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游半山绝对是兴之所至。大约几年前,看到朋友圈里文友爬望宸阁。就想,为什么不去爬爬半山。苏东坡在半山治水,白居易去过,半山是杭州城北的“靠山”,它就像一面大屏风,把杭州城北给护住了。还有就是它有两个“国字号”称呼——“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国家级森林公园”。
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我游半山绝对是兴之所至。大约几年前,看到朋友圈里文友爬望宸阁。就想,为什么不去爬爬半山。苏东坡在半山治水,白居易去过,半山是杭州城北的“靠山”,它就像一面大屏风,把杭州城北给护住了。还有就是它有两个“国字号”称呼——“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国家级森林公园”。
那么,一定要去爬了。
郁达夫写有散文《皋亭山》,皋亭山,半山曾经有的一个名字。最早记载皋亭山的是《新唐书·地理志》,后来,南宋宁宗皇帝曾御书“皋亭山”三字匾,当时为临安防守要隘,元兵至,南宋君臣在此投降。
半山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跟半山娘娘传说有关,南宋赵构南逃,正当他走投无路时,采桑女子倪氏用桑篮罩住他,并用双手扬起地上的沙土,让金兵误以为是有兵马保护康王,且山高林密路险,再也不敢追赶,让赵构逃过一劫。赵构当时答应她,等他登基后就来接她去皇宫,册封倪氏为皇妃。后来过了好些年,赵构正式即位后,听说倪娘娘已去世,便敕封她为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并于1127年在半山立庙塑像。由此,人们习惯于把皋亭山叫做“半山”,应该是基于对半山娘娘倪氏的尊敬吧。
我曾爬遍了杭州的周边的名山:云居山、孤山、吴山、北高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贵人峰等,独有半山,是第一次来爬。据说它很高,最高峰海拔为313.3米,比起海拔94米的吴山来,它算得上是西湖众山中老二级别的了。北高峰海拔314米。
打了车来到半山路南入口,我在蜿蜒迤逦中开始了爬山路,如果是从车道攀援,可能比较节省力气,但想想自己是山里人长大的,就选择最险要的直道去爬,最初的山路蜿蜒曲折,但爬着就变成了薄石板甚至土路。中间碰上两位中年人,问我这个路怎么走,我说顺着山势爬就能上去。他们两个也是外地人,因此我们就聊起来。一问是江苏人,在杭州做生意几年了。两人还是同乡。
转眼到了半山腰的翠峰阁,我在平台上望了一下,已觉半城烟火尽在脚下。又沿着螺旋形石阶再往上爬到二楼三楼上,可见蓝天下,城北郊外农田里绿油油一片,再远处,高楼与高楼相互攀比,一座座排闼开来。只听见边上的一个小孩说:“好多房子啊,杭州好大。”
下楼时,小心翼翼顺着铁制扶手探身下来,看看路边的牌子,提示望宸阁还在上面呢。
再转了几个弯,早就把那两个江苏朋友甩开了,我看到一家子三人专门选择直道往上爬,不禁佩服他们的胆识,尤其是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子,登山杖也没拿,一个劲往前奔,确实厉害!
在山脊上的登山车停靠平台,有一个销售点,有爬山者在那儿买茶叶蛋吃。边上有一棵樟树,写着佛手樟。看看那几棵樟树果然是张开枝杈,像一只佛手往上生长,确实不同寻常。
再往上迈过百十级台阶就到了望宸阁前面。
望宸阁,半山顶峰上的名楼,与雷峰塔、城隍阁并称为杭州三大高阁。外观上望去,为典型的南宋建筑法式:明三暗五。外观三层设平座,内部五层。一三五为明层,二、四为暗层。顶端为宋式宝顶。屋面是十字脊,并居中出攒尖,檐下设板隐檐。还设有宋代的格子门、栏杆、鸱吻、悬鱼等构件。看上去古色古香,气势非凡。
登上望宸阁,一楼可见江山如画,整个杭城尽在眼底,试想当年雍正、乾隆尽皆登临此地,我等草民今番等临,会作何感想。
我是沿着通下娘娘庙方向的路下行的。与当年郁达夫登山恰恰相反。当年郁达夫登临半山,是沿着半山娘娘庙方向上去的。
那是1934年,郁达夫辞了上海事业,决定到杭州看看。他与王映霞结婚后准备在杭州找一处安家地方。春天某一日,郁达夫和朋友何君坐火车到拱宸桥。沿着上塘河,穿过桑林,跨过小桥,来到皋亭山,花了两个小时。来到山脚下,喝了两碗茶,买了数十个茶叶蛋,开始爬山。郁达夫和何君当年走的路线是经半山娘娘庙至山顶,再原路返回。
我不知道当年郁达夫爬山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其实那时候沿路都是坟茔。1934年那个4月,桃花已谢。当他们爬到赵孟頫隐居的黄鹤峰,郁达夫立便立下了在杭州造屋的宏志。始有后来的“风雨茅庐”。
我不太看好这条上山路。尽管可以看到半山娘娘庙,那当年祐护康王赵构的传说还在。甚至还有桃树可看。然而,这条阴森的上山路总不能比书声朗朗的南门更加有魅力。
说到爬半山,心底也涌起一种结庐而居的想法,这一点和郁达夫倒有几分接近。画家王蒙也曾在此作画,他的名作《春山读书图》便是以此为原型创作的。郁达夫这样勾画它的房子原型:“地皮不必太大,只教有半亩之宫,一亩之隙,就可以满足。房子亦不必太讲究,只须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而我,恰恰今年已装修好房子,和他上城区的“风雨茅庐”相距又颇近。或许,有空时可以互访约茶。
我以为,爬半山,主要还是领略它的俊美,它的逶迤,那些曲曲折折的山路,就如坎坷的人生路般起伏不定,而我总要满怀希望地一路奔忙,尽管自己知道最终的结局就是找到一段回归的历程。可能不到两个小时,我便爬完了此山。
下一回不知道还会不会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