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虽然花了数年的时间,平定了安史之乱,可各地藩镇势力却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唐朝始终是在勉强维持着统一的局面。
唐朝虽然花了数年的时间,平定了安史之乱,可各地藩镇势力却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唐朝始终是在勉强维持着统一的局面。
要知道这些藩镇节度使手握军政大权,在自己的地盘上拥兵自重,几乎是形成了独立王国,常常和朝廷一言不合就开干。
元和年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就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藩镇之一。不仅掌控着大量的军队和土地,还被朝廷授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显赫头衔。
有如此滔天的势力,又有几人能够不滋生勃勃野心。为了壮大力量,李师道惯用各种手段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试图为己所用。
张籍因在诗坛颇具名气,又在朝廷任职,自然也成了李师道的 “拉拢目标”。
张籍,字文昌,出身和州一个寒门家庭,在那个 “学而优则仕” 的年代,读书是寒门子弟为数不多的上升通道,深知这一点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弱冠之年便有了诗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贞元十五年(799),27岁的张籍经韩愈推荐进士及第,踏入仕途。他先后担任过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等小官职,俸禄微薄,生活清苦。
在太祝任上,张籍还不幸染上眼疾,几乎失明因此被称为“穷瞎张太祝”。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对诗歌的热爱与创作。
张籍的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尤其擅长乐府诗,与王建并称 “张王乐府”。他的诗多反映民间疾苦,语言通俗却情感真挚。
结识了韩愈之后并拜入其门下,因此他的文学理念、创作风格以及政治理想,都受到了其影响。
面对李师道抛出的橄榄枝,张籍陷入了两难境地。
他作为韩愈的弟子,深受其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的影响,内心坚决不愿与藩镇同流合污;
可李师道势力庞大,直接拒绝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后来敢直接派刺客刺杀武元衡以及裴度,是个狠人)。
在这种情况下,张籍发挥自己的诗歌才华写下了一首诗,以巧妙的比喻和委婉的言辞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表面写男女情事,实则暗藏政治立场,如此避免了直接得罪李师道,展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技巧。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诗的开篇直接点明矛盾冲突。“君” 明知 “妾” 已有丈夫,却依旧送来双明珠示好,这一行为既展现出 “君” 的执着,也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伏笔。
这里的 “明珠” 不仅是物质礼物,更象征着李师道给予张籍的权力、财富等诱惑。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我深深感激您对我的这份深情厚意,便将明珠系在了红色的短衣上。
这一动作看似接受了对方的好意,实则是为后文的拒绝做铺垫。张籍借此表达自己对李师道赏识的感谢,同时也暗示自己并非不知好歹之人,只是身不由己。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这两句开始交代 “妾” 的家庭背景。
我家的高楼与皇家园林相连,我的丈夫手持长戟,在皇宫的明光殿中值班。
“高楼连苑” 说明家庭条件优越,“良人执戟明光里” 则表明丈夫在皇宫中担任重要职务,地位显赫。
对应到现实中,就是张籍在暗示自己深受朝廷恩惠,与朝廷关系紧密,不会轻易背叛。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我知道您对我的心意如同日月般光明磊落,但我已发誓要与丈夫同生共死,不能背弃
这里的 “誓拟同生死” 态度坚决,表明了张籍坚定维护朝廷、不愿与藩镇勾结的立场,即使面对李师道这样强大的势力,也不会动摇。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最后两句,我流着眼泪将明珠归还给您,只遗憾没有在我未出嫁的时候遇到您。
表面上是一个女子在情感上的无奈,实际上是张籍以一种委婉且略带遗憾的方式,拒绝了李师道的拉拢。
“双泪垂” 既表现出不舍,又暗含对现实的无奈;“恨不相逢未嫁时” 则给对方留足了面子,避免了直接冲突。
这两句道尽了相见恨晚的遗憾,得以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情名句。
这首诗采用了 “比兴” 的手法,以男女爱情喻君臣关系,表面上是一个女子拒绝婚外情的故事,实际上每一句都暗含深意,将复杂的政治立场转化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蕴含矛盾、感激、坚定等多种情感,构思十分巧妙。
从思想内涵角度,《节妇吟》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更体现了一个文人在面对强权诱惑时的气节担当。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来源: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