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信泉身为开国中将,育有十二个子女,他的妻子容貌绝美,甚至不逊色于明星。而且她管理孩子时,颇有带兵的风范。这样的事乍一听,仿佛有些天方夜谭,但它确实在吴信泉身上真实上演了。
特此声明:本文内容皆为参考网络资料并融入个人见解后创作而成,烦请知悉。
吴信泉身为开国中将,育有十二个子女,他的妻子容貌绝美,甚至不逊色于明星。而且她管理孩子时,颇有带兵的风范。这样的事乍一听,仿佛有些天方夜谭,但它确实在吴信泉身上真实上演了。
1955年,人民大会堂内一片热闹景象。授衔当日,身着中将制服的吴信泉站在人群当中,脊背挺得十分笔直。他立下了无数战功,然而在那一刻,他心中挂念的既不是曾经经历的战役,也不是所获得的勋章,而是在家门口正排着队盼着他归来的一群孩子以及他的妻子俞惠如。
俞惠如不仅长相讨人喜欢,气质也别具一格。
拿出她1955年拍摄的照片来看,即便放到现在,也丝毫不逊色于当下的影视明星。
要是你真以为她仅凭借容貌谋生,那可就小瞧她了。
她自幼在安徽五河成长,家庭条件尚可,父母对教育颇为看重,这姑娘打小在读书识字方面就表现不俗。
她对那些绣花、做女红的故事不感兴趣,反倒钟情于像花木兰、梁红玉这类能够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传奇事迹。
十三岁时,恰逢抗日战争爆发,她投身于救国宣传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三年过去,她索性担任了泗县妇女抗日联合会主任。
彼时,年仅16岁的她,便能够带领众人做事,处理起事情来比很多成年人还要干脆利落。
就在那个时候,她邂逅了吴信泉。
吴信泉乃湖南平江人士,儿时家境极为贫寒,即便给地主劳作也难以饱腹。年仅15岁便加入赤卫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反“围剿”、长征、抗战等战役,一场未缺。1940年,他带领部队南下,于华中地区组织战斗,恰好与俞惠如的队伍有了接触。
在抗联会议上,他初次见到了俞惠如。
那女孩一开口,言语条理清楚,目光笃定,做起事来毫不拖沓含糊。
吴信泉心中一动,转身便去找旅长从中促成。
俞惠如对这位在打仗方面十分出色的政委也心怀敬佩,不久后,二人便确定了终身大事。
他们举办婚礼时,既没有鲜花,也没有摆宴席,甚至连婚纱都没准备。仅仅在战场上相互说了句“往后一同投身革命事业”,就算是结为夫妻了。
在成婚的那几年里,战争仍在持续,孩子也接二连三地降临。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就已经育有六个子女。
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安定下来,两人又生育了六个孩子。
一大家子十二个孩子,该怎么带呢?俞惠如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办法——让老大带着老二,老二带着老三,谁有空就帮把手,整个家就像一座小型军营般井然有序。
周总理听闻此事后,笑着调侃道:“你们家这简直就是航空母舰。”
这并非一句玩笑之语。
在那个时候,吃穿条件都很艰苦,一般家庭连一个孩子都难以供养,然而俞惠如却能够把十二个孩子管理得妥妥当当,还让他们个个都很有成就。这并非依靠运气,而是凭借智慧以及一套管理的能力。
长子吴皖湘后来担任了军事博物馆的副馆长,其余的孩子也有很多投身部队,每个人都表现出色。
大家都讲,这些小孩之所以能有长远发展,是由于妈妈教导有方。
然而俞惠如哪有充裕的时间每日都盯着孩子呢?她还得投身工作,处理组织交付的事务。
她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并非独自承担照顾之事,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彼此照应。”此话语虽质朴,却思路明晰。
再说回吴信泉。
朝鲜战争打响后,他率领第三十九军越过鸭绿江。
彼时,敌军为美军骑一师,此师号称“攻不破的劲旅”。然而在横城之战中,吴信泉率领部队出击,打得敌军连夜溃退,歼灭敌军数千人,俘虏百余人,成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那场战斗结束以后,吴信泉声名远扬,军队内外都晓得这位来自湖南的将领不好对付。
然而他回国之后,既没有到处宣扬自己的功绩,也没有匆忙举办庆功会。
他身着授衔礼服回到家中,推开家门,只见俞惠如领着十二个孩子在门口站成一排。
他并未言语,仅仅将她揽入怀中。
在那个瞬间,没有人露出笑容,也没有人落下泪水。
经历多年的战场厮杀,这一次拥抱,成了他给她的一个交代。
之后,吴信泉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差,于1992年离世,终年78岁。
俞惠如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孩子们都很争气,没让她多费心思,一个个都有所成就。
她并未再次步入婚姻殿堂,而是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这个家庭之中。
这场婚姻,既非靠情书维持,亦非靠花言巧语,它是于战火中缔结,在日常琐碎里成长起来的。
直至如今,她的照片仍在网络上传播,不少人都称赞她容貌出众。
了解她的人都清楚,她最令人钦佩之处并非外貌,而是她身兼母亲、革命者和教育家多重身份还能游刃有余的能力。
1955年的那一日,授衔典礼完毕,吴信泉于台下凝望舞台,手中紧握着那枚中将的军衔勋章。
他坦言:“这份荣誉并非我一人所得。”此言属实。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纂,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吴信泉将军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档案馆编纂整理。
《志愿军人物志 第三卷》,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纂。
选自《俞惠如口述回忆录》,资料来源于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资料库
来源:云卷云舒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