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本贞,1933年生于惠民县。他是一个仅上过几年学的农民,从学徒工做起,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他把一家不出名的小厂培育成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之一,企业连续15年雄踞全国活塞行业之首,被称为“亚洲一虎”。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扫地也要扫出个全国冠军来!”说这句话的人,是“中国活塞大王”杨本贞,他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传奇人物。
而韩克顺著写的《渤海扬帆——杨本贞和渤海活塞集团记略》抓住了这一传奇性,该书详细解读杨本贞传奇背后的智慧、方法,获得了山东省报告文学奖。
杨本贞,1933年生于惠民县。他是一个仅上过几年学的农民,从学徒工做起,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他把一家不出名的小厂培育成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之一,企业连续15年雄踞全国活塞行业之首,被称为“亚洲一虎”。
即便杨本贞与作者韩克顺是多年好友,但韩克顺写成此书,也是经历了半年采访、半年写作的历程。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史、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看,还是从报告文学、新闻写作的层面看,《渤海扬帆——杨本贞和渤海活塞集团记略》一书都具有经典性。
滨州为何出了一个杨本贞?杨本贞究竟奇在何处?典型人物该怎么写?看过本书,相信会对很多读者有一定的启发。
杨本贞之谜:一个能人、强人、奇人、怪人的多彩面相
典型人物都是复杂多面、立体多元、色彩丰富的。那么,报告文学该如何找到切入点,让典型人物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
在《渤海扬帆》一书中,韩克顺首先抓住杨本贞的传奇性,表明人物的10个性格特质。第一章题为“杨本贞之谜”,韩克顺写道:“杨本贞何许人也?他是一个黄河三角洲上土生土长的汉子,一米八的个头、五大三粗、膀宽腰圆、粗眉大眼、宽额阔耳,标准的山东大汉。别人说他是个‘谜’,他自己说他是个‘稀有动物’。”
他是一个“能”人——文革后期,北镇活塞厂副厂长杨本贞想搞好生产,但面临很多困难。厂长没有权力增加人手,定新制度会被批为“封资修”,单靠工人觉悟又不行,怎么办?经过分析,杨本贞发现,只能在生产工具、工艺上下功夫。随后,借助“大会战”,他取得了第一次成功。1976年10月,全国活塞行业“铸造机械化现场会”在北镇活塞厂召开。待改革春风吹来,杨本贞带着北镇活塞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是一个“强”人——父亲借钱送他进学堂,露着脚指头上学的杨本贞从不自卑,“永远争第一”的信念从那时就埋在了他的心底。1980年,杨本贞确定了活塞厂“唯旗是夺”的企业精神。只要是荣誉,就要当第一、争先进。在北镇活塞厂,不只是生产岗、技术岗的工人,哪怕是扫地的,也要扫出个冠军来。他认为,只要每个人争当第一,全厂“夺旗”就有基础、有保证。
他是一个“奇”人——古今中外,能够树碑立传的有几人?但杨本贞让全厂的工人都上了石碑。1991年岁末,活塞厂立起了一个“无名星碑”,“无名星碑”上镌刻了1130名职工的名字,一个不漏,一字不差。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名,这感动了全厂职工,也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一则新闻。
他是一个“怪”人——一年365天,不管冷热、风雪,不管来宾是谁,只要不是正式上班时,他总是穿着拖鞋。别人问他:“不冷吗?”他笑答:“要的就是冷,唯其冷才能使人脚步加快……”别人练书法用右手,他用两只手。别人写正字,他写反字。后来,他的“反手书法”竟成了外地领导、客人喜爱的礼物。
人物矛盾的两面:既大方,又抠门,能发狠,能积善;敢想敢干,“不挪窝”
有人说,杨本贞有时很大方,有时却很抠门;有人说,杨本贞挺狠,有人说杨本贞特别善;有人说,杨本贞脾气特别犟,有人说他挺笨。
到底怎么回事?
他是一个“阔”人——企业产值大、利税高、利润大,在企业搞技术改造上,杨本贞从不吝惜开销。比如,花184万元引进一套活塞铸造设备,在当时是全国同行业第一个。自从有了先进设备,企业的产品质量直线上升,在同行中质量拔尖。再如,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他花了50多万元,把厂里百十号人送到深圳去换脑子、见世面。
他是一个“抠”人——不该花的钱,攥出汗来也不花。一度社会上刮起了一阵乱集资、乱摊派的歪风,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杨本贞在办公楼大门上写了一条醒目的标语:“来企业摊派、集资者,请勿入内!”
