奶奶。老奶奶在族人中很有威望,不管谁家闹矛盾,只要她出面,到人家里劝几句,就能平息纷争。老奶奶九十八岁时辞世。另一个四合院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每天在家做家务、看小孩。有一天下午,院子里所有年轻人都外出劳作去了,只有老奶奶和几个孩子在家。当年轻的人们回来时,发现老奶奶已经在躺椅上安详地去世了,孩子们就在一旁玩耍,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还有我的外公,他身材魁梧,一脸络腮胡子,年轻时脾气很大,但后来得了哮喘病,不敢再发脾气,渐渐的,性格就调柔了起来。他喜欢收藏手表,生活中与世无争,平淡如水,晚年时身体没有什么疾病,哮喘病也没有发作过。我上高一时,有一天家人打电话到学校,说外公去世了。我当时感到很意外,就请假回去送葬。家人们说外公走得很安详,没有什么病苦,所以大家的心情也不是特别悲痛。外婆跟我们讲,外公临走前跟平常一样,饭后到路头上闲坐,与往常不同的是那天他换上了新衣服,刚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外婆忙完家务去卧室,发现外公已经躺在床上安详去世了。那一年外公七十岁,谁都没想到他走得这么突然,又这么安详。
世间人总认为老人临终时儿女要陪在身边才好,其实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一般来说,面对即将辞世的父母,儿女在身边很少有不哭喊的,就算是受过临终关怀培训的人,有时也很难抑制住亡失父母的悲痛,这无疑是往生的障缘。上面说的这几位老人都很有福报,所以能感得良好的时机,避开家人的干扰,安详辞世。
二、天地人和乐,地僻民风淳
为什么以前乡下安详辞世的长寿老人那么多呢?这些在今天看来要通过努力修行才能获得的善果,好像老一辈的人自然而然就实现了。究其原因,或许可以从自然、社会和人心三方面分析。
首先是自然环境。老家因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又赶上国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方针,所以生活的自然环境一直比较好。许多依山傍水的村庄聚落,半在市井半在山,百姓生活节奏缓慢,无欲无求,所以能健康长寿。
其次是社会环境。俗语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乡下四合院中只要有老人,整个家族就有了伦理上的核心和动力:老人们通常都很关心家族的兴盛,希望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年轻人也会自发地孝敬老人,逢年过节都要去给老人拜年、祝寿,大家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要让老人颐养天年。这种上敬下和的环境,也促使年轻人敦伦尽分、老年人健康长寿。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心淳朴。老一辈人的心思比较单纯,大部分都相信因果和来世,所以言行举止皆有准则。而且乡下人几乎是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行善积德和念佛求生净土,是老一辈人普遍具有的观念。那些长寿老人虽然未必懂得高深的佛理,但是内心有着淳朴的善念,自然会自觉地去修善业,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感得五福临门的果报。(《尚书》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三、绍隆先辈德,端正我辈心
在我的印象中,那些长寿老人一般都比较清心寡欲。一方面,他们都是从艰苦的年代过来的,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连一粒米饭掉在地上都要捡起来吃掉。另一方面,这些老人们虽然一生看似平凡无奇,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他们安守本分,默默地为家族奉献,照顾好身边的人,这种善业的功德其实是非常大的。
跟老一辈比起来,我辈就自惭形秽了。现代人普遍有些铺张浪费,欲壑难填,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可以无情地杀害动物;为了获得财色名利,可以为所欲为。人心的堕落使得现代社会各种疑难杂症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着地狱般的病苦和短命的果报,不到五十岁就得癌症病逝的人比比皆是。儒家称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才刚刚明白有天命这回事,就被死神带走了,连体悟人生和颐养天年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多么不幸的事情啊!
《地藏经》上说,杀生者将受宿殃短命报,网捕生雏者将受骨肉分离报。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所以《地藏经》上又说:“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的共业所感。现在每个地方的医院都人满为患,发达的医疗技术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病苦,因为医院治得了身病,却治不了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要想减少病苦,必须从源头上下手,端正心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像老一辈那些重德尚义的老人们那样,少欲知足,与人为善。
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颗端正的心,心正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身处世,须存诚敬之心。诚就是不自欺,真诚待人;敬就是有敬畏心,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如《春秋·曾子》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四、世善修净业,佛祖同宣说
这些无疾而终的长寿老人,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无疾而终和长寿并不是学佛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可以成为修行的良好助缘。这些老人们的共同特点是善良淳朴,少欲知足,老实本分,对善法容易生信,虽然懂的道理不是很多,但是行得很深很正。他们称得上是世间的善人,如果更能熏修净土法门,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莲宗祖师大多提倡由儒入佛,这也符合国人的文化特性。由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而做一个世间的善人,在这个基础上践行佛教的出世修道和入世度生的菩萨精神而成就出世的善人,如建立万丈高楼,先须夯实地基,更须凛遵佛教,老实念佛,从而获得究竟的解脱。这个修行理路,就是印光大师所提倡的三十二字纲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做世间善人是学佛的基础,不仅祖师如是说,佛也如是说。《观经》中释尊示谕:“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其中第一福称为“人天福”,即世间善法。行世间善法,能感生人天善道。如果未曾闻法,也可能借由这些世间善因而遇善知识,闻信正法。如《观经》云:“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净业行人不能得少为足,止于中下品往生,而要勇猛精进,进修“二乘福”和“大乘福”,戒定慧三学等持,莲生上品,如此便更加称合诸佛之意。释尊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绝不会欺骗我们,我们只要相信并依教奉行,没有不遂愿的。
业力凡夫烦恼深重,障缘重重,释迦本师金口宣说的念佛往生这一易行法门,最适合末世众生的根机。对于正在遭受老病之苦折磨的众生来说,死亡随时可能到来,与其好高骛远,以期通宗通教,或广摄诸宗,圆修诸门,倒不如发愿求生西方。待到花开见佛,悟证无生,再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则一切宏法大愿皆得圆满,一切度生大行皆得自在,何幸如之!(《净土》2024.3)
来源:履端开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