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和粒在场中统一

B站影视 2025-01-06 00:14 2

摘要:但物质的量和各种性质依然存在,抽象方法无法“消灭”量与质的存在,

一、波和粒的不可统一

波和粒是光子的两种物质存在方式,

光有时是波物质存在,有时是粒物质存在;

光子同时以波和粒的物质形式存在时,称为“波和粒”的统一。

在直线运动逻辑中,物质(体)是“1维运动,0维存在”的:

把具体物质、真实物质、三维物质抽象成“质点”,

质点在直线上的运动方式等于“速度”与“时间”的结合,

8πCT或2πVT就是质点物质的1维运动方式;

无π的CT或VT方式是质点的“直线”或“放射线”运动方式,

有π的8πCT或2πVT方式是质点的“曲线”运动方式,

圆线、椭圆线、抛物线、双曲线、螺旋线、三角函数震荡线等统称为曲线;

质点的直线运动方式逻辑就是直线运动方式与曲线运动方式的综合存在,

统一称为“直线运动”。

质点物质虽然被抽象成了“无空间”的物质存在,

但物质的量和各种性质依然存在,抽象方法无法“消灭”量与质的存在,

当物质的量用H或用它的细分量——E或M来表达时,

物质的性质是“依附”在物质的量上存在的,

H、E、M不仅是数量,也包含各种物质性质;

质点物质在直线上运动后,在直线的0维点R上存在,

准确地说,质点运动一个T时间后,在距离出发点O等于CT的那个R“点”上存在,

用图例来表达:

O→R是质点的运动模型,

VT是质点的运动方式,

O是质点物质的“出发点”,R是质点运动后的“存在点”,

R的空间“位置点”是由质点的运动方式决定的:R=VT;

R是质点物质的空间位置点,

R虽然是个“数字”,但它不代表空间的大小,而是空间“顺序”的指示,

R的空间点大小恰恰是R的“导数”,这个点根本“无大小”:

d(R)=d(VT)=(VT)^0=1;

或d(R)=2πd(VT)=2π(VT)^0=2π。

在直线R=VT上,每个空间点的“大小”都不变,都等于1;

在曲线R=2πVT上,每个空间点的“大小”都不变,都等于2π。

1和2π,都是空间常数,不代表空间大小,只代表空间顺序和位置。

质点物质在1维空间上的“存在方式”为:

H/d(R)或(E+M)/d(R),

因为R是1维的,d(R)是个常量,所以,H在直线上的数量和性质都不变;

把1个物质(体)从北京送到成都,物质(体)的量与质都不会有变化,

而且,H不会在O点与R点同时存在,要么O,要么R;物质存在具有唯一性。

物质(体)在1维空间的运动方式是:O→R,R=VT的直线运动方式;

物质(体)在1维空间的存在方式是:g=H/d(R),是0维空间上的唯一存在。

物质(体)在1维空间的运动存在方式合称为:1维运动,0维存在;

这就是物质在直线上的运动存在逻辑

在直线逻辑中,光子的波和粒,没有统一。

由于直线运动上的存在是唯一的,

光波运动后一定还是“光波”,

光粒运动后一定还是“光粒”;

光子在O点时是“光粒”,运动到R点时,不可能是“光粒和光波”的同时存在,

因为它违反直线上的“唯一性”存在原则;

光子在O点时是“光波”,运动到R点时,不可能是“光波和光粒”的同时存在,

因为它违反直线上的“唯一性”存在原则。

这就是:光到底是“波”或是“粒”?各派物理学家四百年来都争论不休的问题。

光波是能量物质存在方式,光粒是质量物质存在方式。

波派发现,光子在某个空间中存在,能量是连续的,能量是不可分割的;光是波存在。在能量连续的空间里,不同空间点、不同位置的能量具有“整体性”,“内禀性全同”,不同空间点上的能量是相互“量子纠缠”的;

粒派发现,光子在某个空间中,光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光子的间隔最小都是普朗克时间的“倍数”,光子在空间上是“独立”存在的,是可以量子化的;光子的能量是分散的,能量是可以分割的;在不连续的空间里,不同空间点、不同位置的能量是独立存在的,没有“整体性”,“内禀性也不全同”,光是粒子的,没有“量子纠缠”。

总之,在物理学家看来,光子的波和粒是“水火不容”是“冰炭不同器”的。

爱因斯坦在物质的质能转化过程中观察到了波和粒具有统一的逻辑可能性:

光波是能量存在,光粒是质量存在。

能量和质量的相互转化,可以统一在“物质”中,

波与粒也应该统一在某个“逻辑”中,

光子就是这个逻辑存在,

所以,光子是“波粒二相”统一的。

这个逻辑思想,再加上爱因斯坦的“权威”作用,

光子是“波粒二相”的统一逻辑,逐渐被各派物理学家所承认。

但是,光子的波粒二相统一,只有逻辑支持,没有事实证明,也没有得到实验验证,

光子波粒二相统一的说法,在许多物理学爱好者那里是“口服心不服”的,

必须找到波粒统一的事实证据和实验证据,才会有最终的说服力。

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全部物理学家都坚决认为:

光子是直线传播的,除了直线传播方式,光子没有别的运动方式!

