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主题研学: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

B站影视 2024-12-27 15:24 1

摘要:正值金秋,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风景如画。2024年11月8日,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结业式在这里举行。

正值金秋,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风景如画。2024年11月8日,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结业式在这里举行。

“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结业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主办方供图)

9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队开启“传承红色精神 勇担强国使命”主题研学。9天时间里,学子们沿着周恩来总理成长的足迹,经过淮安、南京、上海、绍兴、北京5城,跨越2000余公里,在行走中深刻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与革命经历。如何在行走中讲好同学们爱听的思政课?活动主办方淮安市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精心打磨,结合当地红色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课堂,让思政课“行”在路上,“走”入人心。

不忘来时路 追寻总理足迹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着力扩大红色教育覆盖面,聚焦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打造三个思政课——组织青年走进红色场馆,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开展文物进校园,打造校园里的思政课;馆校社联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今年以来,周恩来纪念地迎来逾70万大中小学生瞻仰学习,让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学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更形成对思政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

本次研学之旅在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淮安起航。“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风范,就是对思政工作最深情的回顾,也是对思政大课最完美的诠释。”开班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朱岩高度评价研学活动,代表校方表达了对周恩来纪念地与高校共建思政教育新模式的肯定。

在周恩来故居,安静而温暖的小院里,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祁素娟为同学们上了“行走的思政课”第一讲——“小院里的思政课”。围绕周恩来在淮安度过的12年时光,祁素娟讲述周恩来生母、嗣母、乳母及八婶母4位女性赋予他多方面的童年教育,培养塑造了他的性格、品性、才智和情怀,展现周恩来的优良家教家风;寄语同学们要像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那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争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到离开故乡的漫漫求学之路;从留洋学习心念大洋彼岸的祖国,到加入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在淮安,学员们近距离了解了周恩来总理离家求学、思想觉醒、立志报国、鞠躬尽瘁的一生。

上海,初心之地、光荣之城。周恩来曾在这里领导工人起义、指挥地下斗争、展开外交活动。中共一大纪念馆庄严肃穆,学员们怀着无比崇敬与激动的心情,走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追寻党的根脉。通过参观游览,学员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学习了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实践,重温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实地教学中切实感悟了伟大的建党精神。

在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敲定选址的人民日报社,研学班学员走入社史馆,听取以“紧扣时代脉搏 引领舆论先声”为题的精彩思政课。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记录共和国的奋斗足迹,与党运、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和讲解,学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报道和舆论引导作用,感受到人民日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强化忠诚与担当的卓越精神,坚定了同学们继承前辈事业、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决心。

不忘来时路,追寻信仰光。学员们在行走中再现感人场景,在沉浸中提升思想境界。为期9天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学员们从伟人精神中汲取前行的能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常思过往迹 传承总理精神

“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结业式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0310教室举行。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大观摩思政课,便是在这间教室。2024年11月8日,师生在这间教室重温了周恩来总理的温暖事迹。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拥有光荣的红色血脉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周恩来总理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授课,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他又给予学校悉心关怀与指导。人大学子追寻周总理的红色足迹汲取前行力量,更显示出特殊意义。

活动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易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对圆满完成研学任务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祝贺。王易勉励学员们将此次研学的所学、所感、所悟深深扎根在心,转化为思想的指针、行动的指南,努力成为周恩来同志崇高精神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研学班班主任付天睿汇报了本期研学班的研学课程开展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本次研学班的行程规划既有大格局,以‘周恩来的红色足迹’为中心串联起了从救亡图存的革命岁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实践之间的广阔图景;又有微视野,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调研和亲身讲解,学员得以进入生动的历史细节和现实情境,产生了更加具体、直观的感悟。”学员代表杜雪曼分享了研学体会:于她而言,周恩来总理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更是一位生动鲜活的革命先辈。她将坚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努力做一名学识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理直气壮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高萱现场讲述微思政课《西花厅不灭的灯光》,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忘我工作的场景和细节:“随手翻开总理的工作台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下午3点起床,4点与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会谈,晚上7点陪餐,晚10点主持政治局会议,凌晨2点约民航局同志开会,中午12点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国王和王后,下午2点休息。一位70多岁的老人竟然连续工作了23个小时,要不是白纸黑字地记载着,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讲述中,师生泪光闪动,似乎穿越时空看到那盏温暖的灯光,也看到耄耋之年的总理在桌前疾书、在深夜思索的身影。这节微思政课不仅重温了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的光辉岁月,更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引导着人们继承和发扬他的崇高精神,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作为“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主办方,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祁素娟介绍周恩来纪念地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情况。她表示,周恩来纪念地积极开展精品思政课、文物进校园,挖掘周恩来纪念地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同时,用行走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进入三个课堂——走进红色课堂、走进社区乡村、走进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让青年一代得到思想的淬炼、作风的锤炼、实践的锻炼,感悟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伟力,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青年,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展现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活力和责任。

作为周恩来总理的亲属以及周恩来总理事迹的研究者,中国知青网理事长周秉和、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原会长廖心文也来到结业式现场寄语青年学子。周秉和对学员们不辞辛苦在研学中汲取营养、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在实践中砥砺品格表示赞许,并深情回忆了自己青年时代聆听亲切教诲的温暖故事。他说,周恩来的品格和精神是青少年思政教育最生动最感人的教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他鼓励同学们要像青年周恩来那样,树立远大志向,能够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将个人的志向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廖心文说,应该牢牢记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人生赖奋斗而存”三句名言,以青年周恩来崇高事迹为镜,鼓舞和鞭策自己,珍惜青春、用好青春,活出自己的精彩,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时代青年。为什么我们愿意学习和追寻周恩来?廖心文给出回答——一是周恩来总理把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全世界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二是周恩来总理的品格堪称楷模,他的温度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民日报出版社给予历次“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大力支持。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赵军介绍,出版社正筹备出版《周恩来家风》《纸短情长 吻你万千——周恩来与邓颖超爱情故事》等图书,希望这些图书能让大家看见一个有人情味、有烟火气的总理,让同学们看到他作为一位革命领袖、一位大家长乃至一个晚辈、一个孩子时是什么样子,感受他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融入一言一行,学习他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勇于担当、鞠躬尽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宝贵精神。

会上,嘉宾向学员代表赠送《铭记——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等励志书籍,颁发结业证书。

作者:本刊记者 赵丽岳

责编:汪翠萍

来源:人民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