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了几句中国话后,突然被澳洲青少年暴打,更多受害者出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5 16:32 2

摘要:视频公开后,更多亚裔的受害者站出来控诉——这群少年早已是惯犯,反复锁定“亚洲脸”,在街头辱骂、骚扰,甚至暴力殴打。他们张扬嚣张,毫无顾忌。

在悉尼的街头,一对手牵手散步的中国留学生夫妻,被一群澳洲少年无端围殴,重伤倒地。

视频公开后,更多亚裔的受害者站出来控诉——这群少年早已是惯犯,反复锁定“亚洲脸”,在街头辱骂、骚扰,甚至暴力殴打。他们张扬嚣张,毫无顾忌。

为什么“长着一张亚洲脸”,就能成为被殴打的理由?我们该如何在异国他乡保护自己?

这是“世界最宜居城市”的另一面吗?当文明的外壳被撕开,我们还能相信“多元文化”的承诺吗?当打人的少年再次扬言返回原地,受害者却要绕路回家,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安全”与“公平”?

一、在异国他乡,他们无辜挨了一顿“种族的拳头”

2025年5月21日,在悉尼再寻常不过的住宅社区里面,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妻,正沿着街边人行道散步。

他们有着一张“看得出是亚洲人”的面孔,偶尔用母语轻声交谈几句,然后,暴力就毫无预兆地降临了。

街角突然冲出一群青少年,七八个澳洲面孔的孩子,眼中毫无怯意,上来就是攻击。一人猛地冲上前来,伸手狠狠扯下妻子的卫衣帽子,再反手一把蒙住她的头,把她拽倒在地。

地面传来沉闷的撞击声,紧接着是拳头与脚踢接连不断落下的响声。几个少年压在她身上,动作粗暴、密集、精准,根本不是孩子之间的打闹,而是赤裸裸的围殴。

丈夫愣了几秒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接着本能地冲了上去。他推开压在妻子身上的一人,试图将她护在身后,却立刻遭到另一人的偷袭。一记凶狠的拳头打在他的眼眶上,顿时眼前一黑。

他掏出手机想报警,同时拼命大声呵斥、阻止,但对方根本不为所动。这些少年像是早就习惯了施暴——没有犹豫,没有收敛,更没有一丝畏惧。

妻子因为头部被罩着,几乎看不清四周,只能蜷缩着身体,死死抓住其中一名女孩的头发,以求稍微减缓袭击节奏,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十分钟。

终于,一名正在遛狗的女士听见动静赶了过来,她的怒吼暂时打断了攻击,这些少年一哄而散。

可没过几秒,其中一个早已跑远的男孩又折返回来,趁着夫妻俩刚刚站起来还没反应过来,对着妻子的头狠狠踹了一脚,直接踹在她的太阳穴旁边。

这群少年没有逃跑,也没有后悔,而是站在不远处,嘴里吐着带有种族侮辱意味的脏话,他们不是不懂事的“孩子”,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享受着这个过程。

而那对留学生夫妻,只能扶着彼此站在风中,浑身是伤,满眼惊恐。

妻子的手臂骨折,脸部、背部、头部多处挫伤,医生说至少需要六个月才能恢复。丈夫的眼部同样受伤,脸上淤青未退。

可真正难以恢复的,是另一种创伤。那种“毫无征兆被当街围殴的羞辱”,那种“对方甚至不需要理由就可以打你的恐惧”,那种“明明报警了,却不知道警方会不会真正处理”的无助感。

一位目击者,另一名中国留学生,恰好录下了这场暴行的全过程。他将视频上传到了社交平台,在短短几小时内迅速传播,掀起了华人社群的滔天怒火,也引发了澳大利亚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这一场暴力事件,像是一记沉重的耳光,打在所有身在异国他乡、拼命努力适应环境、安分守己生活的亚洲面孔上。让在澳华人、留学生、移民家庭猛然意识到:哪怕你不惹事,不冲突,不违纪,也并不一定就安全。

你可能只是走在街上,你可能只是说了一句中文,你可能只是长着这张“不是他们”的脸,然后你就成了目标。

二、愤怒也不会沉默

但视频上传不到一天,引发了巨大关注。

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区、留学生微信群、地方论坛、匿名平台……这些空间在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倾诉广场,越来越多的声音接连冒出来。

人们讲述自己、朋友、孩子曾遭遇的类似攻击,语气愤懑、惶恐却异常一致——这些袭击者根本不是“第一次犯事”。

事实逐渐拼凑成了一个令人胆寒的真相:那群向中国留学生夫妻挥拳的少年,其实早就活跃在这个社区周边,早已在亚裔群体中制造了大量阴影。他们像一群低龄的“地痞”,肆意挑衅,说脏话,竖中指,吐口水,哪怕是在餐厅吃饭的亚裔博主都未能幸免。

