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为何对春晚失去兴趣?它不过是新闻联播的文艺版

B站影视 2024-12-31 22:14 3

摘要:2025年春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官方已揭晓,今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并将设置重庆、武汉、拉萨、无锡四个分会场,展示中国各地的文化与发展。节目依然延续传统的综合表演形式,融合歌舞、小品、相声等多样内容。官方还推出了吉祥物“巳升升”,试图以现代

2025年春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官方已揭晓,今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并将设置重庆、武汉、拉萨、无锡四个分会场,展示中国各地的文化与发展。节目依然延续传统的综合表演形式,融合歌舞、小品、相声等多样内容。官方还推出了吉祥物“巳升升”,试图以现代化设计拉近年轻观众的距离。

然而,近年来春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观众对节目的兴趣逐年减弱。这不仅体现在对节目的直接评价上,更体现在春晚逐渐成为一种“年俗形式”的无奈接受。为什么春晚不再让人期待?本文试图从本质上探讨春晚的症结所在,并探寻成功举办春晚的良策。

春晚过于政治化与主题统一性

春晚与新闻联播的共通之处,在于其高度统一的“政治正确性”。从主题的精心策划到节目的内容编排,春晚都在构建一个宏大的国家叙事。今年的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看似体现传统文化,实则是国家对社会稳定、发展信心的隐喻性表达,这主题放在新闻联播,与它的调子是契合的,但作为娱乐晚会,就显得不太搭了。这种主题的既是对主旋律的强化,也是对文艺表达的局限。

如同新闻联播每晚以“国家成就”和“人民幸福”作为主线,春晚的歌舞节目也常常在大场面与大主题中消解了个性与真实。观众在反复品味这种形式化的表达后,兴趣自然逐渐减退,觉得春晚难以触及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全国统一的“叙事模板”

新闻联播通过统一化的语言和叙事框架展示一个“强大、和谐、繁荣”的国家形象,在春晚整体的框架中,文艺表演往往也被统一在“国家庆典”的基调中。舞台上,无论是浓郁的乡村民俗表演,还是高科技光影交织的现代都市展示,节目始终强调国家的“多元统一”。

今年的分会场分别设置在重庆、武汉、拉萨和无锡,表面上通过展现不同地域文化丰富春晚内容,但实质上是以“多元统一”的形式塑造出一个理想化的国家叙事,通过不同地域的表演来彰显“山河锦绣,繁荣昌盛”的图景。这样的叙事模式与新闻联播没有本质区别,观众难以感受到真实的文化活力,反而感到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

语言类节目的局限:讽刺的边界与现实的淡化

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一直是春晚的亮点,承载着观众对现实讽刺或娱乐的期待。然而,近年来的小品和相声节目越来越保守,讽刺性内容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琐碎社会问题的“和稀泥式”调侃。例如,小品更多关注家庭关系、邻里纠纷等微观层面的问题,而对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则避而不谈。

这种自我审查的结果,使得语言类节目更像是新闻中的一段“温馨花絮”,将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化为轻松的喜剧桥段。讽刺的边界不断收窄,娱乐效果全无,观众自然感到节目空洞乏味。

观众的“仪式感”:春晚与新闻联播的共同点

春晚与新闻联播的另一个相似点在于其“仪式化”属性。春晚早已超越文艺节目本身的意义,成为许多人每年春节的一个“必备环节”,无论节目的好坏,很多观众仍会打开电视,将其作为年夜饭的背景音乐。

这种仪式感与新闻联播如出一辙。即使新闻联播内容重复,观众仍会习惯性收看,视其为“了解国家动态”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娱乐选择的增多,观众对这类“仪式化内容”的耐心正在逐渐减弱。对于越来越像新闻联播的春晚,观众的厌倦自然在所难免。

春晚如何摆脱“新闻联播化”?

近年来,春晚尝试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例如邀请网络红人、融入流行文化、增强舞台科技感等。然而,这些形式上的创新,难以掩盖春晚内容上的单一性与说教感。要让春晚重获观众的期待,春晚必须重新思考其“新闻联播化”的定位。真正的文艺表演,不应是单向度的价值宣扬,而是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春晚若能从关注“国泰民安”的宏大叙事,减少节目的说教成分,转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表达,或许能更接近文艺应有的初心。

文艺还是宣传?春晚的岔路口

春晚曾是中国文化的盛宴,如今却越来越被看作“新闻联播的文艺版”。这不仅是春晚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在如何平衡文艺与宣传之间的一次思考。若春晚无法跳脱“新闻联播化”的框架,它终将失去观众的期待,沦为一场年夜饭上的形式化陪衬。而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文艺,永远来自真实与多样性的表达。

来源:元气麻酱4Jl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