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推动新时代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大学生立志高远,并提升其综合能力。这一实践引领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向,为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推动新时代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大学生立志高远,并提升其综合能力。这一实践引领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向,为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靠路径。本文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爱国意蕴出 发,深入探讨 将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爱国意蕴
科学家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在长期科研实践中的精神凝聚,蕴含爱国奉献、创新求实、淡泊名利等价值 观念,是新时代推动 国家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核心动力,彰显了科学家个人成就与国家利益 相结合的深层担当;创新精 神则驱动科学家不断突破现有知识框架,向未知领域探索;求实精神要求科学家严谨治学 、追求真理,确保科研成果的真实性与 可靠性;奉献精神则表现为科学家舍弃名利、专注研究的高尚品质,始终将国家与社会需求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协同精 神是团队 合作的关键,特别是在大科学时代,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育人精神表现为对人才培 养的重视,科学家 通过科研不断培养新生力量,推动科学家精神的传递。这些精神内涵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完整体系,为科研工作者指 明了方向, 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
科学家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交织、相辅相成。爱国主义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所在,贯穿其思想、实践的各个维度。 回顾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历程,科学家精神的塑造深受科学家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使命驱 动。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怀,使得科学 家即便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科研不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尽心竭力。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从多层面、多维度进行设计。本文将从高校的课程教学、校园文化 建设以及具体 实践三个层面深入探索,助力大学生从认知到实践全面理解和内化科学 家精神。
( 一)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教学 全过程
高校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接受思想熏陶的主要场地。将科学家精神巧妙融入多样 化的高校课程教学,不仅能提升大 学生的学术修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传递,可以通过思想 政治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通识 课程等多重路径实现。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关键环节 ,而科学家精神与思想政 治教育天然契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在艰难险阻中以行动表达爱国情怀的事例,可以引导大学 生深入理解 科学家在民族利益面前的大无畏精神。例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奋斗经历,展示了科学家不计个人 得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家国情怀。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还能够引导大学生对科学家 精神产生 深刻的共鸣。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精神也富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带领大学生探究本 领域科学家的奋斗 历程和学术贡献,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例如,在物理学课程中,教师可以介绍杨振宁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并结合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突破,展现科学研究的无穷魅力;在医学课程中,可以引入钟南山、李兰娟等医学专家的事迹, 引导学生认识在医学领域践行科学家精神的现实意义。
此外,高校可开设科技主题的通识课程,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成就为核心内容,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科技 创新对国家发 展的重要作用。通识课程作为面向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科学家精神。教师可展示中国从古至今 的科技 成就,彰显中国科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卓越贡献,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知,加强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和对 国家科技 使命的理解,使他们的理想与国家需求相契合。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及通识课程的层层推进,科学家精神可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全方位渗透。 这不仅能助推大学生爱 国意识的形成,也可帮助其在学术研究与职业理想中找到方向。
三、将科学家精神厚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 渐内化科学家精神。
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立体化的展示手段,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中可放置 科学家雕像、 设置科学家纪念区,或以科学家名字命名实验室。放置科学家雕像可以使大学生在日常行走中无意间接触到这些伟大的科研人物, 从而激发其对科学家的敬意;在科学家纪念区陈列科学家手稿、实验设备,可以呈现科研的探索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为大 学生提 供更具象的理解空间,加深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深度;以科学家名字命名实验室,尤其是以那些为国奉献的科学家名字命 名,可潜移默化地激励大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铭记科学历史故事和践行这些科学家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通常依赖教师的示范。教师可在潜移默化中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至大学生思想深处 ,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念。作为知识的引路人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能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可讲述个人科研中 的挫折与突破,让大学生触碰到探索科学的真实感觉,加深大学生对求实精神的理解,让创新的张力变得可感可触。
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校可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栏以及数字化 平台等渠道,多 形式展现科学家精神。在宣传栏的一角,悬挂一句简短的科学格言;在电子屏幕滚动的画面中, 投放一段讲述科研历程的视频 … … 这些小小的片段将汇聚成一股无声却强烈的思想力量,不断激励着大学生践行科学家精神。此外,高校还可借助新媒体 平台,定 期发布科学家的传记与研究故事,甚至以短视频的形式再现他们科研工作中的关键时刻。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碎片 化接触形式可以 使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在不经意间深入大学生内心,成为他们行为习惯中的一部分。
校园活动则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科学家纪念展、科研成就分享会、奋 斗故事讲述会 等活动,以其生动的形式让科学家精神内涵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现实。例如,回顾“两弹一星”元勋的艰苦奋斗历程,能让 大学生感受到无私奉献与创新突破的交织;聆听医学专家的科研故事,能让大学生感受到责任与科学的力 量结合所带来的深远影 响;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通过讲座或交流的方式可将一线科研的真实情况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这种面对面的接触 常常能在大学 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引发他们对科学家精神的敬仰。
如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浸润下,高校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
四、引导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内化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的内化并非单靠理论传授,而需在具体实践中深刻体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亲身接触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运用, 逐步将其转化为自我的行为准则与价值理念。对此,高校应当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专业科研、社会调研、线上学习等,助 力大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深刻体验科学家精神。
专业科研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磨炼意志。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创新实验等活动, 帮助他们在科研探索中体会科学家精神。例如, 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 让大学生在设计、实施、反复调整的过 程中, 直面科研的挑战与艰难,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积累宝贵的科研经验,而且可促使其在困境中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精 神,并将之 逐渐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高校还可组织参观科研机构、走访科技企业、探访科学家纪念馆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科学 家的工作环境与奋 斗历程。大学生在参观科学家故居或纪念馆时, 可直观了解科研工作背后的艰辛与执着,从而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体悟, 并激发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数字化平台和网络资源传播科学家精神也成为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有效手 段。 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内容,如科普视频、科学家传记等,以便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随时随地 学习科 学家精神。高校还可以制作短视频生动呈现科学家的科研事迹,还可开设线上论坛,或组织线上讲座,让大学生有 机会直接与科研工作者互动,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在真实环境中感知科学家精神,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使其真正成为自身未来科研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和前行指引。
结语
高校在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可帮助大学生将爱国情怀与科学素养相结合,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与智慧。未来,高校要将科学家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以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拓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成都理工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黄一凡)
来源:牛魔王大板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