尼尔斯·玻尔在100多年前就发现了类光子的电子是“抹开”运动的,

就是因为直线传播理论的“威慑”,才把他的想法消灭在了“摇篮”里。

在直线逻辑里,光子没有波和粒的统一,这也是爱因斯坦们自己证明的,

可他同时又用“权威”说,波和粒可以统一在直线运动的光子里,

这是典型的“人格分裂”!

不用推理,只有跳出直线传播逻辑,在别的空间逻辑里,才有波和粒的统一。

二、波和粒的内在统一

光子只有在3维运动2维存在的方式中才有统一:

光子的“自然”运动现象:

是光阴似箭的“四面八方”的射线存在;

是转瞬即逝的“金光闪闪”的球面存在。

光子的这种自然运动现象包含多种逻辑:

一是“多光源”“多光子”“同时”运动构成的现象;

二是“多光源”“多光子”“序时”运动构成的现象;

三是“多光源”“单光子”“同时”运动构成的现象;

四是“多光源”“单光子”“序时”运动构成的现象;

五是“单光源”“多光子”“同时”运动构成的现象;

六是“单光源”“多光子”“序时”运动构成的现象;

七是“单光源”“单光子”“同时”运动构成的现象;

八是“单光源”“单光子”“序时”运动构成的现象。

泡利不相容原理,证明了一、三、五、七的逻辑是假的;

我在《原动本质论》中解析了二、四、六的逻辑也是不成立的;

唯一成立的逻辑是:单光源辐射的单光子序时运动是可以造成光线向四面八方传播并以金光闪闪的球面方式存在的光子自然运动现象。

光子在O点是“粒”存在的,空间维度n=0;

光子开始按光速(C)运动时,光子被“抹开”形成“无限”条“O→R”射线,以不同的“立体角”向四面八方传播;

在每条“O→R”射线上光点R的运动方式是R=CT,光点R是“直线传播”的;

将每条立体角不等的O→R射线“集合”,光点R的运动方式是:

它被称为光子的“三维球状传播方式”;

所以的光点R在运动一个时间T后,在R构成的一个“球面”上存在:

它被称为光子的“二维球面存在”。

这就是单光源单光子在自然三维空间的运动逻辑:3维运动2维存在

光子的存在方式是运动方式的“导数”,光子的运动方式是存在方式的“积分”

导数:d((4π/3)·(CT)^3)=4π(CT)^2;

积分:=(4π/3)·(CT)^3。

如果光子除了CT的直线运动和0维存在方式外,还有3维运动2维存在的方式,

而且这种3维运动2维存在的方式又被物理实验所证实,

那么下面的逻辑就可以展开了:

光子在O点是粒存在,光子在三维自然空间中是球状传播的;

在一个T时间内,1个光子在T点上是刻时间的“闪现”,在CT线上的每个点上都存在过,最后在R点上“静止”存在;

在同一时刻观测,在CT半径上,存在单光源不同时刻诞生的多个光子存在,光子之间是以大于普朗克时间的间隔存在的,这是泡利证明的;

光子在CT半径上是独立存在的,能量是分散的是可以分割的,是可以量子化的;光子在CT半径上仍然是存在,存在依然具有唯一性,每个光粒子的能量是不变的,能量是守恒的。

光子在运动一个T时间后,所有的光点R都集中在一个S球面上静止存在,S球面是由“无限”个R构成的,“有限”个R不能构造一个“完整”的S球面出来:

在夜空中观察一个遥远的星球,只要中间没有阻挡物,观察者在1个等距的位置上移动,可以在任意立体角上观察到星球的“明亮”,它证明这个星球辐射的光子,真实存在一个完整的S球面;如果是多人在这个S球面上“同时”观测,而星球仍然是明亮的,S球面的真实性存在就多了一个证据支持;

那个星球可能就是“多光源”的,多人在S面上观测到的明亮应该是那个星球“同时刻”诞生的光子造成的;不管它有“多少”个光源,同时刻诞生的光子总是“有限”的,不可以是“无限”的,当它与观测者的距离CT变得无限大时,有限的光子数一定会在S面上留下“黑洞”,俗称“麻子点”。

