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包含了呼吸道传染病,是指外来病原菌侵入呼吸系统引起感染而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法定传染病,如流感、新冠等。我们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下述。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不同呼吸道疾病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其中有哪些认识误区?应该注意些什么?
如何区别对待呼吸道感染
尽管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不同,但它们早期症状差别不明显,都以发热、咽痛、流涕、咳嗽等为主。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包含了呼吸道传染病,是指外来病原菌侵入呼吸系统引起感染而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法定传染病,如流感、新冠等。我们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下述。
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病毒最为常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细菌感染占20%至30%。普通感冒的症状较轻,通常为低中度发热,热程1天至2天,可伴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轻微咳嗽等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一般没有严重并发症。得了普通感冒,通常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一般5天至7天,感冒即可自愈。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热、头痛、乏力、咳嗽、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较重,少数流感患者可能会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横纹肌溶解、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或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来帮助明确诊断,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缩短流感病程,减少流感传播。
支原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能独立生存的、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小病原微生物。支原体感染多具有传染性。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在幼儿中比在青少年和成人中更常见。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为最突出的表现,早期刺激性干咳,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婴幼儿以喘息为主要表现多见。肺部体征多不明显。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支原体肺炎大多预后较好,早期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可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
可否自行服药
如果是服用常规的退烧、止咳类药物,问题不大。但服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类的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原因如下:一是医生会权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日常服用的部分药物,可能与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甚至带来不良反应;二是对于一些药物的适应证及适用人群,非医学人士很难通过简单阅读药品说明书掌握,自行服用会带来一定风险;最后,建议在明确病原体以后再用药,不同的病原体服用不同的针对性药物,不能靠猜想滥用药物。
如何及时发现重症风险
对于年轻、免疫力正常的健康人群,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可以先在家观察3天至5天,同时注意多休息、饮食清淡、多喝水、避免劳累,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就会自行缓解。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提示有重症和危重症风险呢?注意下述情况。
一是出现胸闷、喘憋等状况。如果患者持续高热不退,咳嗽不缓解,部分患者出现活动后劳累、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等情况,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关检查,明确有无进展为肺炎、重症肺炎。需警惕呼吸道感染同时合并哮喘急性发作。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尽快至医院就诊。
二是注意重症高风险的特殊人群。通常,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危重症。要密切观察这类人群感染后的状态,假如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紫绀(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呼吸困难等,可能提示有重症和危重症风险,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我们该如何进行日常预防呢?
通过掌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日常生活中采取科学的预防方法,能降低发生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1.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适量的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饮食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食多餐,适量增加肉类、蛋类、牛奶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2.要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等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冲洗20秒以上。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冬季室外温度低,通风期间也要注意做好保暖。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流通不畅的密闭场所,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
最后,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尽早前往医院就诊,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来源:莘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