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推进体育专业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 “五新”书院制改革

B站影视 2025-01-08 15:20 3

摘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部署,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书院制作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场域,已在全国百余所高校展开实践,发展势头迅猛,覆盖专业广泛,但体育专业尚极少涉及。坚持一体推进体育专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部署,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书院制作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场域,已在全国百余所高校展开实践,发展势头迅猛,覆盖专业广泛,但体育专业尚极少涉及。坚持一体推进体育专业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书院制改革,应从办学定位、运行机制、知识体系、育人平台、培养模式“五大方面”出发,坚持系统集成,注重整体谋划,突出“五新特色”。

构建“独具特色、优势互补”发展新格局

近些年,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布点总数持续增多,但却存在办学特色模糊、优势互补不足等问题。体育专业书院制改革,应立足“体育姓体”基本定位,坚持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结合自身特质辩证把握三者侧重点,聚焦区域特征与资源禀赋,找准特色办学方向,形成“独具特色”办学格局。例如,冰雪运动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可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以冰雪为特色的体育书院,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冰雪”线上书院,助力冰雪运动落实“南展西扩东进”战略;西部地区,可鼓励利用数字技术,强化“西部”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注重“独具特色”,也要强调“优势互补”。体育书院应着眼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深层需求,积极开展跨领域、跨区域乃至跨国别的校际交流,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组合联动,打破体育学与哲学、历史学、中医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壁垒,推动学科视野融会、专业内容融通、校际优势融合。比如,不同高校的武术特色书院与历史特色书院可跨校共建“线上书院”平台,以“武侠史”为主题,联合打造“武侠讲堂”“武侠清谈”等品牌活动,打通武侠的历史视野与当代视界、身体体验与精神体悟,助力学生更好理解“何为武侠、武侠何为”,并以信息科技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学生,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师生受邀参加2024年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构建“大师引领、朋辈互促”运行新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存在专业理解不深、科研认知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生涯规划不清等问题。体育专业书院制改革,可秉承古代书院大师主院、自由辩论、师生共育等精神,以书院为载体,以科技为赋能,以“当代大师培育未来大师”为理念,通过建立体育书院智能平台,汇聚高校名师、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学术英才、冠军团队等国内外尖端人才,形成书院制体育特色大师团队,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科技前沿、学术动态、就业培训等前瞻性与实用性知识供给,进而构建体育书院“大师引领”人才培养新机制,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夯实人才基础。例如,以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体育书院,可创建“虚拟大师工作室”,邀请国内外相关医学知名专家担任书院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组成“多导师制”,打造“体育+医学”高层次导师团队,线上线下相结合培养运动康复专业拔尖人才,推动体育领域教育科技人才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大师引领”新机制下,秉持书院自由讲学、自由探讨优良传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建设集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为一体的体育“线上书院”,打造本硕博贯通、校内外融通、国内外联通的书院运行机制,以直播、论坛等方式增进朋辈间“点对点”“面对面”互动,实现朋辈教育“零距离”。比如,在办学空间与教学资源不足的院校,可通过建立“线上书院社区”,以“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组织开展“云健身”“云赛事”等线上体育活动,为学生互动交流营造良好场域。通过线上线下学生社区,构建“朋辈互促”新圈层,培养更具家国情怀、世界视野、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人生境界的体育专业人才。

构建“通专并重、交叉融合”知识新体系

体育学科的日益精细化发展,造成了学科间相互分割与固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体育专业书院制改革,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专业发展要求、学生成长诉求,以课程体系更新,推动知识体系创新,实现人才培养革新,服务和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体育专业可建设线上书院,整合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院校通识课程资源,由书院进行统筹设计、系统开发,“通专并重、中西并蓄”,形成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可切实支撑体育专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多学科模块式课程体系,以通识课程学习深化专业课程理解,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打牢学术基础、锤炼创新思维。

课程体系坚持“通专并重、中西并蓄”的核心,在于“数智赋能、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数智赋能”价值,才能更好探索“体育+”多学科汇聚路径,推进“体育”的跨学科知识融会,实现与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理念相适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具有“超学科”性质的体育“交叉融合”知识体系构建。这种体育知识体系更具前瞻性和动态性,也就能更好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求,更好推动体育专业与其相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契合,从而不断强化体育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和针对性,更好回应学生成长诉求。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师生在2024年“一带一路”健身气功民心通大讲堂开幕式中演出

构建“住学一体、多方联动”育人新平台

当前,高校体育专业仍存在重教学轻生活、重课堂轻实践、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亟需全面深化改革。体育专业书院制改革,应以数字化教育理念为引领,依托社区化、交互性、共享式书院平台,统筹线上线下育人资源,打造集思政教育、师生交流、运动训练、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育人新场域,助力学生在思想道德、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科研思维等方面全方位成长,实现以平台育人才,以人才促科技,以科技助教育的良性循环。例如,各院校体育专业可立足院校实际,整合学生宿舍、教室、体育馆、办公室等校内空间,结合“线上书院”虚拟空间,联合科技公司、科研机构、实践基地等校外空间,形成“住学一体、研用贯通”的全新体育书院社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密切联动,更好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多元成长需要。

充分发挥“住学一体”功用,还需强化“多方联动”支撑。以体育专业书院为平台,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拔尖创新人才为引领,推进校校联动、校社联动、校企联动、校媒联动,整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各类育人资源,形成“多方联动”育人新平台,更好发挥体育书院“一体多元”职能,更好开展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攻关、有组织社会服务、有组织运动训练,更好推进赛教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例如,体育书院可与科研机构、创新企业、新闻媒体、专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政府相关部门、国际相关组织联动,共建课程、共塑平台、共育人才,构筑起宽领域、多维度、全链条的“教学训赛、创研转用”体育书院育人场域,保证体育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需求无缝衔接、互为支撑。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学生舞龙舞狮表演

构建“一院一策、一人一案”培养新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专业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办学定位趋同化、考评体系单一化、人才培养同质化等倾向,不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体育专业书院制改革,应立足学校特色和自身优势,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不同维度,确立人才培养重点方向,确定支撑国家战略重点面向,从而形成“一院一策”办学气象。比如,综合类高校体育书院可重点聚焦所在学校王牌专业,推进体育专业与王牌专业的交叉融合,通过“体育+”和“+体育”的深入互动,实现二者在教育科技人才多维度的互促共赢。

“一院一策”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人一案”,这是对“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的一体化深入推进,需要深刻坚持“以生为本”,深层把握不同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及其价值取向、事业方向、人生走向,以足够丰富、多元、精细的模块化知识供给,足够灵活、适切、高效的机制性多方联动,为学生量身定做成才方案,通过大师引领、小班教学、个性指导、朋辈互促、精准服务,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激发不同学生探索的“自主性”,充分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愿景”,让不同学生的内在生命力量得到全面唤醒与激发、深度滋养与支持、有效引导与成全,进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让自己成为自己”。

作者简介:

李守培: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体育非遗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副会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秘书长,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

陈思凡: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潘天明: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