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人工智能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集大成者,自动驾驶这项颠覆性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能源战略快速落地的超级应用,也是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方向之一。它的崛起,预示着一场新的交通革命的到来。
《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赵祥模
作为人工智能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集大成者,自动驾驶这项颠覆性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能源战略快速落地的超级应用,也是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方向之一。它的崛起,预示着一场新的交通革命的到来。
人工智能革命浪潮、新能源革命浪潮、交通革命浪潮,当3股革命浪潮相汇交融,凝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力量开启人类生活新纪元,有一个人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从容自信地立于这股时代浪潮前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及其带领的长安大学科研团队。
2024年4月,由赵祥模团队主持完成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的重要创新点之一就是研发了世界首台基于虚实结合的自动驾驶汽车整车在环快速测试大型装备。它能让自动驾驶车辆在高度接近真实环境的各种虚拟交通场景中“跑”起来,从而接受全方位的“体检”和“考试”,帮助智能无人驾驶尽快实现商业化和普及。“把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和高效的云、可靠的网融合起来,构建成一个网联化的智能车路系统,加上可信的测试技术,来支撑智能无人驾驶产业的发展。”这是赵祥模团队正致力做的事。
事实上,这已经是赵祥模第四次摘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我国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的领军人物、最早一批将人工智能力量注入交通检测领域的探索者之一,无论是早年率先主持研制全系列汽车整车智能检测装备,推动我国汽车不解体检测技术的自主创新和重大变革;打破国外对我国汽车制动与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整车检测关键技术的垄断,推动我国汽车检测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立道路交通多源协同智能检测前沿方向,主持研制道路与桥梁无损检测车辆及系列装备;还是后来构建智能网联车路系统测试技术体系,为我国智能网联车路系统测试技术发展作出大量开创性贡献……这些成就无不是赵祥模立足国家和行业发展前沿,敏锐捕捉、细心布局收获的创新成果,是他和团队接连收获国家科技奖励、赢得众人赞誉和肯定的源泉基石,更是确保我国道路交通智能检测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的重要技术支撑。
当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众人看到的是光鲜和亮丽,而赵祥模反复强调的是这些成就其实是一个连贯、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取得,其实是一个集众智、聚合力,长期攻关、无私奉献的漫长积累过程;是一段不断向核心深入探索、向国际前沿攀登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旅程。
耐劳尚朴,勤学爱家——立志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1966年,赵祥模出生于重庆市大足区国梁镇——一个当时交通闭塞、贫瘠落后的地方。这个地方与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之一饶国梁的故居山水相依、田土相连。英雄的事迹在当地流传甚广,孕育出勤劳朴实、乐于奉献的一方百姓。赵祥模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他的父母虽目不识丁,却厚道能干,对生活和人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赵祥模
赵祥模从小聪明,小小年纪不仅知道帮助父母做事,且爱动脑筋,凡事有自己的主张。他还不到5岁时,村小学老师拿着本子挨家逐户去动员适龄孩子读书,小祥模主动跑去报名,老师看他虽小,却透着一股机灵劲,便高高兴兴地收下了他。父亲听说后也欣然同意,鼓励他能成为有学问的人。“人能处处能,草能处处生。”时至今日,赵祥模仍记得当初父亲的教诲。在亲身感受贫苦的不易之后,他立志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希望有朝一日能改变农村贫瘠落后的面貌。
读高中时的赵祥模,对大山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向往。通过读书看报,他敏锐地捕捉到通信电器和自动化于国于民的重要性。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相关专业。
1983年,凭借优异成绩,赵祥模如愿考入重庆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在这所底蕴深厚的国家重点高等学府,他不仅学习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还积累了信号处理、电子电路设计和无线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日后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的创新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喜欢钻研、善于思考、勤奋上进”,一入大学,赵祥模的这些优点就显露出来。除了在学习方面表现优异,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勤工助学活动。通过竞选,他成功担任所在学生宿舍楼的水电管理组长。上任伊始,他就开始琢磨如何能节水节电。通过在课余时间里仔细观察、分析同学们的用水、用电习惯和规律,他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性路径,并通过办板报、发倡议等形式来给同学们做宣传,还带着小组成员每天检查水龙头是否关闭,严防跑冒滴漏现象。一学期下来为学校节省了不少水电费。这些成功经验后来也成为当时的社会实践典型,在全校推广开来。
