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5岁,到43岁,我在自己的时钟里找到节奏

B站影视 2024-12-27 19:21 1

摘要:与年轻的职场人相比,35 岁的优势在于对自我喜好与擅长的认知更为清晰。

与年轻的职场人相比,35 岁的优势在于对自我喜好与擅长的认知更为清晰。

2016 年,我 35 岁。

那时不像现在流行裁员大礼包,

我专注于企业内部培训,将知识理念倾囊相授,为他人赋能。

这份工作对我而言,不仅是兴趣,更能带来成就感。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未来的不确定性接踵而至。

问题潮水般涌来,让我陷入思考:

如何在我热爱的事业上深耕?怎样借助专业工具为更多人提供帮助?


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限制,我又该如何调整?

幸运的是,我还有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内在力量。

不再盲目地迎合他人的期待,

在自己的时区里,遵循自己成长的目标。

即使更换职业,我也有许多选择:

换一份工作?跳槽换公司?在企业内部调岗?还是独立出来自由职业?

像是站在十字路口,四周弥漫着大雾,

不知道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走,生怕踏错方向跌入深渊…

不确定该走哪条路的时候就往前走,

我上了有意思的21天的职场转型训练营,

可课程结束后我确认自己并不想转型,还是喜欢现在的工作。

也算是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

但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做一些什么让我自己能够继续往上走呢?

我绞尽脑汁,回顾自己的过往职业经历,

突然想到曾经学过一个故事力的版权课,

但那套理论太复杂了,

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场景,不适合在企业里去推广、去分享。

后来看到了高琳老师的故事力课程,教职场人怎么把故事力运用到工作中,

我非常感兴趣,

也许“讲故事”可以当做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企业内部推广,帮助到更多人。

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到很多意外的反馈,

故事力的课程照例第三天大家要轮番上去分享故事,

我成为那个被爆灯的人。

很懵,也很不适应。

我的爸妈是老师,家族中也有60%的亲人是老师,

家人对我的要求很高,并不容易得到夸奖,

反而常听到的是: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考第一,做到第一也是为什么你总是做不到?”

到底什么才是“好”,怎样才能“更好”?

“被认可”就像高不可攀的藤蔓,

我再怎么努力踮起脚尖也够不到,向上望只剩下灰色的天空和窒息的话语

“差两分去哪儿了?”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

马戏团里的小象,从小到大都会被拴在一个木桩上。

长大之后木桩消失了,但小象在表演完之后仍会回到原地。

它一生当中都没有办法摆脱那个束缚他的木桩,那个小时候束缚他的那个木桩,

事实上那个小象已经长大了,

它有自己的内在力量,只是它没有看到而已。

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像那只小象一样。

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影响,有些无力,没办法迅速地抽离。

但我知道,只能向前走,不断地吸收。

每一次的吸收,都可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只是这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学完故事力后我跟 HR 商量,在公司内部开设故事力的课程。

第一次课程到现在已经4年多,

我教授的这门课,已经成为大家争先恐后报名的课了。

还记得第一期上课前,去找了我的另外一个学妹,

去磨课讨论这节课可以怎么讲,怎么讲能让大家更好地应用。

对于来上课的同事的反馈也会非常认真,

第一期我留意到一位研发的工程师,全程没太多笑容。

心里 “咯噔” 一下,那种不自信的感觉瞬间涌了上来。

莫名的紧张,不禁开始胡思乱想:

是不是我讲得太糟糕了?是不是我的表现让他不满意?

可课后他跟我说,

“ Helen 你知道吗?

我觉得这个课特别重要。

我已经买了 13 本故事力的书,决定给我团队的人一本。

我实现了在公司内部开设故事力课程的初衷——

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更多人学会职场沟通,拿到资源。

还记得学习故事力课程的第三天,石岩老师突然说:

“我很喜欢你的笑容,你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

听到这话,我心里不禁泛起一丝疑惑。

因为小时候妈妈总说我笑起来很难看,

在我心里,这似乎是一种难以摆脱的自我认知。

在故事力的课堂上,我听到了许多颠覆过往认知的话。那些曾经以为的真理,在这堂课上被重新审视。

是不是我一直以来都误解了自己,

那些被否定的笑容,其实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仿佛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等待着未知的惊喜。

故事力课程的最后一天,我向高琳老师寻求建议。

那时,我心里满是迷茫与期待。

高琳老师看着我,认真地说:“你可以试试学教练。

我没想到,这一试,竟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与老师的一次公开演示中,我体验到了教练所给予的力量。

我带着话题和老师对话,希望找到答案,

老师突然问我:“那你内在会有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支持到你?”

