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巍兴安,汤汤呼伦,茫茫敕勒······都留下拓跋鲜卑先民迁徙的历史印迹,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水经注》作者郦道元、《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是北魏人······
从嘎仙洞到洛阳的迁徙史诗
——“穿越时空的交融——拓跋鲜卑的历史足迹”展览亮相呼伦贝尔市
巍巍兴安,汤汤呼伦,茫茫敕勒······都留下拓跋鲜卑先民迁徙的历史印迹,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水经注》作者郦道元、《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是北魏人······
5月18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由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呼伦贝尔博物院、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承办,内蒙古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协办的“穿越时空的交融——拓跋鲜卑的历史足迹”展览亮相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从山林走向草原
再到中原的民族融合之路
据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馆长殷焕良介绍,拓跋鲜卑初起是一支游弋于大兴安岭森林中的猎牧部落,为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走出嘎仙洞,南迁至呼伦湖,又迁居盛乐,逐步建立北魏,后迁都平城并称帝,进而统一黄河流域,迁都洛阳后全面推进汉化改革。拓跋鲜卑在多次迁徙中与多民族不断融合交流,通过自我革新将游牧文化注入华夏文明之躯,为唐朝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拓跋鲜卑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兴安岭、盛乐、平城、洛阳是拓跋鲜卑文化遗产最为集中、丰富的地区,分别代表了鲜卑拓跋起源、发展、壮大、入主中原历史进程的重要节点阶段。”殷焕良馆长说,“穿越时空的交融——拓跋鲜卑的历史足迹”展览,作为国内首次以拓跋鲜卑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览,自2018年6月9日启动,先后在国内、国外十余家博物馆精彩亮相。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展示,串起了拓跋鲜卑南迁融入中原文明的历史脉络,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更充分发挥了以文物遗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功能。
163件(套)文物
再现拓跋鲜卑发展历程
“穿越时空的交融——拓跋鲜卑的历史足迹”展览精心挑选163件(套)珍贵文物,通过“拓跋肇启”“平城隆业”“洛邑重辉”三个部分,再现了拓跋鲜卑不同阶段的文明与文化特征,呈现其社会演进和发展的时代风貌,系统展现拓跋鲜卑从山林走向草原、再进入中原,最终走出了一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融合之路。
第一部分“拓跋肇启”讲述了拓跋鲜卑从嘎仙洞出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森林到草原,谱写了一曲顽强奋进的史诗。他们几经辗转,最终脱颖而出,屹立草原。拓跋鲜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雄心,完成了由部族向国家的转变。
第二部分“平城隆业”讲述平城(今大同)作为北魏王朝的国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近百年的时间里北魏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型,统治者一方面仿效中原传统制度,以皇权和官僚系统取代了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另一方面,筑城池修苑囿、发展生产,黄河流域迎来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时期。
第三部分“洛邑重辉”讲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改制,通过一系列汉化改革,造就了多元文化汇聚的盛世之都,对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览中,呼伦贝尔的嘎仙洞遗址出土的石镞、骨锥等,见证了拓跋鲜卑早期的生活遗迹;内蒙古博物院藏的鹿角金步摇冠精美华丽,鹿头面部镶嵌有珠饰,鹿角支叉上所挂的桃形金叶均可摇动,象征着草原民族对于鹿的崇拜;釉陶马、青釉武士俑,展示了拓跋鲜卑强大的骑兵力量;从大同出土的彩绘陶女舞俑到洛阳出土的彩绘陶伎乐俑,体现了北魏在汉化改革前后的服饰变化、音乐舞蹈和社会生活。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期为2025年5月18日至8月18日,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多场文化盛宴
助力精神生活“绽放”
为提升观众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开幕当天,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特别策划了“共话博物馆未来”主题活动。由讲解员带领在《穿越时空的交融——拓跋鲜卑的历史足迹》展厅深入讲解文化融合的亮点展品与背后故事。呼伦贝尔学院教育学院师生进行文化传承倡议。开展“拓跋肇启 石语千年——‘趣’拼祝文”活动,由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30个家庭参与。设计打卡拍照环节,由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衣着北魏时期服饰与现场市民进行拍照互动,市民仿佛穿越千年,近距离感受到鲜卑人的文化风貌。
由呼伦贝尔学院50名青年学子、优贝色彩少儿美术培训中心20名小学员、50个亲子家庭同时开展“遇见未来·博物馆奇妙夜”夜场活动。与优贝色彩幼儿园小朋友在《融合之路》展厅寻找特定文化融合元素的展品进行绘画。期间,由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呼伦贝尔学院青年学子及50个亲子家庭参观此展。
展览开放期间,还将举办专家讲座活动。5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作协名誉主席、镇江高专终身教授王川还带来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讲座。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袁丽娜/文 、图
美编:代影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