“任何大的成就,无不是从小事做起的。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毕业多年,赵祥模回忆起当年的那段经历,仍感念母校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这一校训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理念高度契合,至今被铭刻在他的骨子里。
1987年,未满21岁的赵祥模被分配到西安公路学院(后合并为长安大学)工作,没想到阴差阳错,成就了他与交通运输行业一生的情缘。
“秦岭苍苍,八水泱泱,古城之南,有我上庠。特色立校,誉播四方。志士弘毅路修远,贤才明德天地长……”13朝古都西安,巍巍学府长安大学创建于新中国百业待兴之时,壮大于改革浪潮迭起之际,兴盛于高等教育强国大势之中,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主体,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有显著优势的办学特色。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领军者,长安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交通科技人才。赵祥模初入校时在学校的计算中心工作,负责管理中型计算机房的中央空调,其间针对影响数据运行安全的关键问题,对恒温恒湿自动控制系统和机房自动消防系统开展研究。当时学校的条件还比较差,科研氛围不是很浓厚,为不荒废自己的专业,赵祥模专门买来仪表、烙铁等工具为校内师生修理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等,进而还组织人员办起无线电器组装、修理培训班,开展电器原理研究与维修研讨,从此拉开了他人生的科研序幕。
在长安大学,赵祥模从一名助理工程师开始,深入基层一线,先后在计算机系和信息工程学院工作。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研探索的执着,他还在长安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继续学习并获得硕、博士学位,在交通运输领域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后30余年间,他将自己所学与国家需求、行业前沿、专业特色相结合,从一名普通的基层科研人员逐渐成为引领行业前行的领军人。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耕耘三十余载硕果累累
自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以来,人类的陆地交通出行工具就由以生物动力驱动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化石能源驱动为主。现代社会,道路交通发达,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各种各样外形、功能设计的汽车层出不穷。然而,汽车行业却流行着一句俗语——“汽车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试验出来的”,足见测试在整个汽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辆汽车由成千上万个部件组成,一个新的车辆型号设计出来后,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不断改进技术,才能实现汽车的定型和批量生产。”赵祥模对汽车检测重要性的认识,其实很早源于一份数据统计,彼时的他刚毕业踏入长安大学没多久,因为受工作环境影响,他了解到:20世纪初至80年代以来,人类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达3000万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死的人数还多!这让他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
人类在享受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得承担其可能带来的危害,而这一危害该如何减少甚至避免?汽车整车质量和使用性能检测因此走入了赵祥模的视野,他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积累。
赵祥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尚处在“襁褓”之中,汽车检测技术更薄弱,检测手段基本靠“眼看、耳听、手摸”,远谈不上精准,而少有的几种检测仪器基本靠进口,我们国家的相关检测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巨大。何不通过钻研相关技术来减少汽车交通事故?何不通过自力更生,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检测之路?带着这样的信念,赵祥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长达30余年的自主创新道路。
赵祥模(前排左三)指导学生
赵祥模在国内率先组建起了一支开展汽车综合性能整车不解体检测研究的跨学科科研团队。他们深入研究了日本、美国、德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检测装备,决心在此基础上,开创属于中国自己的智能化汽车检测体系。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围绕汽车整车不解体检测技术,赵祥模和团队发起了攻关挑战,而这一战,持续了整整20年。其间,他们瞄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逐个击破,在汽车综合性能分布式网络自动测控技术,检测信号的获取、处理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检测模拟试验台架关键技术,发动机综合性能检测技术,汽车动力性与工况法排放检测技术及检测结果分析、评价与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系列创新突破。
联合国内相关企业协同攻关,赵祥模及其团队实现了从理论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到全套系列产品开发,从机械台架设计、单机仪表开发、测控系统研制到整个检测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覆盖,构建了我国汽车整车室内台架检测完整的技术体系。