而就在那对夫妇遇袭的前两天,两名中国小男孩也曾被他们围住殴打。有人被泼饮料,有人被辱骂“滚回中国”,有人甚至不敢再一个人上下学。

愤怒开始燃烧,而行动也接踵而至。

华人网友如同一群网络侦探,凭借视频、衣着特征、社交平台动态,很快锁定了部分涉事青少年的身份——他们的姓名、就读学校,甚至个人账号,都被扒了出来。

相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这些施暴者的社交媒体瞬间被成千上万条谴责和声讨的评论淹没。惊慌之下,他们删除了动态、隐藏了账号,想逃避这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暴。

可骂战不是终点,真正的反击在现实中悄然酝酿。

伤者丈夫在自己所在小区的华人业主群中,讲述了整件事的经过。他的声音带着疲惫与愤怒,却也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警觉和责任感——如果他们什么也不做,下一个被打的可能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妻子。

几天之内,一个由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华人自发组成的社区互助群迅速建立起来。他们互通消息,交换防范建议,实时更新那伙不良少年的行踪。

很快,这个临时“防卫联盟”迎来了他们的首次集体行动。

就在5月22日,袭击者中两名女孩被警方短暂拘留、随即保释后,竟毫无悔意地回到了案发社区,并带来了更多同伙。或许他们以为,这一切只是闹剧,甚至觉得“打几个亚洲人”没什么大不了。

但这一次,面对的不是惊慌逃散的个体,而是一群早已准备好的留学生。

十几名中国留学生挺身而出,在社区街角拦住了这些再次上门挑衅的人。他们冷静却坚定,用语言质问她们的行为,警告她们不要再有这样的行为。

其中一名曾参与殴打的女孩见势不妙,转身钻进了一家快餐店(KFC)的后厨妄图躲藏,却还是被几名留学生堵在门口质问。面对镜头与追问,她崩溃大哭,原本的嚣张也不复存在。

店员见事态紧张,连忙报警。与此同时,另一名准备逃跑的少年也在马路对面被拦下,面对质问,他语无伦次地求饶,像完全忘了自己曾经挥出的拳头。

这一场“没有动手的正面对峙”,让无数华人感到扬眉吐气。它不仅是情绪的出口,更是一种庄重的宣言:我们不再沉默,不再害怕,不再独自忍受。

事件终于引起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受害者,承诺将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联络了涉事青少年可能就读的学校,希望从源头加强教育干预。

同时,警方也公开呼吁更多曾遭骚扰、攻击的受害人站出来举报,提供信息,帮助厘清这伙惯犯的行踪和行为轨迹。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这场远在海外的暴力事件,也触动了外交神经。

5月23日清晨,中国驻悉尼总领馆正式发声。声明措辞强烈,直指问题核心:“对于近期在新南威尔士州,尤其是在悉尼发生的这一系列针对华裔和中国留学生的暴力事件,我们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

声明中,总领馆不但严肃警告施暴者和相关机构,也发出了面向所有在澳中国公民的安全提醒公告,敦促大家在短期内尽量减少夜间外出,避开治安不佳区域,时刻保持警惕。

从个体的呼救,到集体的反击,从网络的追踪,到领事馆的出面,这场原本孤立的悲剧,被不断放大、凝聚,最终汇成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压力。

三、在异国,我们该如何自处?

那一夜的袭击视频仍在社交平台上流传,愤怒与痛心之外,许多人开始追问更深层的问题:

这真的是偶发的暴力吗?

这只是青少年的无知玩闹吗?

还是说,我们正在目睹一种被默认容忍的、日常化的种族歧视?

留学生夫妻被打,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无论是澳大利亚、美国,还是欧洲的其他国家,这种“打了就走”、“骂了就算”的歧视性暴力,常常以“少年”“精神不稳定”“一时冲动”为挡箭牌,在法律的边缘游走。

可对受害者来说,语言的侮辱、拳脚的羞辱,是刻在身上的记号,是藏在梦里的阴影。

在澳洲,在北美,在欧洲,亚裔长期被塑造成“安静、不惹事、成绩好、不反抗”的形象。看似正面的刻板印象,实则助长了另一种潜在的偏见。

于是亚裔成为了“最安全的欺负对象”,一个既能发泄情绪,又不怕后果的完美出口。

于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摆在我们眼前:在一些特定语境下,法律对某些人是惩戒,对另一些人却是纵容。

那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对留学生和华人群体来说,我们不能选择肤色,但可以选择团结。

这一场由“被打”引发的觉醒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要沉默,无论是报警、发声,还是拍视频留证据,都是对抗无声歧视的关键。

要让歧视者知道,我们看见了、记住了,同时也会采取行动反击。

当我们在异国他乡时,我们不只是临时过客,而是有尊严、有权利、有声音的存在。

我们只希望,未来不再有国人,因为肤色、语言、身份,在路边被围殴、在街角惊惶失措。而种族,也不再是某些人发动暴力的借口。

来源:艺述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