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30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传播的力量”2024-2025跨年科普活动在京举办。会上多机构发布了《2024微博健康关注度报告》,“体重管理”成为年度关注话题。
12月30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传播的力量”2024-2025跨年科普活动在京举办。会上多机构发布了《2024微博健康关注度报告》,“体重管理”成为年度关注话题。
同时,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与陈君石院士、孔灵芝等十余位慢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睡眠和阿尔茨海默病等领域专家发布10个领域的跨年健康提示,并就热门话题、热词等进行了解读。
年度关注:体重管理
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在会上宣布了2024-2025跨年科普活动年度关注话题为:体重管理。跨年科普活动的微博健康关注度报告也显示,在22个重要健康领域中,体重管理关注度最高。
陈君石院士表示,过去经常说超重肥胖防控,是把肥胖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体重管理的提出体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陈君石院士提示,超重和肥胖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多种慢性病患病的风险,大家应该关注体重管理,多为自身健康负责。
心脑血管疾病:警惕寒冷带来的风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建平表示,每当气温骤降的时候,心梗脑梗病人就会增多。冷空气会使血管收缩,发生血管痉挛,如果血管上存在斑块导致血管狭窄,使心脏供血不足,就会产生心绞痛。所以在寒冷的时候,经常有冠心病的病人会突发心前区不适;如果血管收缩刺激斑块发生破裂,形成血栓,造成血管急性的闭塞,则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李建平提示:冬季各种节日接踵而来,亲朋好友相聚,首先要做好保暖,避免着凉;在饮食方面也要避免高盐、高油、高热量的饮食,一定要关注好、控制好、管理好体重。
癌症:科学应对、早诊早治
在肺癌防控方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提示公众,绝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结节,如果不吸烟人群诊断发现8毫米以下纯磨玻璃结节,无须过度焦虑,定期前往医院复诊,遵医嘱应对。
周彩存提示,吸烟人群与非吸烟人群的肺结节不同,发展会更快,需要高度重视,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周彩存进一步指出,近几年来肺癌治疗的重大进步是针对罕见、少见靶点病人建立了靶向治疗策略,病人预后和无进展生存期,相比化疗都有显著提升。
在卵巢癌防控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吴令英表示,卵巢癌虽然排在妇科三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但是难以早期发现,当出现腹胀、胃部不适、消化不良、腹围增大等症状时,可能已经是晚期或者偏晚期的,所以病死率排在妇科三大肿瘤的第一位。
吴令英教授表示,虽然没有理想的办法早期发现卵巢癌,但定期进行妇科B超检查、相关肿瘤标记物检查,对疾病早期诊断也会有帮助作用,建议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特别提示公众在忙碌同时关注身体健康,同时关心关爱未成年子女的身体状况。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首席专家郭立新针对公众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进行了解读,并提示公众熬夜、久坐、开灯睡觉、多吃红肉等都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而患者出现双脚发麻,一定要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做出判断是否是糖尿病的外周神经病变,进而进行早期的治疗。同时,提示公众要会吃、会动,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等。
慢阻肺: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测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岩斐提示,存在特定风险因素的人群属于慢阻肺高危群体,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测。郭岩斐特别提醒,有吸烟病史、二手烟暴露、年龄超过40岁、长期接触有害气体或颗粒、有幼年时呼吸道感染或者是有慢阻肺遗传病史的人群,以上任何一点满足都被称为高危人群。对于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应对慢阻肺的关键策略。
健康骨骼:“饿瘦”不利于骨骼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针对通过“饿瘦”减重的热门话题,提示公众要注意均衡的营养和控制总能量的摄入控制体重,过度控制饮食,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宋纯理同时提示公众,以白为美、过度防晒,体内合成的维生素D减少,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
两位专家共同提示公众,晒太阳能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钙的吸收,同时北方地区冬季阳光对合成维生素D作用有限,应该更加注意膳食均衡,维护骨骼健康。
健康口腔:口臭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
在健康口腔领域,针对最受大众关注的口臭,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马莉莉提示公众,口臭的原因是口腔卫生不良或者相关疾病的表现,建议一方面保持口腔健康,做到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使用牙线或者是牙间隙刷,做到全面口腔清洁;同时,一些口腔疾病,如牙龈发炎、出血,牙齿松动、脱落等等,这些牙周疾病,也是产生口臭的主要原因,建议每年至少洗一次牙,做好牙周洁治。
疼痛:长期忍痛会造成系统性伤害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提示公众,疼痛可以分成两大类,急性疼痛是预警的系统,慢性疼痛则是“坏痛”,是一种疾病。慢性疼痛是指持续1-3个月以上的疼痛,会对人体免疫、神经、消化等系统造成伤害。随着长时间疼痛的刺激,人的神经等系统会发生功能和形态改变,使疼痛慢性化,难以彻底治愈。由于每个人对疼痛承受力不同,疼痛发生时,即使症状不严重也不要盲目忍痛,应尽早干预、积极管理。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认知障碍性疾病科主任张巍提醒,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会出现进行性变性损伤,如果能够及时在神经元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进行治疗,极有可能达到延缓甚至逆转病程的结果。
近年有研究发现,靶向脑肠轴的治疗表现出延缓和逆转病程的潜力。他还表示,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十分重要,只有如此才可能实现终止甚至逆转病程。
睡眠: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重要
睡眠在健康关注度中排在第四位,是备受关注的健康话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表示,睡得好是指睡过以后能精力恢复,第二天能全神贯注投入工作和生活,其中有睡眠够长、质量够好、睡眠有规律三个重要维度。要警惕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等睡眠问题。
针对网友关注的“碎片化睡眠”问题,韩芳表示,碎片化睡眠会影响深睡眠,长时间的碎片化睡眠是“慢性杀手”,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重要。
12月29日,据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老年人服务专区”上线,包括安心就医(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一站办理,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一键查询,医保药品目录随时查看)、社保养老(家附近的养老助餐机构一键查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通通可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线上申请)等功能。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556期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