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年病”盯上了年轻人?协和专家教您“绕道走”

B站影视 2024-11-22 11:49 3

摘要:“20岁的身体60岁的毛病”“爬三四层,喘三四分钟”,不少年轻人在自嘲的同时,也隐隐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带状疱疹,这些大家熟知的“老年病”,正慢慢在年轻人群中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摄影记者 马鑫

“20岁的身体60岁的毛病”“爬三四层,喘三四分钟”,不少年轻人在自嘲的同时,也隐隐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带状疱疹,这些大家熟知的“老年病”,正慢慢在年轻人群中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日前,武汉协和医院“门诊健康大讲堂”系列直播开课,邀请了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疼痛科、心血管内科4位专家,和大家聊聊关于慢性病如何早防、早治。极目新闻现场直播,超97万网友在线观看。

从4字秘诀开始,带您远离糖尿病

年轻人与糖尿病的距离,可能比很多人想象中更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显示,2015至2017年,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11.2%。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年纪轻轻会得“老年病”?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夏文芳教授剖析原因,首先遗传因素占15%,其次环境因素、工作压力等也会对身体代谢有影响,但导致代谢性疾病占比高达60%的是个人生活习惯。也就是说,很多人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代谢性疾病“缠上身”。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夏文芳支招4字秘诀

如何改变生活方式?夏文芳教授总结了4字秘诀:食、动、律、心

第一招:健康膳食。建议遵循“12345法则”。“1”是每天一袋牛奶,补充蛋白质;“2”是每天200克至250克碳水化合物;“3”是每天3个单位的优质蛋白质,也就是每天3两肉,或6两鱼、3个鸡蛋;“4”是4句话,饮食有粗有细、不咸不甜、少吃多餐、七八分饱;“5”是每天500克蔬菜。

“老话说‘七分饥和寒,永远保平安’,每个人每天能消耗的营养物质是有限的,所以不要吃撑。”夏文芳表示,上班族难免晚上有应酬,要学会自我饮食平衡法,适当地控制早餐、中餐的摄入总量。

如果患上“三高”,应该怎么吃?夏文芳推荐了牛肉炖豆角、清蒸鲈鱼、烩豆腐、煲牛肉、汆胡萝卜、煮白菜豆腐、拌豆芽等菜谱,这些食物避免了煎、炸等烹饪方式,营养不会被破坏,又不增加油脂的摄入量。另外,高尿酸已成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时间一长会导致痛风、痛风性肾病,甚至引起尿毒症。夏文芳建议,首先是减肥,其次是戒酒,再就是限制含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如动物内脏、海鲜、酒、火锅等,尤其是别大量喝果汁。

如果吃多了怎么办?第二招:适量运动。夏文芳建议,最好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梯、健身操等,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即可。运动时注意心率,公式为:“170-年龄=适宜心率”,但老年人不宜随意套用;另外,很多人喜欢空腹运动,夏文芳教授表示,这并不适合养生,最好还是选择餐后运动,但不是一吃完马上去动,而是从第一口开始算,约一小时后开始运动,此时是血糖高峰,运动可以帮助降血糖。

第三招:生活规律。要注意生活规律、别太累、别熬夜、不抽烟、不过量饮酒,否则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激素分泌紊乱,会导致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

第四招:心理平衡。面对压力时要学会放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压力和解,保持愉悦的心情,“健康生活,由我开始”。

别擅自减药停药,给慢阻肺急性发作埋隐患

秋冬季节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呼吸系统容易受到侵袭,慢阻肺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11月20日是世界慢阻肺日,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苏远提醒,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要坚持随访。

据了解,我国慢阻肺病患者近1亿人,其中2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为8.6%。苏远介绍,慢阻肺是一种以进行性不可逆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也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如果出现了气短,特别是活动后的呼吸困难,还有咳嗽、咳痰、胸闷等相关症状,就要警惕慢阻肺的可能。

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苏远分享慢阻肺防治知识

“及早识别慢阻肺,首先要排查高危因素。”苏远介绍,40岁以上人群有上述慢阻肺主要症状,又有吸烟史、职业粉尘暴露史、化学物质接触史、生物燃料烟雾接触史、慢阻肺家族史等情况,就要多加注意,尽早到医院做肺功能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唯一方法。

在门诊,不少慢阻肺患者都处在急性加重期。除病毒、细菌感染、天气变化、环境改变等原因外,很多患者是在疾病稳定期因不规范治疗埋下了隐患,诱发疾病加重。据数据统计,既往一年内如果发生2~3次或者更多次的重度急性加重,5年生存率只有30%~50%,这比某些肿瘤的5年生存率还要低。

如何科学、规范做好疾病管理呢?苏远表示,和外科急症不同,慢阻肺不是一次看好了,就意味着痊愈,它还会再复发,所以坚持随访很重要,目标是减轻当前症状,更重要的是降低未来的风险,预防疾病的加重和反复发作。其中就包括长期、规律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减少风险因素的暴露,接种流感疫苗,肺康复训练以及家庭氧疗等。

很多患者关心药物治疗,苏远介绍,总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支气管扩张剂,舒张支气管以减轻气流受阻;再就是激素,可减轻气道炎症。

