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社区人口密度高、老旧小区覆盖广、流动人口占比大等治理难题,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平街红浦社区以党建引领“一根针”,穿起群众自治“千条线”,编织多元共治“一张网”,通过夯实“铁三角”微治理体系、实施“六联治”攻坚项目、创新“三代办”服务机制,实现了从治理末梢到服
面对社区人口密度高、老旧小区覆盖广、流动人口占比大等治理难题,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平街红浦社区以党建引领“一根针”,穿起群众自治“千条线”,编织多元共治“一张网”,通过夯实“铁三角”微治理体系、实施“六联治”攻坚项目、创新“三代办”服务机制,实现了从治理末梢到服务前哨的蝶变升级,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等殊荣,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党建统领夯实“铁三角”
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红浦社区将党组织的根系深深扎进基层网格,构建“网格党小组引领+专职网格员主导+单元长协同”的三级微治理体系。
社区建强网格党群服务站,并将全域划分19个网格党小组,选拔232名思想觉悟高、群众口碑好、道德品质优的居民任单元长,形成“社区党委—网格党小组—单元长”三级联动架构。社区每月动态发布单元长任务清单,清单包括政策宣传、民意收集、隐患排查等6大类20余项具体工作,配套实施“星级单元长”评选机制,通过“荣誉激励+务实支持+情感认同”的全方位激励体系,激发单元长责任感与社区共建积极性,定期开展矛盾调解、活动策划等培训交流,通过“单元长互助小组”促进各网格治理取长补短、比学赶超,让“小事在单元解决、难事在网格协商、大事在社区统筹”成为常态。目前,这支“铁脚板”队伍已实现2000余户家庭服务全覆盖,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多元共治实施“六联治”
破解治理痛点难点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工作和现实情况,红浦社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创新“六联治”项目矩阵,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共同体。
矛盾联调
依托街道综治中心,积极推行矛盾纠纷“四前置”工作法(政策法规前置宣传、社情民意前置收集、风险隐患前置排查、矛盾纠纷前置化解),培育“李淑环金牌调解室”等特色品牌,整合律师、民警、老党员等力量组成“和事佬”调解队,积极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具体事项,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民生联帮
开发“微代办+微治理”双码入户系统,55个居民群实时在线收集群众“急难愁盼”,建立“接单—派单—办单—评单”闭环机制,推动12345工单量同比下降40%,将95%以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资源联享
组建“红石榴基层治理联盟”,吸纳123家辖区单位、包联部门、社会组织和商户,召开“治理项目认领大会”,签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银发关爱”等民生项目300余个,构建“需求在一线发现、资源在一线整合、问题在一线解决”的高效机制。
平安联创
组建300人“党派我来服务”志愿队,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双清行动”(清隐患、清诉求),累计排查安全隐患136处,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推动群众从“有事上访”到“主动参与”,辖区刑事治安案件连续三年稳步下降。
物业联管
对19个无物业老旧小区,推行“物业党建联建”模式,通过党员带头成立业委会、引进市场化物业公司、建立“红色议事厅”等方式,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小区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文化联心
打造“和谐和美和平街”品牌,全年举办“邻里节”“民族文化市集”等活动120余场次,搭建“石榴籽议事亭”“胡同议事会”等协商平台,以“文化润心”促进“治理同心”,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精准服务创新“三代办”
架起党群服务连心桥
红浦社区推行“三访三代办”工作法,让服务更有温度、治理更有精度。
主动走访察民情
建立“民‘声’半月谈”议事机制,社区干部每周入户走访、每半月召开民情分析会,依托“邻里议事厅”“网格直播间”等平台,线上线下收集群众意见,形成“需求清单”动态管理。
分类代办解民忧
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全程代办”(代办社保、医保等事项);针对上班族等“时间少”群体,提供“预约代办”(预约上门服务、错时办理);针对共性需求事项,提供“集中代办”(集中对接职能部门、批量解决问题)。累计代办各类事项200余件,群众办事成本下降70%以上。
跟踪回访暖民心
建立“办结即回访”机制,通过电话随访、入户走访等方式,征求群众对办理结果的意见建议,对不满意事项启动“二次办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红浦社区始终认为,只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如今,这里的“铁三角”正成为凝聚民心的“磁力场”,“六联治”化作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三代办”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一幅“党建引领强、治理效能优、服务质量高、民族团结亲”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兴安大地徐徐展开。
—— 经验启示 ——
红浦社区的实践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兴安样本”——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必须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把作用发挥在一线;发动群众参与是关键,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精准服务需求是核心,需以“绣花功夫”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这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实践,也为兴安盟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注脚。
来源:内蒙古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