二十年磨一剑终成器,赵祥模和团队先后实现了对汽车的安全性、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发动机技术状况及尾气排放等综合性能的单项和联网自动测试,形成了我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完整的技术体系,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并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最终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尽管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研究方面接连取得创新突破,赵祥模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随着研究的日渐深入,他对推进和限制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有了更敏锐的判断和深刻的理解。2000年前后,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同步向汽车制动与ABS多工况整车智能检测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
又是年复一年的埋首耕耘、系统攻关,赵祥模带领团队用15年时光,解码了一个又一个汽车制动与ABS整车不解体检测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突破。创新成果包括率先建立了汽车制动与ABS台架检测动力学模型;发明了一种基于磁粉离合器的台架式路面附着系数模拟装置,实现了多种组合工况条件下路面附着系数的动态模拟和对汽车制动与ABS整车性能的不解体检测等。他们首次研发了一种集汽车固有制动与ABS性能检测、速度表校验、轴重检测于一体的高集成度、多功能复合试验台;采用智能化分布式测控技术,研发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制动与ABS多工况自动测试分析系统;建立汽车制动与ABS故障专家知识库和检测诊断模型,研制了一种汽车制动与ABS故障诊断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解决了整车ABS性能无法实现室内台架检测这一困扰汽车检测行业多年的共性工程技术难题。成果“汽车制动与ABS多工况整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助力赵祥模和他的团队再次摘取国家科技奖励。
车和路本是一体,两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在突破汽车智能检测这一核心关键技术后,赵祥模和他所在的团队结合长安大学的学科优势想到了要把相关理念运用到道路与桥梁的智能检测上去探索新的创新路径。通过12年的系统研究,他们针对道路与桥梁智能检测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首次提出了对称式激光位移检测方法和基准传递与多传感器融合检测方法,研发了高精度、高可靠、抗干扰性强的激光位移系列传感器和多功能激光路面检测系统,实现了道路路面平整度、构造深度、车辙、磨耗、跳车、变形类病害的高速动态检测;还发明了长寿命、高亮度、低功耗多路同步配光、多路聚焦LED连续配光和频闪配光系统,解决了野外复杂光照条件下的路面与桥梁表面全天候高清成像检测难题等。成果“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沉积底蕴,厚积薄发——谱写智能网联车路创新佳话
2009年,赵祥模和他的团队成员受到一条国际新闻的启发,开始关注智慧交通的新方向——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美国兰德公司通过模型推理得出,要完全证明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应对所有可能的驾驶场景,理论上需要行驶177亿公里。按照这个推理,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要不间断地在实际道路上行驶400年才能覆盖所有可能的场景!如何高效、可靠地对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进行检测成为世界性难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自动驾驶智能汽车永远不可能大规模上路。
赵祥模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能不能利用过去在汽车综合检测技术上的积累助力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的检测?多年沉积底蕴,赵祥模及其团队在相关领域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来迎接挑战,且深入交通领域探索研究多年,他们有一个深刻的领悟:车辆、道路、通信、网络等都不应被视为孤立的个体,若将它们割裂开来,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与安全性便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十余年来,赵祥模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一个大胆的探索:将车、路、云、网的界限模糊,融合为一,以期实现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最优化。“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因此得以持续酝酿且逐步走向成熟。
——首次研发面向多模式服务的系列化车载终端及高可靠通信、高精度定位与精细化感知核心组件,全面提升我国车载系统智能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首次开发面向车-路一体化和全域交通管控的智能路侧“感-通-算”集成装备与成套技术,实现全天侯、无盲区的多尺度交通目标精准连续感知,解决了异构交通主体高可靠信息交互和协同控制难题,引领了行业技术进步;
——首次建成融合车辆在途感知信息、道路时空资源实时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交通服务云平台,平台用户规模和处理能力国际领先,从技术体系、管理手段、安全应急等全方位推动了“两客一危”“双智城市”等重大交通工程的技术革新;
