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持续冲击,互联网中的网络言论环境愈发错综复杂,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领导干部要想做好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影响,接着通
摘要: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持续冲击,互联网中的网络言论环境愈发错综复杂,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领导干部要想做好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影响,接着通过“时度效”三个角度构建起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时度效”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情绪裹挟理性、算法左右判断、流量掩盖真相等现象日益凸显,网络舆论生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已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内容的“一键生成”大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专业门槛,“一次创作,全网分发”的传播模式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重塑了舆论焦点,人工智能技术(以下简称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网络舆论生态。
(一)快速生成,降低创作专业门槛
AI技术的出现,让内容创作不再高不可攀,以往,制作文本、图像、视频等内容,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如今,只需输入简短的文字描述就能快速生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图文或音视频内容,甚至还能“图文互证”“影音联动”,让普通网民轻松掌握专业“创作”技能。其深度伪造能力还能高度“仿制”专业性内容,如广州天河警方通报的“首例智能驾驶致死案宣判车企担责70%”的谣言,伪造的“判决书”要素齐全、表述严谨,引发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二)全民创作,颠覆传播格局
在传统舆论生态中,主流媒体凭借专业的采编团队、严谨的内容审核机制和成熟的传播渠道在舆论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普通网民虽然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表达观点,但只能在有限的社交圈传播,难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传播效果。然而,AI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以抖音、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平台,借助算法推荐精准捕捉用户兴趣,使个人创作的内容可以突破原有社交边界,进入公共舆论空间。同时,智能化的内容适配功能可以把单一素材内容自动转化,如,将文本智能化拆解为微博话题、短视频脚本等,以适应不同平台的风格,进行跨平台的内容创作和多元传播,形成“一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
(三)情绪主导,重塑舆论焦点
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自动化议程设置能力,正在深刻影响着公众的讨论方向。一方面,可以批量生成热点评论和争议性观点,并通过AI集中发布,利用大众的从众心理制造虚假“民意共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接受预设立场。另一方面,可对社交平台数据进行实时情感分析,捕捉公众情绪波动,针对性地输出具有煽动性、对立性或共鸣性的观点或内容,并将愤怒、焦虑等极端情绪通过算法进一步放大,使煽动性内容获得远超事实的传播能力,形成“情绪刺激→互动反馈→算法推荐”的传播闭环,从而有效地控制、重塑舆论焦点。
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冲击与挑战
AI技术加速了信息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模糊真实与虚假的边界、缩短舆情发酵周期、情绪化投喂制造舆论对立等,使网络舆论环境更趋复杂。
(一)数据偏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内容生成与话语塑造能力,正在以隐蔽的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冲击,由于其依托海量互联网数据进行训练,表面上是在追求“价值中立”,实际上可在无形中放大边缘观点,弱化核心价值取向,让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不知不觉中被技术削弱。如,某款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在回答“中国人是否诚实”时,竟称“中国人最虚伪、最不诚实”。与此同时,由于当前互联网仍以西方语言和主流价值观为主导,这使得AI在内容生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也在无形中被影响甚至被塑造。特别是在当前,网络舆论场多元思潮交织,那些看似中立实则暗含特定导向的内容如同无声渗透的细流,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认知。
(二)工业化产出,助推虚假信息泛滥
“一键生成”的便捷性让虚假信息泛滥进入快车道,只需输入关键词或上传素材,就能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新闻现场”,造谣者动动手指即可批量生产以假乱真的内容,让“眼见不一定为实”成为常态。更为隐蔽的是,这类技术还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可根据网民的点赞、浏览时长等数据,实时调整虚假内容的情感倾向,如将中性表述换为煽动性语气,或根据地域特征添加方言等,再通过算法推荐推送给特定人群,实现精准传播。这些虚假信息通过自媒体矩阵或社交平台进行裂变式扩散,使海量的失真信息又渗入到训练模型,形成“污染源”反噬AI系统,造成“AI造谣—AI传谣—AI信谣”的恶性循环,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器”。
(三)算法推荐,加剧舆论群体极化
AI技术可识别和模拟用户的情感,在构建出情感画像后持续推送契合其情绪的内容,导致“情绪茧房”,形成“观点免疫”,从而实现对舆情情绪的深度操控。如,近期网络中关于“80后死亡率超5%”虽被证实为谣言,但因契合当前社会焦虑的情绪,至今仍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同时,受算法推荐机制影响,情绪化和争议性的内容在网络中更容易被识别并广泛传播,极端情绪或观点不断被放大,对于那些不了解真相或分辨能力较弱的网民来说,易被蛊惑,从而形成群体观点的割裂,加剧舆论对立与分化。
(四)议题延伸,加剧舆情演变烈度
