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和一位创业者朋友喝茶,他感慨:“现在做生意就像在湍流里划船,过去抓住一个风口就能顺流而下,现在得盯着水下暗礁,手里还要握着好几只桨。”
跳出「机会依赖」:新时代需要怎样的破局者?
周末和一位创业者朋友喝茶,他感慨:“现在做生意就像在湍流里划船,过去抓住一个风口就能顺流而下,现在得盯着水下暗礁,手里还要握着好几只桨。”
这话听起来扎心,却道破了一个现实:当传统“机会红利”的潮水退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劈开新路?
一、靠本能不如靠认知:用“科学思维”替代“经验主义”
前些年见过不少“风口型选手”,靠敏锐嗅觉抓住团购、共享经济等机会赚得盆满钵满。
但如今,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过行业周期,这类“机会依赖症”开始显露出短板——
就像当年靠流量红利崛起的电商玩家,面对AI选品、直播电商的新战场,突然发现过去的经验成了束缚手脚的镣铐。
这时候,那些具备“系统化认知”的人开始凸显价值。
比如名校理工科出身的研究者,或是自带“极客精神”的技术控,他们擅长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可验证的模型。
就像特斯拉的工程师团队,把电动车研发拆分成电池化学、空气动力学等多个模块,用物理学思维重构产业逻辑。
这种“高信息熵理解力”,本质是用科学框架替代直觉判断,让决策不再依赖“运气”,而是建立在可复制的规律之上。
二、技术破局:从“无力感”到“工具箱”
很多人抱怨“努力没用”,本质是困在“低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里。
就像工厂流水线工人面对自动化浪潮的焦虑,或是传统门店老板看着电商冲击的无奈——
当体力劳动和简单脑力劳动被算法和机器替代,唯有掌握“高信息处理力”的人才能突出重围。
我认识一位IT极客,早年在大厂写代码,后来辞职用AI技术改造传统印刷行业。他开发的智能排版系统,让小印刷厂也能承接个性化定制订单,效率提升十倍以上。这类人就像带着“技术工具箱”的探险者,总能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找到杠杆点——
用代码重构流程,用数据优化决策,把“无力感”变成“掌控感”。
正如马斯克所说:“如果你觉得一件事很难,那可能是方法错了,不是你不够努力。”
三、动力引擎:热情、企图心与“倒逼机制”
人才体系里有两类人特别值得关注:一类是“高能量担当者”,自带使命感,就像那些扎根乡村振兴的创业者,把“情怀”变成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另一类是“被生活倒逼的破局者”,就像短视频时代靠直播带货翻身的小镇青年,困境反而成了突破圈层的跳板。
这让我想起一个开早餐店的老板,疫情期间门店冷清,他却琢磨出“早餐盲盒”的玩法——
用小程序预约、随机组合套餐,既解决食材浪费,又吸引年轻人打卡。
这种“企图心”无关学历,本质是对现状的不妥协。正如作家茨威格所说:“一个人最强大的武器,是他不想再回到过去的决心。”
四、体系构建:告别“玄虚”,落地“连接力”
在人才清单里,“非玄虚体系构建者”和“连接执行型极客”是关键拼图。前者擅长把想法变成可落地的框架,比如一位创业者用“用户旅程地图”把复杂的服务流程拆解成可优化的节点;后者则像团队里的“粘合剂”,能把技术宅的创意、市场人的脑洞、供应链的资源串成一条线。
这种能力在传统行业转型中尤为重要。比如某家具厂引入“极客设计师”,用3D建模技术实现定制化生产,再通过电商运营人才打通线上渠道,最后靠供应链管理人才压缩交付周期——看似简单的“转型”,背后是不同特质人才的协同作战。
五、摆脱“路径依赖”:成功的“指数曲线”藏在哪?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何摆脱对“第一种机会”的依赖?或许答案藏在这些人才特质的交叉点里——用理工科的系统化思维拆解问题,用IT极客的技术能力搭建工具,用高能量者的担当推动落地,再加上学习者的开放心态持续迭代。
这让我想起手机行业的变迁:当年靠渠道和营销称霸的品牌,如今大多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既懂芯片研发(技术极客)、又懂用户体验设计(专业极客)、还能整合全球供应链(连接型人才)的复合型团队。他们的成功不是抓住某个单一机会,而是构建了一个能持续捕捉机会的“人才生态系统”。
在这个充满变量的时代,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风口上。但总有一些人,他们不做等待潮水的“冲浪者”,而是成为打造船只的“造船者”——用认知突破本能局限,用技术拓展能力边界,用热情点燃行动引擎,用体系化思维把个体优势变成持续进化的动力。
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在人才体系的坐标系里,我是靠“运气”划船的人,还是正在积累“造船”技能的破局者?毕竟,真正的指数型成功,从来不是依赖某个“机会点”,而是建立一套能不断创造机会的“能力系统”。
来源:字画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