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肾脏病(CKD)和以2型糖尿病(T2DM)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这些疾病不仅单独威胁人体健康,更因其紧密的病理生理联系而共同作用于人体带来综合风险。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肾脏病(CKD)和以2型糖尿病(T2DM)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这些疾病不仅单独威胁人体健康,更因其紧密的病理生理联系而共同作用于人体带来综合风险。
2023年10月,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年会中提出的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1]这一新型疾病概念,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近日,有关“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还是“代谢相关性心肾综合征(MCK)”的讨论如火如荼,部分医者认为,从科学和临床实践的角度,CKM的提出还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不久前,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发表《CKM:一种新的综合征还是代谢综合征的心肾表征》一文,对CKM的定义和命名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合理有效的帮助。
抽丝剥茧,探因寻果,MCK或更合理?
CKM是一种健康紊乱状态,指的是由肥胖、糖尿病、CKD和CVD(包括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之间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导致的全身性疾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较高的不良心血管结局风险[1]。
虽然肥胖、糖尿病和心肾疾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糖尿病心肾并发症、肥胖相关心脏病也都属于CKM的范畴,但因果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且存在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如肥胖可引起糖尿病,但糖尿病却不一定引起肥胖,而代谢异常基础上的心肾疾病主要病因大多仍与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有关;另外,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并不单纯累及心肾,有时还相向而行,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易合并糖尿病肾脏病,而糖尿病血管病变更易与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相关,反之糖尿病神经病变却与糖尿病心律失常和消瘦相关;引发心肾血管疾病的原因也很多,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症以及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机制均可促进代谢性疾病、CVD和CKD之间相互作用,导致CKM出现恶性循环[1]。
由此也可以明确,尽管CKM病因复杂,但其主要病因仍是代谢紊乱[1]。从严格意义上讲,CKM仅仅是几种常见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归纳在一起的总称,它们的病因不尽相同,发生次序也无明确规律,同时,也存在着互不相干的发病机制。如果要从因果关系来看,代谢异常应该是“因”,而心肾功能异常(无论是代偿期或是失代偿期)是“果”,命名上,CKM应更名为代谢相关性心肾综合征(MCK)或代谢相关性心肾疾病(MACKD)可能更为合理,可以使临床医生分清源头,知道从何入手,调节代谢也好,控制体重也好,才会获得良好的心肾结局;如果要进一步统一概念和因果关系,可将代谢相关性疾病(心、肝、脑、肺、消化道、生殖、肿瘤)统一称为代谢相关器官功能障碍(MAOD),更利于临床干预和病因诊疗[1]。
兼顾心肾获益,SGLT2i助力改善综合结局
无论是何种定义与命名,从临床角度看,代谢紊乱导致的器官功能异常如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AFL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高血压及糖耐量异常其实要早于心肾疾病的发生,更容易在临床上出现表征,应尽早实施干预,避免疾病进展,注重改善患者心肾结局[1]。
AHA提出的CKM预防措施较为完善,即“生命8要素(Life′s essential 8)”,包括饮食、体力活动、戒烟(尼古丁暴露)、睡眠健康、体重指数(BMI)、血脂、血糖和血压[1]。而针对CKM的管理则需要针对多重病理生理机制进行靶点综合干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新型药物有望成为CKM新的标准治疗方案[1]。其中,SGLT2i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口服降糖药,不仅能够发挥稳定的降低血糖作用,其低血糖发生风险低,还兼有减重和降压作用,具有明确的心肾获益[2],在CKM综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
最新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2025版)指出,对于合并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或降低)、CKD、ASCVD或多种ASCVD危险因素的T2DM患者,推荐将SGLT2i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以降低心肾疾病风险[3]。欧洲心脏病学会2021年及AHA/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力衰竭学会2022年指南将SGLT2i列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药物,上升到一线治疗地位[2]。在肾脏病领域,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指南也推荐SGLT2i为CKD合并T2DM患者的一线降糖药物[2]。
多点改善代谢,国研SGLT2i为T2DM患者带来心肾获益
目前,国内临床应用较多的SGLT2i包括恒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及艾托格列净等[2]。近年来,SGLT2i也不断涌现新型药物,恒格列净的出现为实现临床综合管理及心肾获益带来了新的选择。
恒格列净在结构上引入氟原子,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代谢稳定性及药物生物利用度;其次加入L-脯氨酸基团,得到的复合物A型结晶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晶型稳定性[2]。通过这样的结构优化,对SGLT2/SGLT1受体选择比高达1823.53倍,而更高的选择比能够带来更好的排糖效果,数据[4]显示,T2DM患者口服恒格列净10mg,24小时尿糖排出量高达98.0g。
恒格列净单药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Ⅲ期临床研究[5]结果均显示,治疗24周后,与安慰剂组相比,恒格列净10mg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2h血糖(2hPPG)均有所下降,且基线HbA1c越高,下降程度越显著;随后的研究[2]也证实恒格列净对血糖的改善效果持久且稳定;同时,研究[2]也显示出了恒格列净对患者血压、体重的改善,能够实现多种代谢获益。
l 恒格列净单药Ⅲ期临床研究[3]结果显示,恒格列净10mg组的HbA1c下降达0.94%,高基线(HbA1c≥8.5%)患者HbA1c下降高达1.43%;FPG下降2.16mmol/L,2hPPG下降2.69mmol/L;体重下降1.5kg;收缩压下降4.4mmHg,舒张压1.7mmHg。
l 恒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4]结果显示,恒格列净10mg组的HbA1c下降达0.80%,高基线(HbA1c≥8.5%)患者HbA1c下降0.97%;FPG下降1.89mmol/L,2hPG分别下降2.73mmol/L;体重下降1.2kg;收缩压下降6.6mmHg,舒张压下降2.8mmHg。
2022年底,恒格列净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在CKD和心血管等领域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恒格列净还在透析人群中开展了临床研究,在未来的临床中,通过改善患者代谢,以期为患者整体预后带来更多获益,无论是CKM还是MCK,恒格列净等SGLT2i类药物都能够在慢病综合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结
临床针对代谢性相关疾病的概念层出不穷,但无论何种说辞,临床医生都应明确并知晓代谢疾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注重评估和改善代谢状况,最终避免心肾不良结局,实现综合获益。目前,国内外各大指南、心肾糖等代谢领域均推荐SGLT2i类药物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其中新型口服降糖药恒格列净通过对结构的优化,加强了药物的排糖效应,无论单药或联合应用均体现了显著的降糖效果,并兼具体重、血压等获益,为后续达成心肾获益提供了基础,恒格列净的出现或能成为临床代谢综合管理的新选择。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