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也从未意识到自己竟拥有内在的力量。

我获得了勇气。在家庭和工作上,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

看见彼此,用爱的语言沟通

我成长于严格管教的环境,因此特别渴望给孩子更多空间。

可在儿子教育这件事上,我和先生的理念有所不同。

先生对他要求十分严苛,

诸多条条框框,男孩子不能哭、不能矫情......

我不认同他这种管理方式,于是冲突不断。

甚至会口不择言地说:“这样下去我没法和你过了。”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只是争吵、辩论对错,还可以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用爱的语言 —— 拥抱。

拥抱能产生催产素,这会带来爱的感觉。

我会用教练的方式识别先生的需求,看见他。

有一次先生回家情绪低落,我问他怎么了,他沉默。

我说:“我今天不太开心,能抱一下我吗?”

拥抱之后,儿子咚咚咚跑过来,说:“我也想要拥抱一下。”

我们把他抱在中间,那种感觉特别美好。

从那时起,我们家只要有情绪波动,就会主动求拥抱。

先生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今天情绪不太好,不太开心,需要一个拥抱。”

我和儿子就会去抱他。

家庭氛围发生了巨大转变,关系越来越和谐,

爱仿佛在我们之间流动,让家变得更加温暖。

教练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我开始主动去争取更多机会。

以前,我只敢做自己觉得能做成的事,

也许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我不敢轻易尝试。

这使得我在很多机会面前,即便有能力去把握,却也不敢迈出那一步。

当公司有升职机会时,我不敢站出来;

当公司有新的项目时,我也不敢去争取。

在一次和教练对话中,需要想象自己成长后的画面。

我的画面是一头大象站在辽阔的地面上,周围鸟语花香。

我不再是马戏团内被要求站在木桩上的小象,

也把这张成长的隐喻照片放在我的桌前提醒自己:我长大了,有力量走得更远。

恰在此时,新的大老板从国外来到中国,既紧张,也让我兴奋。

在一场需要主持人的场合里,

我看着周围的人,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犹豫着,

心脏开始剧烈跳动,仿佛有个声音在心底呐喊:

“试一下怕什么?哪怕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无论结果如何,

这都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是我突破自我的开始。

活动结束后,老板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

我知道,这次活动的表现,让老板对我有了极大的改观。

也许是一次主动带来的正反馈,也许是那头大象的指引,

我主动在工作中做出更多改变,

进一步尝试跨部门的项目,把教练赋能到工作中。

在公司的一个核心团队中,我参与了建立团队教练旅程的工作。

新人加入时,团队内部矛盾重重,大家各执己见,

每一次讨论,都充满了火药味,沟通的渠道几乎被堵塞。

我运用教练的方法,引导团队成员敞开心扉,倾听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一同面对困难,不断调整策略。

我像是一个导航仪,帮助团队在混乱中找到方向。

随着项目推进,团队逐渐开始理解合作的意义。

大家不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每一次的沟通都变得更加顺畅,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终于,项目结束时,团队成功拿到了全球奖项。

那是代表中国唯一一个团队获得的全球奖,

这不仅是团队的荣誉,更是教练价值的体现。

老板看到了教练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也看到了我在这个过程中为团队所做出的贡献。

学教练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让我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新的自己。

这些经历,不仅改变了团队的命运,也让我为自己赢得了更多机会。

我在旅程里,不断地成长,变得更加自信。

30 岁、 40 岁、 50 岁,

年龄不断增长,内在也会一起成长吗?

成长的过程并不容易,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在跨越一道道沟壑。

只有不断地跨越这些障碍,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我今年43岁,现在生活的状态:平和、爱、成长。

无论外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也不会有太多的担心,

我清楚自己的方向,也不会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本文采访Helen教练/有意思编辑部整理撰稿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