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2024年,风湿免疫疾病领域研究取得了诸多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开设的《医学前线》专栏,并一直聚焦于我国学者在风湿免疫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以及指南/共识的更新,展示中国风湿免疫领域科研之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风湿免疫领域“中国之声”荟萃!
撰文 | 凌凌
回顾2024年,风湿免疫疾病领域研究取得了诸多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开设的《医学前线》专栏,并一直聚焦于我国学者在风湿免疫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以及指南/共识的更新,展示中国风湿免疫领域科研之声。
在即将告别2024年之际,让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年度盘点,精彩内容,不要错过!
1、国内首部共识:针对风湿免疫人群的8种疫苗,专家总结出5大亮点!近期,《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正式发表了中国成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接种专家共识(2023版)。该共识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结合国内疫苗接种的实践经验,针对中国成人风湿免疫病患者常用的8种疫苗提出接种建议,为广大预防接种人员和风湿免疫科的医师提供了科学、简明且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南。医学界执笔者说栏目曾邀请该共识的编著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的吕良敬教授和李佳教授,分享关于该共识的诸多实用干货。该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接种专家共识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亮点?风湿治疗药物对疫苗接种有何影响,接种后又如何监测?这些临床上备受关注的问题,两位专家一次解答清楚!点击文章了解详情:国内首部共识:针对风湿免疫人群的8种疫苗,专家总结出5大亮点!2、时隔二十年,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重磅发布!田新平教授深度解读
大动脉炎(TAK)是一种主要影响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常见于亚洲年轻女性,特别是30岁前的人群。TAK患者症状多样且病程长,治疗难度大,但国际上尚缺乏专门针对TAK的诊治指南。现有的国际大血管血管炎诊治指南因未纳入中国研究,与中国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需求不完全匹配。且中国2004年发布的《大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已过时,急需更新。为此,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组织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2023)》。“医学界”也荣幸地邀请到了执笔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田新平教授,解读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点击文章了解详情:时隔二十年,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重磅发布!田新平教授深度解读3、全球首次!徐沪济教授团队成功使用通用型CAR-T治疗难治性风湿病,登顶Cell
分子技术的进步让精准医疗成为引人入胜的瑰丽险境,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为例:利用病人自身的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其表达特定的嵌合抗原受体(CAR),特异性识别并展开“治疗”。CAR-T疗法近年来在恶性肿瘤领域大放异彩,而另一困扰人类的重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迎来了CAR-T干预新进展——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杜冰/刘明耀团队合作在Cell最新发表的开创性研究表明:1名患有严重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患者和2名患有弥漫性皮肤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通过CAR-T疗法实现了安全、深度缓解。点击文章了解详情:全球首次!徐沪济教授团队成功使用通用型CAR-T治疗难治性风湿病,登顶Cell4、灵敏度高达92.39%!目前全球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甲基化诊断产品获批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影响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反复多变,早期诊断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的生物标志物用于SLE的诊断和预后评估。陆前进教授/赵明教授团队研发的IFI44L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熔解曲线法)顺利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Ⅲ类医疗器械评审,成功获批上市,这也标志着SLE这一复杂性疾病迈入了基因诊断时代。IFI44L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可通过精准检测人外周血IFI44L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为SLE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不仅是SLE患者的福音,也是对基础医学研究及临床产学研转化的贡献。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也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教授,与我们共同分享重大科研成果的喜悦。点击文章了解详情:灵敏度高达92.39%!目前全球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甲基化诊断产品获批5、脓肿累及多系统、风湿指标全阴!这个病例因何登顶NEJM?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的吕良敬教授、殷翰林博士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F:158.5)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volution of pyoderma gangrenosum”的文章。该文采用临床影像医学的形式,通过丰富的图像和文字描述,详细记录了一位坏疽性脓皮病(PG)合并无菌性脓肿综合征的患者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演变过程。PG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常伴随其他系统性疾病,但同时出现无菌性脓肿的情况十分罕见。该病例为医学专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见解。借此机会,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特邀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的吕良敬教授对病例进行详细解读。点击文章了解详情:脓肿累及多系统、风湿指标全阴!这个病例因何登顶NEJM?6、首次发现!抗PRMT5抗体可作为系统性硬化症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一种以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目前已发现SSc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为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但疾病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发掘新型生物标志物并研究其致病机制,这对SSc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队于国际风湿病学顶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在线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该研究利用DEEP SEQ深度蛋白质组学,首次发现抗PRMT5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症的新型自身抗体。表明抗PRMT5抗体与SSc患者的临床表现紧密相关,有助于实现更精细的临床分层和评估,同时也预示着针对个体疾病机制和轨迹的新型诊疗策略的潜力。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邀请到该研究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梁敏锐医生,引领我们深入了解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点击文章了解详情:首次发现!抗PRMT5抗体可作为系统性硬化症的新型生物标志物7、EGPA诊疗“老大难”?多个潜在生物标志物被发现!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及中小血管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由于其罕见性和独特的表现,其诊疗存在一定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姜林娣教授团队于风湿病学领域的权威期刊Rheumatology上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成功鉴定出5个与EGPA紧密相关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EGPA的诊断和疾病活动性评估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其中SERPINA3和SAA1的组合在EGPA诊断中展现出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为医学界带来了重要的临床价值。*“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来源:医学界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