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阮碧波

B站影视 2025-01-08 04:44 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突出优势。文化自信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值得深入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突出优势。文化自信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值得深入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文化自信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还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无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远大志向……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可以滋养当代青年的精神,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在思政教育中塑造健全人格。

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树立终生奋斗的理念。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预备队、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需要树立终生奋斗目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则要在学生处于成长期时,及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综合人才。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既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亦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逐渐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再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面对众声喧哗的信息世界,部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所削弱,容易被网络舆论和外来思潮带偏,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论语》等内涵丰富的典籍,其中有着大量倡导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名言。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借助古人的智慧给自己的人生和行为开启“导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以“教”启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结合新时代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并保证融入水平和育人质量。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供给,如挖掘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经典文本案例、图像图片、音频视频、历史遗存等,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资源保障;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挖掘与课程内容有紧密内在联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积极探索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品牌化的思政“金课”;运用多媒体、情景模拟等现代教学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得以生动直观呈现;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测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水平,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征、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讲好诸子百家、民族英雄、科技巨匠等历史人物故事,以“人”之故事励志育德;要善于挖掘“典”中蕴含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道德规范、哲学思想、审美价值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要善于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挖掘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史”之精要,以史增信,立德树人。

以“悟”润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外实践活动。高校要转变思路,从课程思政走向实践思政,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化体验和参观活动中“悟情明理”。一方面,高校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活动载体,依托文化育人新阵地,精心策划组织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譬如,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让青年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境课堂”中重温历史,感受历史沉淀,增强文化底蕴,涵养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举办文艺活动,设计古琴雅韵、古风舞蹈、诗词吟唱、茶艺展示、昆曲表演、古赋朗诵、悠扬笛曲等环节,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品味文化魅力;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大赛,开展拓印、书法、脸谱、茶艺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另一方面,高校要围绕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思政特色实践课堂为契机,挖掘并升华思政实践课程的核心要义、内涵精神,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网”育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建设。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带来许多新的可能性。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优质的文化育人实践平台,逐渐形成平台覆盖广泛、内容供给丰富、队伍建设有序、建设成效显著的网络思政体系。首先,高校可以巧妙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度。例如,重阳节可以开展书信故事、照片视频、手绘海报等征集展示活动,营造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国庆节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摄影大赛或微课大赛,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其次,高校要构建融合传播矩阵,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置“辅导员说”“青年说”等评论专区,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推文,引导学生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文化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材料。再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深刻价值进行新时代诠释。譬如,以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压力时保持心态的平和与自然等。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播,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质效的有效提升,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值得思政教育领域一线工作者、学术人员等深入探究。

〔作者:阮碧波,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

《青海日报》(2025年01月08日 第7版:理论特刊)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