——创建基于金字塔模型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可信测试体系及全栈工具链,建成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千万公里级测试场景数据集与测试场景库,研发了世界首个虚实结合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加速测试平台等,解决了智能网联车路系统有限时空域内等效加速测试难题,推动了智能网联车路系统测试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创新突破,赵祥模团队将智能车载终端及通信模组、智能路侧感知与接入装备、交通服务云平台和可信测试工具链的研发串联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实现了车路系统的全面综合感知、主动安全控制和高效协同运行。这才有了第四次摘取国家科技奖励的创新佳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交通智能检测的领域,赵祥模团队犹如这竹石一般,扎根于崎岖的岩石之中,历经三十余载风雨磨砺,依旧坚韧不拔、深耕细作。如今,这棵竹子已经枝繁叶茂,蓬勃生长,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见证了团队的不懈追求与卓越成就。
“在我国长江以南,常年生长着一种竹子叫‘毛竹’,它的生长历程十分特别,在它生命周期的最初四五年里,即使精心种植,也不过露出三四厘米的笋尖。但是,大约从第六年开始,毛竹几乎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飞快生长,只用一个半月左右就可以长到15米左右,半年时间就会长到30多米。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它是在这半年时光里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但其实,在之前的四五年中,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它把所有的努力和坚持用在了地下,才造就了这么令人惊叹的奇迹。”赵祥模喜欢毛竹,而他和他的科研团队这一路走来的科研历程也恰好跟毛竹的生长经历极为相似。每一次创新突破无不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多次创新突破其实是在根系不断向下延伸、夯实根基的基础之上,“多条枝干”不断向外延伸扩展,终长成枝繁叶茂大树的结果。
“在这近40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还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创新。从检测机械台架的设计,到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研发,再到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的搭建,以及网联化测控系统软硬件的安装布局……我们一步步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并最终取代了进口装备。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还与领域里多家企业如成都成保汽车检测有限公司、石家庄华燕汽车检测有限公司等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了汽车检测产业乃至智能网联交通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技术和装备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还通过合作企业远销海外,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引领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自始至终,赵祥模都在强调产学研多个集体的力量,“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团聚起产学研领域里多股力量,汇聚成我国智能网联交通发展的磅礴之势,大家一起奔涌向前,共启崭新未来……
用心点灯,以爱耕耘——做卓越学者,也做卓越校长
“同学们,成功是在逆境中奋斗出来的……当你们走出校园,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请学习卷柏精神,不畏艰险、越挫越勇……”“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它不在于起跑时的领先,而在于途中的坚持。”“成功没有捷径,唯有不懈努力,用实干夯实基础,用奋斗积蓄力量,用坚持筑牢根基。所有的磨砺和坎坷,只要坚持过去了,就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这些都是赵祥模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叮咛。除了是一名杰出的科研人员之外,赵祥模肩上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身份——教育者,他先后担任硕士、博士生导师,带领团队培养新人,历任长安大学副校长、西安工业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如今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身边的人都知道,赵老师(校长)是一个事无巨细的“灵魂师者”,在毕业典礼校长讲话上,在课堂上,在实验现场,在办公室……处处都留下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身影。
赵祥模(前排左三)指导团队开展自动驾驶汽车台架测试
20年前的一个深夜,长安大学一处实验室的灯光下,埋首捣鼓元件的大三学生徐志刚遇见了他的学术引路人——赵祥模老师。“同学,看你对研究很感兴趣,有兴趣加入我的科研项目吗?”赵老师的邀请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明星,照亮了徐志刚的未来。
当徐志刚来到赵祥模的实验室,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随之而来,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排列有序,计算机与传感器的连接线错综复杂却又井井有条,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让实验室充满了科技现代感。“那会儿,赵老师的实验室已经有网络化计算机测控系统了。”徐志刚笑着回忆,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赵老师对科学实验的专注和严谨。“他总是白天来得最早,晚上走得最晚。一到就是调试各种软硬件,一弄就是高度专注四五个小时。”