AI技术正在全方位加剧舆情演变的复杂程度,批量化的信息生产、几何级数增长的传播速度,加剧了舆情的复杂程度。当热点事件发生时,AI技术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海量衍生内容,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极大压缩了传统舆情的发酵周期,让舆论关注焦点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形成多维度的议题延伸,不仅关联历史事件,还可以突破领域界限实现横向议题延伸,将社会事件自动关联到政治、经济等多领域,促使地方性问题全局化,单一问题向系统性风险转变,进一步加剧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三、领导干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时度效”策略
由此可见,在AI技术推动下,当前网络舆论环境已发生深刻的改变,舆论引导已成为与时间赛跑的“信息攻坚战”,面对快速变化的舆论发展态势,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一)以“时”为基,抢占舆论引导先机
时,就是时机、节奏,要把握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在AI技术不断演进的当下,相关事件一旦上网,就面临算法助推下的指数级传播和智能篡改的双重风险。因此,一方面要建立高效舆情监测机制,充分利用 AI 技术优势,实时追踪舆论情绪和动向,确保舆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示警,为引导处置赢得时间。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引导的时机,对需要快速回应的要果敢担当、迅速澄清,堵住谣言滋生与扩散的渠道。由于AI技术的算法可能带来“信息茧房”效应,加剧舆论分化,在进行引导时还需注意把握节奏,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同作用,借助多种渠道打造全方位、高密度的宣传矩阵,突破算法所可能带来的“深度伪造”和“算法偏见”。在 AI 技术深度介入舆论传播的新态势下,只有善用技术手段,关键时刻会发声、能发声,才能有效驾驭舆论走向,实现“东风压倒西风”的引导效果。
(二)以“度”为纲,平衡引导的分寸与边界
“度”,就是力度、分寸,要掌握好力度、分寸和火候。当前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技术推动下,在网络舆论中情绪化表达往往比事实本身更具传播力,网民的情绪宣泄有时会掩盖对真相的理性追寻。在这种传播生态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舆情连锁反应,因此,在开展舆论引导时需要把握分寸和引导艺术,这主要体现在对公众情绪的尊重与合理引导上,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压制公众的情绪表达,而应深入了解情绪背后的利益诉求和现实关切,既要纠正不实信息和偏激观点,又要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片面的说辞,以免引发公众的反感与抵触。可以说,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度”,既是一门分寸感的艺术,也是一种平衡术,需要有敏锐的舆情研判能力和灵活的沟通技巧,依据事态发展和网民情绪,因人因事施策,避免引导过度引发的逆反心理和引导不足贻误良机,做到该发声时不失语,该克制时不越位。
(三)以“效”为标,提升引导的实际影响力
“效”,就是效果、实效,要以赢得群众口碑为追求、以凝聚社会共识为宗旨。一方面,要站稳人民立场,从群众角度思考问题,确保引导内容贴近生活、回应期待。彻底转变传统思维,从“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转向“平等对话”的互动沟通;从刻板的官方话术,转向生活化的网言网语。找准与网民情感交流的共鸣点,精准设置议题,用多样化的手段加强沟通互动,将“党委、政府想说的”转化为“群众要听的”。另一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学会借助AI技术动态分析网民情绪,实现精准情绪干预。如,当发现极端言论扩散时,生成情绪安抚内容对冲极端言论;当发现谣言传播、舆论失焦时,开展多维宣传改变算法偏见进行“认知降噪”,构建“技术对抗技术”的智能引导体系,实现“该出手时精准发力,该克制时润物无声”的引导效果,推动舆论引导从“广覆盖”向“精准化”转变,真正实现以“效”为目标的高质量舆论引导。
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舆论场既是技术博弈的前沿阵地,也是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战场,在以技术为驱动的舆论生态中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既要清醒认识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也要主动运用新技术提升引导效能,切实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以技术赋能精准捕捉舆情,把握引导“时”机;以算法创新强化价值引领,把握引导“度”量;以人民需求重塑传播范式,提升引导实“效”。只有实现技术创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机统一,才能在这场技术博弈与思想交锋的舆论场中掌握主导权,切实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作者:赵娟 单位:郑州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2024JC11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贞仪,黄思. 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路径研究[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2, (08): 77-80.
[2]刘俊男,赵春祥. 网络环境下提升党的舆论引导力的思考[J].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 (03): 28-32.
[3]孔德臣,侯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治理:契机、风险与应对——从ChatGPT到Sora[J].探索,2024,(04):123-138.
[4]申展利.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如何做好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N]. 学习时报, 2025-04-30.
[5]马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挑战及其应对[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4, (04):170-176.
[6]蒲清平,漆钰.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 (04):1-14.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