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凯硕是新加坡学界和外交界的一张名片。他关于中国崛起和美国怎么应对的观点,最近几年在国际上挺火的。特别是他说,如果中国真成了全球老大,美国得好好想想下一步该怎么走。
马凯硕是新加坡学界和外交界的一张名片。他关于中国崛起和美国怎么应对的观点,最近几年在国际上挺火的。特别是他说,如果中国真成了全球老大,美国得好好想想下一步该怎么走。
马凯硕,1948年出生于新加坡,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从小就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随后,他前往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深造,取得了硕士学位。1971年,马凯硕正式踏入外交领域,加入了新加坡外交部,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
在外交部,马凯硕不是混日子的人。他曾被派驻到柬埔寨、马来西亚、美国等多个重要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特别是在1984年至1989年以及1998年至2004年期间,他两度担任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
在联合国这个国际舞台上,马凯硕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语言,为新加坡处理了许多棘手的国际问题。他不仅展现了新加坡的外交智慧,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2001年1月和2002年5月,他还曾担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带领各国代表讨论全球安全等重要议题,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外交才能。
2004年,马凯硕从外交岗位退下来,跑去搞学术了。他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创始院长。这学院可不是一般的学校,他带着团队跟哈佛、牛津这些顶尖学府合作,培养了一堆公共政策的人才。
他自己也挺勤奋,办公室里老是能看到他在写东西,书架上全是关于国际关系和亚洲崛起的书。他的文章和演讲特别有料,看问题很准。
马凯硕写了好几本书,比如《亚洲人会思考吗?》、《新亚洲半球》、《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超越纯真年代》、《东盟奇迹》等等。这些书里,他老是挑战西方对亚洲的刻板印象,弄得全球学术圈和政策圈都挺热闹。他的想法不光是纸上谈兵,还真能给决策者一些启发。
马凯硕的学术研究和外交实践相辅相成。他的外交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他的学术研究则为他的外交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讨论,也对国际社会的政策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始终致力于推动亚洲与西方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努力打破文化隔阂,促进全球合作。
马凯硕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新加坡和亚洲,他的思想和著作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高度关注。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为国际关系研究和全球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他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亚洲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革,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年10月7日,马凯硕在《南华早报》的一次专访里,聊了聊中美关系和中国的发展。他说,中国现在比美国有更聪明的长期战略,眼看着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美国得开始琢磨怎么当“世界第二”了。
他觉得,美国政府这两年多少稳住了中美关系,但两国的“竞争”还是没停过。比如,美国搞了个“小院高墙”的策略,想卡中国的技术脖子,对中国的压力一点没少。可马凯硕觉得,美国的问题是缺个明确的、全面的长期战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中国杠上了。
他举例说,美国政府老把应对气候变化挂嘴边,说这是头等大事。可要是真这么重要,美国为什么不先把地缘政治的竞争放一放,专心搞气候问题呢?他觉得美国得弄清楚什么才是对自己长期利益最重要的事儿,然后找到靠谱的办法。可惜,美国政府在这块儿没什么清晰的思路。
马凯硕还说,中国的发展是人家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美国想插手也拦不住。所以他建议美国别老想着跟中国死磕,得想想怎么更聪明地应对。“就算要在某些地方跟中国竞争,也得说清楚哪些地方是可以合作的。这不是为了中国好,是为了美国自己好。”
马凯硕还提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其实早就给出了应对未来国际格局变化的答案。克林顿认为,如果美国不再是世界第一,那么它必须依靠加强多边规则、多边程序和多边机构来稳定自身的国际地位。
马凯硕指出,中国现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项目,都是中国在多边合作领域的大手笔举措。通过这些项目,中国与许多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合作,也是为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做长远打算。
马凯硕进一步分析了全球人口分布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他指出,西方国家的人口仅占全球的12%,而剩下的88%人口分布在其他地区。美国如果仅依赖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传统盟友,显然无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但美国目前似乎并没有与这88%人口打交道的长期计划。
相比之下,中国正有条不紊地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通过经济、基础设施和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合作,逐步构建起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布局正是美国所缺乏的,而中国通过这些努力,不仅为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全球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模式。
马凯硕这话一出,国际上讨论得挺热乎。他的观点老被引用,从华盛顿的智库到北京的政策会,大家都在他的看法。他对中国在全球的表现挺认可,尤其是在脱贫和抗疫这些事儿上。
他还老呼吁西方国家得调整心态,别老想着跟中国对着干,得合作。他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例子,说这些新玩意儿正在填补全球治理的空子。他在新加坡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张世界地图,上头标满了中国跟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项目。他老跟来访的人说:“西方就占12%的人口,美国得把眼光放远点。”
现在,马凯硕还在学术和公共领域挺活跃的。他的书桌上老是放着最新的国际关系杂志,墙上还有他跟联合国同事的合影。他的想法还在影响着大家,提醒世界在21世纪这节骨眼儿上,合作比竞争更靠谱。作为一个在外交和学术都混得风生水起的人,马凯硕的影响力还在发酵,给全球治理的未来扔了张挺有分量的蓝图。
马凯硕的观点确实很实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只是直白地提醒大家,世界已经变了,美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跟上新的国际节奏。他并不是在站队中国,也没有贬低美国,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看清当下的国际现实,不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和旧有的思维模式里。未来国际格局会如何发展,谁也说不准,但马凯硕的这些话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他提醒我们,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各国都需要调整策略,适应变化。
来源:罗马观察员