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细菌病疫苗室副主任郑徽介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较长,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12月25日,国家预防控制局下发《关于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
该文件下发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以下简称“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将进行重大调整。
原有百白破疫苗接种程序为:3、4、5、18月龄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DTP),6岁接种1剂白破(DT)疫苗;
修改后的程序为:2、4、6、18月龄和6岁分别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DTP),也就是接种5剂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
该免疫程序在2025年1月1日开始执行。
01、何为百日咳?
百日咳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细菌病疫苗室副主任郑徽介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较长,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根据《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百日咳潜伏期一般为7至14天,有的可达21天。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至出现症状后2至3周传染性最强。
百日咳一般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如果不加干预,3个阶段加起来通常要持续100天左右。
卡他期主要表现为流涕、打喷嚏、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
痉咳期通常从第2周开始,标志性症状为痉挛性咳嗽,即一连串、严重剧烈的咳嗽(与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等引起的咳嗽不同),在痉挛性咳嗽后伴有深长吸气,高调鸡鸣样声音,俗称“回勾”,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
恢复期一般持续1至2周,咳嗽频率和严重程度逐渐降低。
02、百日咳如何治疗?
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办公室主任徐保平介绍,百日咳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
其中,一般治疗包括给孩子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等;对症治疗则包括祛痰、平喘等,若孩子出现并发症要及时送医就诊。
“孩子患上百日咳,主要是气道里有痰黏稠,越咳不出来越会刺激气道咳嗽,需要帮助患儿祛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李敏介绍。
根据孩子体质不同,需分清证型,如果是寒证则加温药,如果是热证则加清热的药。临床上常用清肺化痰尤其是用清肝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小儿鹭鸶咳丸等。
百日咳一般病程较长,后期如何更好护理?
李敏表示,孩子有寒热虚实不同体质之分,后期主要分为气虚型和阴虚型。
气虚型体质的孩子痰液较黏,咳嗽起来痰较少难以咳出,且大便可能较干,可服用梨水或银耳水等;
阴虚型体质的孩子看起来白白胖胖,痰会相对多一些,容易腹泻,可给孩子服用陈皮水等。
03、中国百日咳的疾病负担
近年来,我国百日咳报告发病数上升。
2022年全年、2023年全年、2024年1~10月全国报告百日咳发病分别为39063例、37427例、470333例,报告死亡分别为2例、4例、28例。
1984年~2024年10月百日咳报告发病和死亡数据
百日咳患者增多,其实并非很多人想象的单纯由于新冠防控后出现的免疫落差所致。事实上,除了实际发病数量增加外,也与监测和检测能力、试剂灵敏度等因素有关。
我国专业机构于2023年12月和2024年4月陆续发布《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及《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上述文件对百日咳病例的诊断要求更加明确,并引起临床重视,这也可能是促成报告病例数快速增高的原因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曾玫教授在《《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解读》中提到:
百日咳再现原因复杂,包括医务人员对百日咳知晓关注度提高、症状监测敏感度提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检测技术应用、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均不能诱导终身免疫、百日咳鲍特菌菌株变异等因素。
即便如此,上述报告数据或许还无法反映国内百日咳的真实疾病负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慧敏主任在《儿童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的研究进展》中提到:我国近几年百日咳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实际发病人数可能被严重低估,低估的原因涉及历史、现实及社会人文等因素。
因此,百日咳防控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04、为什么要打第5针
面对近年来我国百日咳报告发病数快速攀升的情况,此前已经有多项百日咳流行病学或血清学相关研究中提及建议修订百日咳疫苗程序的内容。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于2022年发布在《疫苗》(Vaccine)杂志的《中国人群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百日咳免疫力下降和传播情况:一项横断面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后,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逐渐降低,在接种第4针5年后仅有5.60 IU/mL。
研究者在讨论部分提到:强烈建议为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增加一剂加强针,以保护易感人群,最优的操作策略是在免疫计划中将6岁组的白破疫苗(DT)接种改为百白破疫苗(DTaP)。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近期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名为《河南省百日咳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及感染率评估》[7]的研究。
研究提到,河南省人群百日咳PT-IgG整体处于低位水平,6岁时感染率达到12656.71/10万(95%CI:8292.77/10万~17020.65/10万)的峰值。
研究者建议,我国6岁儿童需加强百日咳免疫,以及开发免疫效果更好的新一代百日咳疫苗,推出可应用于青少年和成人的剂型。
也就是说,6岁时不仅抗百日咳抗体水平较低,且感染风险高,因此将6岁的白破疫苗(DT)换成百白破疫苗(DTaP)就能有效降低相关人群风险。
附全文:
本文综合 国家疾控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 生命时报 预防界等
来源:大河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