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几天时间,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钻出一个个绿色的小脑袋。”信阳市胜利路学校二(8)班的丁艺轩,完成学校的实践作业《种子——生命的开始》后,写下难忘记忆。
“经过几天时间,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钻出一个个绿色的小脑袋。”信阳市胜利路学校二(8)班的丁艺轩,完成学校的实践作业《种子——生命的开始》后,写下难忘记忆。
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自然探索之“趣”玩植物》,刚刚荣获河南省教育厅评选的河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案例一等奖。
“这本校本课程,目的即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胜利路学校校长吴黎霞介绍课程编写初衷。
“通过观察植物种子、叶片、花朵等器官,培养提升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植物种植养护,制作种子相框、植物标本等,提升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该课程策划编辑河南科技出版社牟斌介绍课程培养的技能目标。
“目前,《自然探索之‘趣’玩植物》正在试讲阶段,师生反馈普遍良好。”胜利路学校副校长、该课程主编闵琳表示。
《自然探索之“趣”玩植物》是怎么编写出来的?都包含了哪些精彩内容?学生们反馈如何?
胜利路学校的老师领着孩子走进植物园认识植物
学生们展示找到的不同树叶
给学生上个课,从认识一粒种子到学做拓染帆布袋
为什么要给校本课程起名《自然探索之“趣”玩植物》?
胜利路学校校长吴黎霞解释,在探索校本课程建设时,他们认识到植物对学生具有天然吸引力,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城镇,对植物认识有限。学校着手设计课程时,尤其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希望通过走进自然认识植物,激发兴趣。
课程内容又是怎样在“趣”字上下功夫的?
“主要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新。”胜利路学校副校长闵琳介绍。内容上,从一粒种子到种植,再到制作植物标本和敲拓染帆布袋,再到制作艾草花环和香囊;课程的表现形式则采用动画和视频演示、趣味测试、实验观察、自然创作等多种教学方式。
“确实,孩子们上课的兴致提升不少。”付宗丽老师回忆,2024年9月,她带学生进行植物拓染。课桌上,摆满各种植物叶片、花瓣以及工具。讲完植物拓染的历史和发展,又示范制作流程和技巧,学生们听完纷纷挑出喜欢的叶片和花瓣,开始设计并制作拓染作品。有的孩子在小手帕上绘制了的图案,有的则在布袋上留下了独特印记。“学生们的那股专注劲儿,着实让我感动。”付宗丽老师说。
设计编写这样一本校本课程,有没有遇到难题?又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制作的敲拓染布袋
出版社助力,学校编写专业校本课程
“困难有多方面,都一一克服了。”吴黎霞校长说,首先是克服学校场地的限制,为拓展实践场地,一方面,腾挪校内空地建立小农场,供学生种植和观察植物,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家庭资源种植并观察;同时,还联合浉河区研学基地楼畈村,提供专业设备和场地。
其次,在课程设计时,对如何确保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于是在河南科技出版社专业力量的助力下,引入游戏、实验、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自然,探究式学习。最后是师资力量的整体提升,为匹配好课程落地,老师们进行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并请教了专业人员。
“尤其是河南科技出版社的助力,让课程更具专业价值。”吴黎霞校长介绍。在编写过程中,河南科技出版社建议明确课程目标,既要包括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础知识;也要包括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并且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网络、实地考察等,来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出版社强调,课程实践的重要性,建议设计一些动手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植物知识。
“学校同时也组建了专业编写团队。”吴黎霞校长说,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学校设计了多模块内容,包括植物的种子、植物的种植、欣赏植物之美以及如何保留植物之美等。“每个模块都包含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拓展阅读三个部分。”
“在教材初稿完成后,我们选择了部分班级进行试教,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对教材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吴黎霞校长说,对于校本课程的成稿打磨,他们下足了功夫。
这本校本课程到底怎么样?学生们感受如何呢?
《自然探索之“趣”玩植物》封面
学生跨出教室,发现真实课本里的世界
“对于户外的实践课,孩子们尤其喜欢。”校本课程编辑之一的余羽燕老师说,2024年12月1日,她带领二(8)班学生到羊山森林植物园,将课堂搬进大自然。
“那天,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宛如时间的碎片,静静诉说着成长的故事。”杨子鸥同学发现了水杉,她拿着水杉叶子蹦着跳着告诉余羽燕,“余老师,看!银杏水杉活化石,《树之歌》里的水杉我找到啦!”王宇乐同学拿着各种颜色的树叶,皱着眉头问,“余老师,为什么树叶的颜色各种各样?”来到荷塘边,看着枯萎的荷叶,同学们不约而同吟诵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看着同学们忙碌探索,兴奋得如同园里一只快乐的小鸟,余羽燕老师感慨作为老师的快乐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元宝枫的种子,它像一个个倒放的元宝,形状呈扁平状,表面光滑,颜色为浅棕色,在光线下,种子表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光泽。我把这颗种子带回家,和其他种子一起做成了一幅‘五谷丰登’种子画。”胜利路学校二(8)班学生王宇乐,在日记里记录老师带领他们到植物园认识种子的细节。
王宇乐的种子画
“《自然探索之‘趣’玩植物》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将课堂延伸到户外和自然环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校本课程副主编刘燕芳表示。
“接下来,我们还要持续优化课程内容,确保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未来规划,吴黎霞校长表示,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出版社、研学基地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丰富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同时,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交流,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课程执行力,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绿健”校本课程。另外,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引导每个学生利用劳动实践课或课余时间,就近就便种植一种本土花草、果蔬、中草药或农作物等作为自己喜爱的‘绿宠’,全过程参与选种、育苗、养护、收获、烹饪、深加工等各环节,其间融入思政、生物、科学、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等多学科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落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求……使学生跳出书本走进实践……再回归书本,达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2023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在“活动理念”里这样明确。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杨军强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