此外,康复治疗也能帮助改善肺功能,方法之一就是呼吸训练,其中缩唇呼吸法、腹式呼吸锻炼都可以;再就是体力训练,包括扩胸、弯腰等舒缓的运动,以及步行、爬坡、上下楼、慢跑等有氧训练。每次运动5~10分钟,每天1~5次,适应后延长至每次20~30分钟,每天3~4次,机体的免疫力、排痰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这几日武汉大降温,苏远提醒,慢阻肺患者的抵抗力较差,在这个季节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等,引发疾病急性加重。所以,针对有条件的患者,建议接种流感或者肺炎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流感峰值前的1~2个月,一般在每年的9月~11月。

秋冬交替带状疱疹高发,警惕“看不见的疼痛”

“张医生,我身上火烧火燎的疼,像被开水浇!”“我这疼得像被刀子砍、被针扎,受不了啊!”……在协和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张燕的门诊,经常遇到被疼痛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患者,有的彻夜难眠,一碰就如刀割般疼,有的甚至情绪崩溃到“想剁手”。

“这就是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缠腰龙’。”张燕介绍,它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儿童期初次感染可引起水痘,经过治疗病毒虽被“杀灭”,但并非完全消失,而会潜伏在身体的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趁身体免疫力低下时再发。数据表明,90%以上的成人体内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协和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张燕科普带状疱疹科普知识

除了皮肤上成簇出现水疱、红疹外,带状疱疹还会导致神经损伤,发生急性、剧烈疼痛,如针刺、刀割、电击、火烧般等,程度最高可到十级,堪比分娩生娃。数据显示,30%~50%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时间超过1年,部分可达10年。

面对疼痛,我们该怎么办?张燕晒出应对的“十八般武器”。她介绍,除了药物治疗,临床还有神经阻滞、脉冲射频技术、脊髓电刺激等疗法。其中,脉冲射频技术是利用电流作用于神经组织,阻断神经信号传导,减轻或消除疼痛,且温度控制在42℃以下,不损伤神经细胞;另外,脊髓电刺激是对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终极武器,也就是在脊髓硬膜外腔放入电极,通过“弱电流”刺激脊髓,中断“疼痛信号”传至大脑。

“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张燕提醒,慢性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要特别警惕带状疱疹的发生。

如何做好管理,尽量远离疼痛?张燕表示,第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调整心情、充足睡眠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第二,积极预防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长期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肿瘤等,均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进而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50岁以上人群可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预防带状疱疹。

避开这几大误区,莫让高血压成健康杀手

武汉气温持续走低,这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个“坎儿”。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祝睿锐表示,从医院接诊的患者来看,近几年高血压的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大家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不少患者酿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34岁的男子韩先生(化姓)由于工作压力大,他经常熬夜、抽烟、喝酒,血压飙高却浑然不知,导致心脏重要的大血管内膜被血流冲破,形成夹层,最终导致大撕裂出血,令人惋惜。

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祝睿锐总结了高血压几大误区

“像这样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关键就是血压没有控制好,引发了悲剧。”祝睿锐表示,在没有用降压药的条件下,非同天分三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就可诊断为高血压。

分享时,祝睿锐总结了关于高血压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认为自己头不晕、不疼,血压肯定没问题,更不需要治疗。祝睿锐表示,血压升高后部分患者会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但有些人甚至在收缩压飙到200毫米汞柱都没什么感觉,这如同“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升高的反而不觉得特别难受。但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时就为时已晚。因此,血压升高,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用药。

误区二:降压药不能随便吃,吃了就断不了?祝睿锐表示,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可随时停药。问题是绝大多数患者一停药,血压又升高。绝大多数高血压是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所以说,不是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病有“依赖性”。当然,早期初发的轻度高血压,若通过3至6个月的生活方式改善后能恢复正常,可以暂不用药。除此之外,绝大部分高血压病人都应该长期用药治疗。

误区三:血压高吃药,血压正常就能停药?祝睿锐辟谣表示,用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的作用的结果,一旦停药就会打破平衡,血压会重新升高。如果反复像这样“按需用药”,会导致血压长期处于波动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就会趁机而来。

误区四: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才好。祝睿锐表示,除了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外,不建议快速、大幅降压,否则会引起脑灌注不足导致脑梗死等意外情况。对高血压急症患者(血压超过180/120毫米汞柱,且伴有心肾等靶器官损伤),2~6小时内把血压缓慢降至160/100毫米汞柱,以后1~2天内逐步降压达到正常水平;对其他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2~4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

误区五:降压药都有副作用,不能长期服用。祝睿锐表示,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包括降压药。一般来说,正规厂家的原研药(进口药)和经过国家药品一致性评价的国产药相对都比较安全,只要按说明书或医嘱用药,即使出现副作用一般都较轻微,建议大家不要因噎废食,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同时带来的“利”(如减少脑出血、心肾损害)远大于弊。

误区六:保健产品也能降血压?祝睿锐表示,其实并非如此,保健产品的降压功效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还可能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

误区七:服用三七粉等中药,可以不吃降压药。祝睿锐说,不少商家宣传服用三七粉、丹参粉、山楂粉等就能降压,误导了不少患者。其实,这些中药没有进行现代科学研究验证其降压疗效,并不推荐服用。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