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清官经常被诬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6 18:10 3

摘要:古代官员在进入官场之前,总是抱着济世的伟大理想。不管是隋唐以前没有科举考试的时代,还是隋唐以后有了科举考试的时代,读书人总是抱着伟大的理想,要致君尧舜,要修齐治平。隋唐以前没有科举考试制度,民间的书生要想成为权贵,就要到权贵家里做门客,为权贵出谋划策,立功之后

古代清官经常被诬告,而且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古代官员在进入官场之前,总是抱着济世的伟大理想。不管是隋唐以前没有科举考试的时代,还是隋唐以后有了科举考试的时代,读书人总是抱着伟大的理想,要致君尧舜,要修齐治平。隋唐以前没有科举考试制度,民间的书生要想成为权贵,就要到权贵家里做门客,为权贵出谋划策,立功之后才可以接受封赏。而权贵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甚至世世代代都是权贵。晋代的门阀士族制度就是鲜活的例子,门阀士族控制了国家政权,而且要实现权力的世袭。他们垄断了文化资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要世世代代为官,而民间的读书人要想做官,就变得非常困难,除非到权贵家里做门客。那些时代的读书人大多抱着功利目的,而且认为读书就可以做官,甚至自视甚高,把自己等同为权贵,还要以官员的口吻来说话,似乎掌握了知识就可以脱离民间,已经成了权贵阶层的人物。能为国家社稷着想的读书人比较少,即便做了官,也很少有屈原那样以死明志的。很多读书人都汲汲于功名富贵,想要获得荣华富贵,却并不会为国家前途和命运着想。一旦有屈原那样的官员,自身两袖清风,就很容易被奸臣诬告。因为他们不愿意和官场的同僚同流合污,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蒙骗皇帝。官场的官员大多报喜不报忧,甚至能把坏事做成好事,却从来不会为国家的命运着想,也不会以死报国。

到了隋唐以后,有了科举考试制度,民间的书生似乎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读书需要一定的财产积累,没钱就不能读书,而权贵们垄断了文化资源,并不想让民间的书生上位。即便有科举考试制度,也仍然只是一种片面的选拔,因为主考官会以个人好恶来选拔书生,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竟然发展成为只写一篇文章,而且要写成八股文。这种考试不但限制了文体,而且限制了书生们的思想,最终选拔的所谓人才也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是凭借主考官的好恶来选拔,当然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还考一些策论,甚至要考骑马射箭,属于文武都考,而到了明清时期,竟然只考一篇八股文。即便书生考中了,进入官场以后,也不能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不能大展宏图。他们进入官场以后,只会写文章,而且会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对于其他的文章,大体上不会写。要说做官,必须从头学起,因为做官和写文章不是一回事,不具备类比性。他们要跟着同僚学习,跟着上级学习,甚至考中后直接拜主考官为师,跟着主考官来学习。官场的运作靠的是关系,而支撑关系的是银子,所以出入官场的官员要想方设法搜刮银子,有了大量的银子才可以运作各种关系,才可以获得升迁,不然就只会原地不动,甚至成为被打压的对象。

有一些书生比较耿直,进入官场之后,要实现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立志报效国家,却往往被残酷的现实吞噬。当绝大多数官员都称为贪官的时候,他们会同流合污,而且会结成紧密的关系网,给皇帝报喜不报忧,还要把自己美化成清官,两袖清风,一心为民。而真正的清官却被他们排挤,被他们说成了有人格缺陷的人,还要经常受到诬告。因为清官本身相信制度的力量,相信法律的力量,而且抱着一心报国的伟大理想,要替皇帝分忧,甚至直接指斥皇帝的毛病和错误。皇帝忌惮这样的清官,但并不能把他们杀掉,因为这样的清官太少了,要留下来作为榜样,作为楷模。哪怕清廉得过度,就像明朝的海瑞一样,小女儿偷吃邻居的一块饼,就要把小女儿处死。海瑞家过年要吃肉,成为街坊邻居传播的新闻,因为他清廉得连肉都吃不起。似乎当时的朝代只有他这样一个清官,不和其他的官员同流合污,但会受到皇帝的庇护,因为皇帝需要他来树立榜样。即便他被其他官员诬告,也仍然会获得皇帝的谅解,但最终仍然是被其他官员陷害。皇帝不会亲自到民间调查,只会听官员的汇报,而官员汇报喜不报忧,把坏事说成好事,而且会抱团取暖,互相倾轧,互相勾连,排斥异己。

当朝堂之上贪官遍地行走的时候,清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就像白天鹅中存在的一只黑天鹅一样,黑天鹅的存在本身就是错误。贪官会互相勾连,而且会颠倒黑白,诬陷清官,把清官排挤出官员队伍。贪官会结党营私,会行贿受贿,会层层加税,会吃了原告吃被告,而这些操作清官是不会做的。有的清官会检举揭发他们,却被他们反咬一口,最终被皇帝贬谪。有的清官要变法,通过变法强化统治秩序,出发点是好的,但朝堂之上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即便皇帝支持他,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李斯害死了同学韩非,采用了韩非的主张,建议秦始皇用法家的一套秩序来统治天下。秦始皇采用了这样的主张,最终统一天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但秦始皇死后,李斯就得到了清算,最终车裂而亡。商鞅变法,刚开始也是好的,但后来死于自己的新法限制。不管是李斯还是商鞅,主张本身是好的,但有些偏低,没有看到整个官僚体系的问题,最终被同僚排挤,被皇帝制裁。王安石变法也是如此,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却在新法施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很多地方官误解了新法,或者是有意误解,把新法当成了权力寻租的工具。最终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并非他没有雄才大略,也并非他的新法一无是处,而是在实行过程中被整个官僚体系排斥,不但被保守派排斥,而且被地方官员排斥,甚至被有意曲解,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好处,反而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古代官场的清官数量非常少,而且会受到贪官的污告。除了他们本身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想着强化国家管理体系,拯救万民,就是本身的存在是一种错误,会成为贪官污吏竞相批判的靶子。因为贪官污吏已经结成了统一的利益共同体,控制了整个朝堂政治,即便皇帝知道怎么回事,也无法彻底清除他们,更不可能改变整个政治体系和生态。如此一来,清官的存在就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是皇帝用来标榜的牌位,而不是所有官员都这样。越是这样,官场的生态就越是混乱,但表面很和谐,因为贪官污吏会报喜不报忧,会把皇帝蒙在鼓里,只要能保证社会表面和谐与稳定就行了,没必要非得救民于水火,也没必要非得修齐治平,更没必要替皇帝分忧解难。官员只需要自己搜刮钱财就可以了,用于官场运作,同时诬告清官,属于“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以证明自己的清廉,同时也为了排除监督自己的人,属于一举两得。如此一来,古代官场的清官就会经常受到诬告,就更别提那些锐意改革的清官了,总是被人污名化,甚至妖魔化。其实官场已经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了……

来源:树懒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