在实验室里,徐志刚见证了老师的身先士卒,无论是布线、贴标签,还是安装设备,老师都尽力参与其中,每一个细节都追求完美。在地沟里,他们一起检查每根网路电线,面对错综复杂的线路,老师对每根线的颜色、连接方式、作用都能做到倒背如流。每一台计算机的安装,每一次软件界面的设计,他都追求极致的精确和用户友好。从硬件电路板的制作到信号处理,从机械台架的安装到使用水平仪进行对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他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和尊重。学生稍不留神出错,他就会严厉地指出错误并督促纠正。徐志刚坦言,这让他的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但确实只要有老师参与的实验,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在学校里,赵祥模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出了名的严师。在他的团队,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做实验、赶材料是家常便饭。每一次项目从申报到执行都是一场全力以赴的战斗。徐志刚记得有一次为完成重大项目的申报,赵祥模和团队成员吃住都在交通科技大厦里,大家反复讨论方案,商讨解决问题的细则,十几天都不下楼。“我们管这种方式叫饱和式的思考,长期反复思索,灵感就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就像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的伟大理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思考的‘神来之笔’。”赵祥模还要求材料、报告的整理要一丝不苟,必须做到翔实、细致、精确,绝不允许有笔误或错字,甚至标点符号也不能有半点差池。而他也会参与其中,每页PPT要如何呈现,每一个数字要如何表达……都要经过他的严格审查和把控,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最高标准。这其实也是他的工作常态。这样高强度的持续“战斗”给很多人留下了严苛的印象。但只有他身边的学生会知道,这种严厉,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护。
在赵祥模团队,一批又一批优秀、擅打硬仗的后辈成长起来,成为行业里的中流砥柱,就像当年的大三学生徐志刚已经成长为团队里的骨干、陕西省杰出青年、交通部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而赵祥模对他们“特别叮咛和关爱”,也一直留在他们的心间。
“赵老师特别有韧性,早年项目申请和试验我们常遇到失败和难事儿,他就跟没事儿人一样第二天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他告诉我们要‘迈小步,不停步’,任何事情分阶段去完成,不要因为一时一事的失意而丧失斗志。千锤百炼之后,别人觉得难的事儿,对我们来说早已能从容面对。”“赵老师常说‘宁可做过,不可做欠’,他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用120%的努力去准备,将来可能得到的才是100%的效果。”“赵老师其实特别有仁心,他平时对工作很严苛,但对我们的照顾又很细心,任何一位团队成员遇到什么难事,不管是家里经济困难还是家人生病等,他都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并送出真切的关怀和帮助。”“赵老师对新兴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早年很多还没被关注的前沿科技,在他的坚持下我们率先布局,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赵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一句又一句真心的评价映衬出一个团队和谐的氛围。在赵祥模的带领之下,团队成员同舟共济,“肆意”地享受着共同奋斗的乐趣,而这,也是他一直想要努力营造的团队氛围。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赵祥模作为新任校长作了《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讲话,“在奉献中锤炼品格”“在奉献中提升能力”“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奉献中成就自我”——“四个奉献”是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凝练的人生精华,他将它们作为寄语传达给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希望他们此后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2014年开始担任长安大学副校长以来,虽年纪尚轻,在校长这个职务上,赵祥模已经辛勤耕耘了整10年,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大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他有自己深刻的领悟:“我觉得大学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如果到一个大学里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和底蕴厚重的文化氛围,这样的大学一定是个好大学。”多年来,为心中的理想和目标,他不管有多忙,都尽力将教育跟科研一样做到极致。他说:“最基本的是学校一定要做到校园整洁、窗明几净,我希望大学的一草一木都要参与教育,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一个空间都在育人,每一片空气都充满了学术气息,这个大学才是我理想中的大学。”
虽然经验丰富,但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校长掌印交到赵祥模手上时,他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都在唱衰建筑行业,但我坚信人类对美好人居环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国际科技前沿,做出转型调整,让传统的学科焕发新的活力”。立足定位、帷幄运筹、迅速布局,如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已经从容坚定地迈上“智能+”“绿色+”“健康+”“国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当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无论是继续带领长安大学智能交通研究团队勇立潮头,还是引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奋勇转型,赵祥模都有足够的韧劲和积淀来细心应对未来的挑战。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