物理学家自己观测后都说“麻子点”不存在;

它说明:多光源多光子的有限性不能构造出一个真实自然存在的S球面出来;

只有单光源单光子“抹开”运动,才有R的无限性存在,

逻辑支持光子“3维球状”运动方式的真实存在。

光子的3维球状运动是真实的,它的存在方式必定是2维的:

在多维的宇宙空间里,物质都是多维运动的,

宇宙的真实运动方式并不像“幼稚园”中的人类见到的那样,

物质只在“O→R”射线上直线运动。

宇宙物质的运动存在的真实规律就是:

在多维空间中运动,在次维空间上存在;

运动是存在的积分,存在是运动的导数。

光子3维运动后在2维空间上存在,光子在S球面上R点是连续存在的,光子的能量是连续不可分割的;这种不可分割性是由R点的“无限”存在性决定的;光子在S面上的存在是“波”存在,频率和波长共同决定波能量的大小,E=f·λ。

把S球面看作一个整体,不管S球面如何变化,半径上的每个S球面上“承载”的光子能量H始终是不变的,是守恒的,这是光子“粒”存在的直接证据;

但光子在S球面内的能量是连续的,是不可分割的,在S球面的R点上,光子的能量与光子传播距离平方成反比;这是光子“波”存在的直接证据。

距离平方反比规律“反证”了光子的直线传播理论是错误的:

在直线传播方式中,光子运动存在的规律是:g=H/d(CT)。

d(CT)是含有光子运动方式的存在方式,d(CT)是0维空间,

在哲学逻辑里,d(CT)最终应该等于0,在物理逻辑中,d(CT)=1,

意义就是:光子在直线上运动,不管在哪个空间点上存在,能量H都是不变的。

g=H/d(CT)=H/1=H。

这也是质点物质运动的存在规律,

这个规律规定“死了”:质点运动后只能在“一个点”上存在,称为“唯一性”,质点运动后数量和性质都不发生变化,称为“不变性”。

但光子运动后的存在规律完全不符合g=H/d(CT)的规律,

符合它的规律只有:

g=H/d((4π/3)·(CT)^3)=H/4π(CT)^2。

在这个规律中,光子的总能量H在每个S上都是不变的,都是守恒的;

在S的R点上或观察“O→R”射线的顶点时,出现了能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自然规律。

光子不是1维运动0维存在的,而是3维运动2维存在的。

g=H/d((4π/3)·(CT)^3)就是“物质场”,

光子的“波粒”二相性在场中是统一的,粒在场的半径上存在,波在场的面上存在,物质场是统一的,波和粒的统一就获得了证明。

三、波与粒统一的实验证明

我们在爱因斯坦的基础上又找到了一些证明光子波粒统一的证据,

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物理实验证明。

物理实验证明这个任务说到底,应该是物理学家去完成,我一个退休人员根本就没有做这种高级别实验的条件和能力。

好在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那里就有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单光子源(2016年发明并公布),大家请他帮忙做好下列两个实验,

就可以得到光子波粒是否统一的实验证据。

第一个实验:

利用潘院士的单光子源,把激发光的时间控制在1个或n个普朗克时间内,确保光源体只辐射1个光子出来,单光源单光子就存在了;

制作光子的1维传播空间环境,在光子运动时,只留下一条“线空间”环境;

将光源体置于“线空间”的中间O点上,在“线空间”的两端安装光接收器;

激发1个光子出来,

如果只有1端器接收到光子,证明光子传播是“O→R”或“P←O”方式的,

实验证明:光子是直线传播的,是唯一存在的;

如果2端器都能同时接收到光子,证明光子传播是“P←O→R”方式的,

实验证明:光子是“抹开”直线传播的,是二维存在的;

第二个实验:

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只把实验环境改造为“内壁”有无数光接收器、半径为30米封闭的圆球实验体就行了,在球的中心O点上安装光源体;

激发1个光子出来,

如果圆球内壁上的光接收器只有1个接收到光子的能量,证明传播是“O→R”方式的;

实验证明:光子是直线传播的,是唯一存在的;

如果内壁接收器都能接收到光子的能量,证明传播是“(4π/3)·(CT)^3”方式的;

实验证明:光子是球状传播的,是多维存在的;

如果内壁全部接收器是在“同一”时间接收到光子的能量的,

实验证明:光子是3维传播2维存在的。

大家猜一猜,实验结果会是什么?

来源:嘉陵江卧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