他是一个“狠”人——当新宿舍楼盖好后,有个外号叫“歪脖树”的职工耍赖,硬要抢占一套新房子,还放言谁叫他搬走,他就和谁拼命。杨本贞对此不妥协,当“歪脖树”开着摩托车撞向他时,杨本贞面不改色地迎了上去,“歪脖树”反倒害怕了,摩托车把一拐,溜了。最后,“歪脖树”老老实实搬离新宿舍楼,接受了厂里的惩罚。
他是一个“善”人——他视老年职工如父母,视青年职工为子女。1988年,职工魏忠英确诊血癌,医院和魏忠英的家人都选择放弃治疗,但杨本贞却不放弃。他尽一切可能去救人,向全国多家大医院求援,并照顾魏忠英的家人和子女。紧接着,他恰好从新闻联播里得知,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对此病诊治有了新进展,他力主将魏忠英送往该医院。魏忠英住院后,每天1000多元的治疗费用都由厂里承担。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得知魏忠英只是一名普通职工,杨本贞把工人当亲人时,感慨万千。
他是一个“犟”人——杨本贞敢想敢干,不到黄河心不死,他想做的事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干前人没干的事,他还总想干出个花样来,干出自己的个性来。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流行“文凭热”,释放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低学历骨干的感情,怎么办?杨本贞不搞“一刀切”,他按照上级标准执行职称评定的同时,按照企业内部标准评定“内部职称”。杨本贞说:“评定的这些‘内部职称’,社会不承认,我承认,厂里承认。在厂里,只要职工有职称,就享受相应待遇。我是活塞厂的厂长,就得做活塞厂的主,为活塞厂办事。”
他是一个“笨”人——1951年,杨本贞参加工作,在活塞厂一直干到退休。他取得这么大成绩就是不“挪窝”,实属罕见。从最开始,他就是一个不愿意当官的人,一心一意只想干具体的事。好几次,上级打算调他去机关工作,但他都没有离开活塞厂。
杨本贞反复强调说:“外国人能办的,咱们中国人也能办;山东能办的,滨州人也能办!”
综上,可以看出,本书描绘的杨本贞,善于反其道而行之、逆潮流而动。细数杨本贞身上的传奇之处,读者朋友们会发现,杨本贞真正厉害的,是他富有逆向思维、创新精神,他看似反常的言行背后,是“走出口号、进入具体”的实事求是。
1993年,杨本贞随团赴日本学习考察,他的“反手书法”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礼物。当时杨本贞没带纸笔,日本人赶紧去买纸笔,没带图章,他们马上刻图章。当时,他的发言《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深受欢迎。其受欢迎的原因,是内行人看到了他的企业管理智慧。
马克思曾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杨本贞认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论功行赏、各行其所、人尽其才,是工作取胜的主要法宝。杨本贞平时关心职工生活,他提出要“视老年职工如父母,视青年职工如子女,视人才如‘厂宝’。”这些话可能很多人都懂、都会说,但杨本贞不同的是,他总是“进入具体、落到实际”。
最初,企业组建科技攻关小组时,杨本贞发现组员大多是家庭成分不好的“黑帮子女”。面对外界质疑,他摆事实讲道理,冒着风险带领科技攻关小组苦干,最后让活塞厂的生产效率飞速提升。后来,活塞厂每年选出10名敬业模范、10名模范党员、10名优秀青年。优秀员工名利双收,每人晋升一级工资。当时,敬业模范可以住90多平方米的房子,企业免费为他们配电话机、录像机、空调机。有一个劳模,杨本贞考虑他家在农村、住单身宿舍,就奖励了他一辆拖拉机。
《渤海扬帆——杨本贞和渤海活塞集团记略》一书和杨本贞本人,给滨州这个曾经欠发达地区,带来了一种敢为人先的精气神。正如杨本贞曾多次所说:“别人能办的,咱们也能办;外国人能办的,咱们中国人也能办;山东能办的,滨州人也能办!”
本书简介:1998年,本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出版,重点讲述了杨本贞带领渤海活塞集团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曲折历程,展现了杨本贞这位企业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扬帆四海的不凡业绩。本书分为六章,分别是杨本贞之谜、新的起点、壮心似火、强身健体、一路雄风、奋进之年,附录杨本贞的论文7篇。
作者简介:韩克顺,滨州日报原副总编、高级编辑、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特写集《渤海潮》《黄河儿女》《笔耕春秋》《流光碎影》,长篇纪实文学《淄水碧血》,长篇报告文学《渤海扬帆》《巍巍崇山》,长篇小说《九品乌纱》等。近几年,出版了新书《畅游天下》《共和国同龄人》。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