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人民日报》关注山东青岛课间活动改革

B站影视 2025-01-08 08:54 3

摘要: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力哪里来?》的文章,聚焦地方中小学校课间安排优化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其中特别提到了青岛市的经验做法。如何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一起来看——

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力哪里来?》的文章,聚焦地方中小学校课间安排优化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其中特别提到了青岛市的经验做法。如何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一起来看——

各方多些理解和支持

让课间充满欢声笑语

山东青岛永平路小学学生家长刘龙龙:我至今记得童年的欢乐课间,小时候总感觉课间很长,能玩很多游戏:用树枝画格子玩“跳房子”游戏,用身边简单的材料自制毽子,三五个人一组轮流跳皮筋……放学后,小伙伴们找片空地继续玩,一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被爸爸妈妈喊回家。

“静悄悄的课间”,在我的认知里难以想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现在一些学校有不少高楼层,孩子活动空间小,磕碰一下,谁家都担心。但不能因噎废食,要求孩子除了喝水、上厕所,减少下楼。打破“静悄悄的课间”,需要各方多些理解和支持,让孩子释放天性、课间充满欢声笑语。

学校实行课间15分钟后,孩子回家会经常说起课间活动,与同学玩得很开心。前不久,学校编写了一套口袋书,介绍了丢手绢、编花篮、老鹰捉小鸡、坐轿子等传统游戏。孩子说,这些游戏很新奇,但有些传统游戏时间短、运动量小,玩得不尽兴。我就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老师。最近,学校打算发动师生、邀请家长,创编与学生联系密切、安全简单的体育游戏。

青岛李沧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王晓光:学生就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在操场上奔跑跳跃,在阳光下快乐成长,在跑跳玩闹中缓解疲劳、释放压力、提升体质。我们一直在体育课上找突破,但如何利用校内资源、挖潜时间和空间成了困扰大家的问题。

教体局与学校探讨论证、征集意见,看看哪些时间、空间、资源可以整合利用。因校情各不相同,为避免“一刀切”,先选了4所小学进行延长课间时长的试点,在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磨合,然后逐步推广至全区小学。

我们鼓励各校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创新课间活动形式,将传统的广播操、跳绳、踢毽子、跳皮筋与音乐、舞蹈、武术结合,并将体质监测融入日常活动。过程中,还有意外收获:老师们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不仅拉近了师生关系,也让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亲密,提升了教学质量。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给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广包括乒、羽、篮、足、排等多个项目的“奔跑吧少年”系列活动。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把全区开展的校外健步行等活动与学校课程结合,开发新颖有趣的“行走课堂”,让学生感受运动和学习的乐趣。对于家长呼声较高的亲子篮球嘉年华、梦想社团、户外拉练等趣味活动,要持续创新,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动起来。

老师从课间的管理者向参与者

和设计者转变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张文超:2024年秋季学期刚开学,我与五年级几位同学一起吃午餐,聊起课间活动。“不知道如何平衡学习和玩耍”“下课前几分钟,大家就跃跃欲试冲向操场,担心抢不到乒乓球台”……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我的内心却五味杂陈。

我们学校小学与中学错峰上下课,课间同一时段有2000人左右,让孩子们有的玩、玩得好是当务之急。为此,我带领团队转周边、串楼层,不放过犄角旮旯,开辟了6块活动区域,添置了12张乒乓球台、9块羽毛球场地,以及单杠、攀爬设施。看到体育角、艺术角、阅读角的设计图,学生很兴奋,踊跃提出更好的创意。

在我的办公室,透过窗户就能看到楼下活动场地。看见孩子们说说笑笑、玩玩闹闹,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接下来,学校将开辟更多活动微空间,增设相关课程、社团,让学生全面快乐成长。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之所以延长中小学课间,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校园活动空间相对局促,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足,家长和社会对此关注度很高。更深层次看,课间微改革的背后是希望总体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精力集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放松,学习应当有张有弛。特别是幼小衔接阶段的同学,几十分钟认认真真听讲,很不容易。课间一定要让同学们“闹”起来,大声表达、大声说话。如果长时间坐在室内、缺乏运动,“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问题就可能出现了。

课间课堂调整,是系统性的。推行课间15分钟的头一个月,老师们很受触动。我们有一句推广语:让老师从课间的管理者转变成课间的参与者和设计者。老师对教育的认识要提高站位,不是某门学科讲痛快、讲密集就好,要着眼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所以,老师有责任在自己的课上留出余量,为孩子提供良好成长的空间。

课间微改革也与教育评价有关。不能唯分数,要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目前,我们正在调研如何优化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和考核指标,在校内为学生创设健康的成长生态。下一步,还将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其中,美育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必不可少。

社会支撑不缺位,在设施、

人员等方面下功夫

浙江湖州德清县舞阳街道玉屏社区工作人员盛浙晨:我们社区的“小孩哥”“小孩姐”比较多,18岁以下青少年占常住人口的40%。但是,社区开展青少年活动往往缺设施、缺专业人员,吸引力有待提高。

我们详细摸排了辖区的有效资源,发挥街道成人教育学校等联建单位的专业优势,为小区里的青少年开展体育服务。社区也在运动场一侧设置共享器材区,有皮球、毽子、跳绳等运动器材,受到家长好评。此外,我们还引入第三方建设并运营运动场馆,为12岁以下青少年提供体能训练服务,开展体育公益服务、户外研学活动。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仍面临问题。比如,资源利用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不同主体间的合作渠道不够畅通;专职专业人员缺乏,社区干部在应对亲子矛盾、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上缺乏有效经验。

放学后,如何让孩子们依然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可探索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方式,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协同育人。建议借助各类场馆资源,构建课程和实践基地,以亲子、师生共同参与等方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劳动、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体验中成长成才。

湖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蒋立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打破学校围墙,让家校社同频共振。

现实中,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都不一样。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关注较少,与学校配合度较低。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科学习和考试成绩过度关注,乐见孩子在课间刷题、学习。近年来在调研时,我们欣喜地看到部分学校已经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做了新的尝试。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为调动家长积极性,湖师附小教育集团等学校召开体育主题的家长会,开展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拼搏、一起欢笑,在运动中增进亲子关系,见证孩子的成长。

当前,不少地方正探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以学校为圆心、区域为主体、资源为纽带,推进五育并举。在练市镇,练市小学引入地方特色文化练市船拳,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与周围社区共享。引进专业教练,与本校教师优势互补。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类社团活动,让学生享有自由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但是,部分学校仍有困难:运动、艺术、劳动等方面师资不足、场地缺乏;对教育的评价聚焦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等方面,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等等。

全面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学校要当协同育人的破局者,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执行、协调、转化上进一步发力,让五育并举走出校园,激活教联体生命力。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